中国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中国肥皂剧是什么意思)

2022-10-25 17:26:39 0

中国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中国肥皂剧是什么意思)

导 语

一部作品究竟要具备什么魅力,才能十几年经久不衰、收视长虹呢?

作者| 马二

来源| 影视Mirror

近日,一组“象牙山时装周”的剧照登上微博热搜。

谢广坤、刘能、赵四、宋晓峰等“象牙山名人”,纷纷化作时尚达人,为即将上线的《乡村爱情11》助威呐喊。观众恍然发现,这部由“赵家班”打造的“中国式肥皂剧”,原来已经陪伴我们走了这么久。

2006年秋,《乡村爱情》登陆央视一套。这部描绘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是本山传媒第一次对于农村爱情题材的尝试。

与本山传媒过去推出的《刘老根》《马大帅》不同,《乡村爱情》拆解纯粹的农村喜闹剧构架,加入了更多的青春恋爱元素。

有趣的是,以往《刘老根》《马大帅》中领衔主演的赵本山、范伟,在《乡村爱情》里变成友情客串,这部戏成为“赵家班”真真正正“推”新人的一部作品。

不过,《乡村爱情》上线之时,或许谁也没有想过,它能够变成“黑土地”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剧;这些年轻的演员们,能够走出东北,被全国观众所熟知。

其实,在《乡村爱情》火爆之前,便有一部戏“横空”走红,那就是由杨议、杨少华主演的都市生活喜剧《杨光的快乐生活》。这部诞生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劲作,从2004年播出以来,如今已经接连拍摄了十部作品。

同样经久不衰的,还有广东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广东本土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该剧是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同时段同类型节目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广、经济效益最好的电视系列情景剧。脱尘于粤语文化的它,历经十九载,拍摄十一部、热映三千集,如今仍然风雨不停。

在娱乐多样化、兴趣消弭化的今天,影视作品为了抓住受众的心,祭出一张张“破釜沉舟”的大旗——更快的节奏、更丰富的内涵、更二元化的人物,但多数作品仍面临被“弃剧”的风险。

试问一下,一部作品究竟要具备什么魅力,才能十几年经久不衰、收视长虹呢?

地域文化“流”向全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一方人民迷一种韵味。鲁菜、川菜、淮扬菜如是,京剧、豫剧、黄梅戏如是,影视作品亦如是。

任何作品,都有其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是不可撕裂、不能割舍的原生力量。这种地域文化,映射在荧屏上,就成了“风味”各异、形色不同的影视佳肴。

《乡村爱情》产生于东北“黑土地”文化,自带七分“猪肉炖粉条”的豪爽。

热爱欢乐的东北人民,将生活“过”成了喜剧。《乡村爱情》中所有的搞笑桥段,都源于东北人的生活细节。

这种蕴含“生机”的趣味性,生于寒冬暖炕上的麻将桌,在你“点炮”我“和牌”的大笑之中,变成谢永强与王小蒙的情缘初定,化作象牙山村“大脚超市”里的幽默是非,酿就刘能、赵四、谢广坤之间的啼笑皆非。

虽然名为《乡村爱情》,但在这部戏里,见不到“小鸟依人”式你侬我侬的青春爱意,只有敞开口袋拼命外泄的“笑”果频出。也正是这专属农村青年的恋爱“味道”,让《乡村爱情》走出“黑土地”,走向全国。

对于天津人来说,《杨光的快乐生活》就像是打两套鸡蛋的“煎饼馃子”。

咬一口,只能有绿豆面、油条加葱花的滋味,放薄脆、火腿肠以及肉松的都是“异类”。对所有女人都喊“姐姐”的天津人,对影视作品也像“煎饼馃子”一般讲究。

《杨光的快乐生活》便是如此。

虽然主演们不全是天津人,但故事的行文逻辑、人物的言行举止,处处是老天津的味道——杨光的开朗仗义、尤条的放荡滑稽、各路客串明星的妙趣横生。这种独特的天津文化,顺海而出,迩至太行,远到琼州;直到如今,笔者仍然忘不了当年“赔得精光”的阳光大饭店。

《外来媳妇本地郎》算得上是电视剧史上最成功的“中国式肥皂剧”。

对于广东人民来说,播出十九年的它,像一席“永不撤桌”的早茶。纵然席上的佳肴换了又换,吃席的宾客来了又走,但这桌摆在康家西关老屋的早茶,从早吃到晚从不停歇。

康伯的狡猾小气,康婶的善良淳朴;天佑的木讷老实,戴安娜的三观正直…或许正如早茶的妙处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一般,生于粤语文化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流传度并不如前两者一样广;但这部原汁原味的粤语电视剧,依旧充斥在广东人民的生活中,熠熠生光。

这些韵味不同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流”向全国,依托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千禧年”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东北文化、天津文化、粤语文化以及河南文化风靡各地。不过,依托地域文化而流行的《乡村爱情》们,如今的日子亦有颓势——他们不“上星”很久了。

在视频网站找到新生地

卫视转网播,成为“中国式肥皂剧”的一个新思路。

局限于种种原因,从2014年四台同播《乡村爱情圆舞曲》(乡村爱情7)之后,象牙山的故事便正式走进视频网站,在一众宫斗、权谋、青春、校园的网络剧中,杀出一条专属于乡村喜剧的血路。

从艺恩网数据来看,《乡村爱情协奏曲》(乡村爱情10)的播放次数为43.9亿,每日播放量在70万~100万浮动。用户人群中,30岁到49岁的男性群体占到大多数,约为用户基数的61.2%。不谈其转向平台的归因,单从用户层面分析,这一波“操作”似乎效果不差。

从用户反馈的情况来说,《乡村爱情》并未因“入住”平台而失去热度,某些媒体预料的从此“下行”没有出现。

相反,“乡爱”的忠实粉丝们,将这把燃于“黑土地”的火炬,灌入了全国各地的油料。和卫视的观众不同,视频网站的用户活性更高,对于“弹幕”“安利”等粉丝操作更是得心应手。在这里,象牙山的村民们走出“阖家欢”的圈层文化,成为大众狂欢的“爆点”。

选择在视频网站落户的,不止《乡村爱情》。

暌违荧屏5年的《杨光那些事》,并未像前九部一样安家天津卫视,而是在爱奇艺以分账网剧的形式独播发行。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杨光那些事》是《杨光的快乐生活》的升级版,采用了“一季三部”的全新形式,讲述了杨光“好人”“艺人”“富人”的三段趣味经历。

对于熟稔了“杨光”故事的观众来说,这次《杨光那些事》和爱奇艺的合作,像是突然而来的惊喜——时隔五年的重聚、崭新的故事脉络、不变的天津“味道”。

这一举动,不仅拉回了不少忠实粉丝;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扩大了新用户的接纳程度。

从卫视转向平台,成为“中国式肥皂剧”的新趋势。一方面,平台的用户更加多元,能让生于地域文化的影视作品,在濒临饱和的受众群体中,进一步扩大粉丝基数;另一方面,卫视位置资源的不断收缩,选择平台播出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

“中国式肥皂剧”未来怎么走?

以地域文化“发迹”的中国第一代“肥皂剧”,风生水起走过了十年。

这十年是用户粘性不断增强的十年。不论是生于东北文化的《乡村爱情》,还是长于天津文化的《杨光的快乐生活》,抑或是取于粤语文化《外来媳妇本地郎》,都招揽了一批自己的忠实用户。

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崛起,影响力逐渐增强的地域文化,遭遇到更多的“不适”冲击;跟随地域文化“红利”而兴起的“中国式肥皂剧”,也进一步受到挤压。

淮南淮北“橘”有不同,地域文化这块土地上结出的“果子”,被越来越多的人品尝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相对而言,在网络的聚光灯下,所有的问题都被放大了。

这一现象,从《杨光那些事》中看得一清二楚。虽然一连推出三部故事让人惊喜,但从爱奇艺尴尬的热度值来看,时隔五年再度出山的“杨光”系列,难以再现当年的辉光。

同样是生于地域文化的影视作品,为何《乡村爱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杨光的快乐生活》就一蹶不振呢?依托地域文化兴起的“中国式肥皂剧”,未来还会继续走下去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从视频网站如今的影视作品来看,集结地域元素的剧集不在少数,像《二龙湖浩哥》《陈翔六点半》更是个中翘楚。这些作品,在融合地域文化的同时,更兼备快节奏、强剧情的特点,和以往“水波不惊”的肥皂剧截然不同。

《乡村爱情》亦是如此。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它更像是一个升级版2.0——在据守地域内核的同时,以流行元素外显。这也恰恰是如今的观众所喜爱的,如上部作品中的“谢飞机”,多次凭借搞笑的表情包、离奇的脑回路登上热搜。

这也给“杨光”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不谈用户粘性如何忠实,想要收获更多的热度和流量,革新地域文化的“里子”、融合流行文化的“面子”是关键。

另外,冲突的激烈程度、人物的有趣指数、视觉的质感效果,都是能否“吸粉”的原因。倘若每部“中国式肥皂剧”都能做到,那么“火”到十季的,或许不止一个《乡村爱情》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中国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肥皂剧是什么意思  中国肥皂剧女主的特点  中国肥皂剧特点论文  中国肥皂剧中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