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同村在珠海哪个区?)
前面一条塘,
二闸围一乡;
一间祠堂三塔上,
左边文阁似牌坊,
右边瓦窑真排场;
花儿果子喷鼻香,
人人行过都旺相,
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珠海会同村的“牌坊”,字迹为隶书;
这是一首称赞会同村的当地古民谣。遵循着这一段优美而又朴实的歌谣,2011年10月24日,我生平第一次走进了这里,探访珠海的会同村。虽然已经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了,从那一年的十月底至今,也差不多有九年了!
可是每一次回想起来,我依然会心生情愫,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一见钟情”吧,抑或是其他的什么情愫,总之,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这里的古朴、幽雅、宁静、远离喧嚣、别具一格,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
会同村牌坊处,位于歧关公路旁边的“缉卿亭”,记录一段沧桑历史;
会同村的古典,会让你完全猜想不到,这里竟然是属于 “灯红酒绿”的珠海经济特区;会同村的幽静,也会让你完全想象不到,村后几百米处,就是拥有北师大、北理工等众多名校的分校所在地,以及拥有上万名大学生的珠海大学城。
那一天,当我无意间来到会同村时,我真的不知道,这里居然还隐匿着一个类似 “世外桃源”一般的古村落。会同村位于珠海唐家湾镇西南约10公里处,这是一处真正的原生态村落,村里古树参天,草木葳蕤,绿荫掩映下的,是古色生香的清代民居。
通往会同村的“水门汀”路,很是整齐,两边绿树成荫;
01、走进会同村,仿佛瞬间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
会同村,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西南,村内是清一色岭南民居,每一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嵌填在 “棋盘式”方格网形成的整齐的宅基地中。
2006年,会同古村被颁布为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岐关公路,于浓荫庇护之中,来到当年乡绅捐建供行人休憩的 “缉卿亭”,一条静谧幽然的乡村小路,将人们引向凤凰山麓深处的会同村。
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水明山青,一片丰饶。空间渐次开阔中,一群群雪白的鸭子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樟树下,依稀的一段古村墙。
会同村口的北闸门,上书“北环紫极”四字,如今只剩下门牌坊;
踏过一座横卧的石桥,很快来到会同村口。抬眼望去,村里有两座民国时期的古碉楼、还有三座建于清代的莫氏宗祠,皆整齐地排列在村前的大街上:
这些都是典型岭南风格的祠堂,清一色的硬山顶,青砖墙,门廊、月台、屋脊上都是精美的石雕装饰;而体量高大的碉楼,却挟带着浓烈的西洋风格,无言地展现着当年莫氏宗族的雄心与视野,使得起伏雄健的村前建筑,轮廓交织起中西两种交汇语言,让每个前来探访会同村的人们,都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着这座著名岭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村口的“土地神社”,在珠海的古村落里,这样的神社十分常见;
19世纪30年代,莫氏、鲍氏、欧阳三族人自不同地方会同到该地建村,故取名曰 “会同村”,后来,莫氏发展成最大一族,莫氏祖孙三代,在香港太古洋行担任买办长达60余年之久,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莫氏族人纷纷外出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工作,赚了钱的族人衣锦还乡后,统一规划并重建了会同村,会同村也经历了从寂静到辉煌、又到落寞的一段过程。
如今,在日新月异的珠海经济特区,居然保存那百年间的地域风貌,这足以让人倍感欢喜。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这里依然寂静,鲜为人知,游客寥寥,也没有被过度地开发利用,平日古色古香的村落空空荡荡,更显幽静。
会同画家村,字体很是飘逸,这里也成了艺术写生的绝佳场所;
02、二百多年的历史缩影,定格在会同村的土地上:
看不见历史的美,便不晓得古村的精魂。287年的历史,仿佛被禁锢在会同古村里面,踏入其间,仍然能一点一滴找寻当年的人事踪影。
青苔爬满了石板路,大宅子里面空空落落,只余几张腐朽的椅子,掩藏在高及半腰的荒草丛中,就连碉楼上的时钟也已经不住时间的蚀化,融成了一块锈铁……那些买办兴盛的岁月,那些人走茶凉的故事,就躲在 “三街八巷”的棋盘里,一子落下,或笑,或叹息。
会同原创艺术村: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同创作基地;
现任会同村村长,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莫姓老太太,她本人便是活生生的史册,关于古村,事无巨细,皆可悠然吟诵、娓娓道来。在她的口中,会同所在的 “金顶”,原是仙女的一根金钗,这里面,更有一段非常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会同村所在地叫做大金顶,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只有几十户渔民居住。某一年的七月初七,一群天上的仙女结伴而来,趁着皎洁的月光,在大金顶的沙滩上游戏。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写尽会同村的人文景致;
第二天一早,一个早起准备出海的年轻渔民,无意中在海滩上捡到了一副金光闪烁的宝钗,这其实是仙女们刻意遗留下来,准备考验一下当地人的心灵是否善良。年轻的渔民并没有见财起意,而是好奇地把宝钗拿给村里的同乡们看,大家在惊奇之余,却都焦急万分。
“这么贵重的物品,失主一定很着急。”善良的村民们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准备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失主,物归原主。一个细心的村民发现在宝钗的丫角处,细细地刻着 “南海龙宫”一行小字,村民们明白了,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龙王的宝物。为了物归原主,他们在海滩上搭建起一座贡台,放上宝钗和贡品,每天焚香祷告,祈求仙人尽快显圣领取失物。
透过锁住的铁门向里面眺望,会同画家村艺术氛围浓厚;
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仙女们再一次趁着夜色来到海滩,她们惊讶地看到宝钗被供奉在贡台上,等待着她们取回,惊喜之余,仙女们被当地村民善良淳厚的民风所感动,于是决定帮助这些穷苦的人们。
天亮后,村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生活的世界变了,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原本荒芜的沙滩,变成了一片绿色的田野,光秃秃的山丘,变成了金灿灿的花果山,而在山与田野之间,还有一条平整的大道通向远方。美丽的变化让他们手舞足蹈,看着这条神奇的大道,村民们高兴地称之为 “大金道”,而他们供奉宝钗的高坡,就被村民称为 “大金顶”。如今,会同村所在的金顶,就是源自这个美丽传说中的 “大金顶”。
会同村一瞥,白色的“云飞碉楼”,显得最有气势;
03、会同古村建立原创艺术基地,摇身变成画家村:
正因为有了村民的携手共建和细心呵护,会同古村繁华的一段历史才得以保留。如今的会同村占地近13万平方米,其园林式的村落、整齐的民居、融汇中西文化的建筑群,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美景最应入画,这一座有着故事的古村,或许将会焕发新生。2007年,珠海宣传文化部门规划在会同成立 “原创艺术基地”。
会同村的第一座古宗祠,大门已经损毁,显得很是落寞;
该基地由珠海宣传文化部门投入专项 “文化建设基金”,在原会同小学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数千平方米,环境清雅,与古村建筑相邻,却又不破坏其原本的景观。基地建成后由政府无偿提供给艺术家们作为创作场所,这为古村带来了又一次焕发青春的契机。
2007年1月,珠海画家包泽伟的油画《曾经沧海》被中国油画博物馆永久收藏,然而当时令他更高兴的却是另一个消息,就是珠海要在会同古村办 “画家村”。4个月后, “珠海会同原创艺术基地”正式启用,包泽伟成为最早入驻的画家之一。
祠堂中间的“甬道”,上面的字迹,在特殊时期被水泥抹去;
“会同村自然环境这么优美,这么安静,政府能支持画家在这儿来画画,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一个环境,非常感谢。”包泽伟如是感言。
据了解,目前会同原创艺术基地已经吸引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各门类的艺术人才,并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美术展览,吸引的参观者达上万人次。前来洽谈美术品的交易事宜的买家也络绎不绝。
第二座祠堂,依然巍然屹立,门楣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军人餐厅”字样;
此外,会同古村也开始为影视剧组以及摄影爱好者所关注,这座百年古村将在珠海新一轮的文化建设浪潮中呈现更丰富的内涵,担当更多彩的角色。
会同村的聚落选址和村落规划,凝结人们崇尚自然的居住观念。其栖霞仙馆、碉楼、祠堂及村里格局齐整的清代民居,形成风貌完整的古建筑群,展示出近代岭南建筑风貌特色。其院落式的民居布局,祠堂的重点雕饰和碉楼、闸门的运用,展现了近代香山地区居住文化特征。
这里也是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满眼凄凉、一片荒芜”;
04、会同村人文历史考证,自清代雍正年间建村,至今已近300年;
作为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的近代村庄,会同村不仅是以莫氏家族为代表的买办文化的物化缩影,也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结合兼容在村镇建设中的典例,它凝聚着百余年来香山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岭南近代史的活标本。
会同村核心区现存历史建筑7897平方米。据《香山县志》记载:黄与京号会同 “爱黎岗山水之胜”于 “雍正壬子年”(即1732年)出资 “购得其地”,然后让原来与他同村的鲍、谭两姓乡人一起都迁居于此,而有些人家不能负担 “版筑之费”,他又 “罄其资助之。乡人感其高义,因以号名村曰会同。”
走进会同村古宗祠,里面长满了杂草,因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开放洋务后,会同村民纷纷赴港澳、海外谋生。从1870年到1931年,会同村人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相继为英国在香港的最大商业机构 “太古洋行”担当买办,前后长达61年。
他们为太古洋行的船运业、制糖业、船舶工业、保险业和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积聚了雄厚的财富,同时也将1000多位族人乡亲带出乡门,造就了一支懂得西方经营之道的管理队伍,并由此而在香港、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唐家湾镇历史建筑保护牌,上面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
会同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由当地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全村统一规划重建。有280多年历史的会同村,村名源于纪念一位仁义者。
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主要建筑包括 “两座碉楼”、 “三座祠堂”和 “四十多间古民居”。
会同村口宗祠附近的大榕树,在村口默默守望了近百年;
中西合璧的会同村选址隐幽,先抑后扬的空间引导暗合中国传统的诗意追求。坐东向西的方位,东高西低的走向,山环水绕的环境,符合中国传统村落风水堪舆理念。
村落布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村镇规划的先进理念,格局严整。最为罕见的是虽然历经170年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跌宕起伏,会同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历史遗存和人文历史信息。
这是我最喜欢的场景,一头牛,正在祠堂前悠闲地吃草;
05、会同村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据村中莫氏后裔莫瑛、莫华常等老人回忆,会同村最初很贫穷,村民都要自给自足。然而,会同却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据考证,珠海1954年才有电影院,私人家庭1965年才通电。但早在1927年,会同村村民就使用了电灯照明,是当时珠海第一个使用电灯和播放电影的村子,这是会同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这段辉煌,要感谢买办家族,他们大胆的走出去,把勤奋和智慧转化成为财富,进而为村子带来了光明。
会同村的美,古朴、庄重、幽静、典雅,教我无溢言表!
据传,会同村的三大姓氏,惟有莫氏发展成最大一族。莫氏族人莫仕扬是莫氏买办家族的开创者。而据莫氏后裔莫帝珠回忆,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割让香港,莫仕扬便到香港开发商务,经营房地产而暴富。
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准许开办洋务,在当时 “开放”政策的吸引下,会同村村民掀起了一阵到港澳及海外谋生的热潮。由于村民知书识礼,而且谦虚勤勉,因此很得东家的赏识,慢慢地就有一些人发迹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会同村莫姓族下的 “莫仕扬”。
会同村的调梅祠,为清代九世祖莫尚贤所建,至今已逾百年。
19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个孩子的莫仕扬便跟随家人到香港打工,从一名帮工做到了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的位置,相当于现在外资企业的总经理。
莫仕扬死后,职位由其子莫藻泉顶替,莫藻泉在当时中国的商界中大有作为,相传他是中国最早发明挂历的人,并且通过挂历推销他经营的太古糖,开创了利用广告促销产品的先河。莫藻泉之后,太古洋行又传至其子莫于生手上,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洋行取消了买办制度为止。
会同祠,为纪念开村的三位始祖所建,文化价值亦不可估量;
06、莫氏几代人的心血凝炼——位于香港的“太古洋行”:
莫氏三代人在香港经营太古洋行60年,从事近代航运、造船、制糖、制漆、保险、对外贸易、房地产等行业,搭建了千丝万缕的商务买办关系,通过精心运作,他们既为英国老板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在经营中将西方物质文明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只知道 “太古”有约翰 · 史维亚,而不知道有莫氏。莫氏家族为香港的早期开发和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同时,乡梓情深,为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办义校,让村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用上了电灯、看上电影。
特殊时期的“军人餐厅”,墙壁的门框处,有“勤俭建国”字样;
莫姓人自八世祖定居会同村之时,人丁兴旺,都出外谋生,到十世祖辉岩公在主持修族谱时,大家商议定下一条族规:
“ 今后长房长子要留家守业,照料孤寡妇孺,负责春秋二祭;各房人家都要资助长房为族群办事。”因此,村中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以莫氏家族的居多。
气势恢宏的“云飞碉楼”,为民国时期,会同村人民瞭望、防御之所用;
至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很多海外富裕宗亲开始回乡投资,会同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从建筑材料到规划格局,均从香港、西方引进学习而来。
就这样,到了晚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在统一规划设计下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会同村规模宏大,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中西合璧的风格,加上传统的工艺设计,使之成为当时非常科学合理的建筑群。
莫氏大宗祠,门楣的对联是:支分大井、派遣三房;
作为一座被历史沉淀的古村,目前会同村中仍保存着四种类型的历史建筑:
一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建筑,如现存的“三合土”夯土房和围墙,可见当年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建村规划。
二是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现存有三座祠堂和三十多间青砖大屋。建筑用材是质量上乘的砖瓦、木材,如进口的坤甸木(今缅甸)等;其雕梁画栋的装饰,可见当年的富足。
“会同古村规划效果图”,看起来显得蔚为壮观;
三是民国初年的西洋式建筑,如建于1918年的碉楼、1922年的栖霞仙馆和1934年的 “缉庐”等。
这些西洋式建筑的始建时间,与上海滩的建筑群的时间相近,而比多数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物 “开平碉楼”要早,由此可见会同村人率先将西方文明介绍到家乡来。
如今的“莫氏大宗祠”,已经成为了会同村史展的所在地;
四是1949年建国以来的建筑。其中,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建筑的建筑物最能体现岭南广府人的建筑特色。会同村牌坊式的村门,前塘后山的环境,顺地势而建成的整房屋,其院落布局讲究长幼尊卑、敬祖尊儒,这都与广府人的风俗相关。
虽然文昌阁、养云山馆和秀山书屋已成遗址,然而,当人们走进会同村,仍可感到此地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民风。
村史馆里面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从会同村走出去的历史名人;
07、会同村的核心结构,“三街八巷”的分布及其由来:
会同村的核心结构,俗称 “三街八巷”。其 “三街”为:村内沿荷花塘由北向南的 “下横街”、与之平行依山势渐高的 “中横街”和 “上横街”。 “八巷”为八条东西向的石街小巷。 “八巷”自下而上,顺山势连接三条主街, “三街八巷”互相垂直交错,构成方正规矩的 “棋盘式”空间组织架构。
会同村史馆的标牌,油漆已经逐渐剥落,略微有一些沧桑感;
而其单体民居设计中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模数制设计手法,以传统民居正房加前院为核心,以增加左右书房和前后院落为变数,演变出满足各种家庭人口、代际增加和长幼尊卑次序的住宅,使整个村落风貌既统一又有变化,极富韵律感。
会同村的祠堂、民居建筑质量上乘,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梁架体系,抬梁、山墙承重混合使用,而在外檐处雕刻石柱代替木柱以避风雨潮气为当地特色,石梁托、雀替、牛腿的透空雕刻工艺非常高超,100多年来未失风采。
村史馆里面很是安静,没有任何的喧嚣和嘈杂,所以非常肃穆;
一曲朗朗上口的歌谣,描绘了一个悠然安详的世界。它,就是隐约在凤凰山麓的老村——会同。从1836年村庄兴盛至今,会同村已经走过了184年的岁月。
作为珠海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村落,会同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兴衰和传奇,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试图了解它的人;而它的现状与未来,更令每一个关心它的人时时牵挂……
村史馆布置得有条不紊,在此可以深入了解许多会同村的往事;
唐家湾金鼎镇的会同村,地处岭南,其建筑风格却与传统岭南村庄迥异。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会同村,至今还保存着百年前中西合壁的旧貌:
青砖灰瓦、飞檐翘壁的清代民居的结构,却装饰着西洋壁画;悬着一口早已停摆的大钟的西式钟楼,造型又酷似岭南雕楼;院墙深深的古巷里,不时可以看到斑驳歪斜的百叶窗……
香山县会同村莫氏家族世系简图,莫氏宗族在此枝繁叶茂、瓜瓞绵长;
我们随意走进了一户人家,这是一处普遍的宅院。它由一进多重宽敞的厅堂与青砖砌成的天井环环相联,院内遍植花草,门窗雕饰极为典雅精致。
歌谣里唱到的 “一条塘”已被填平,上面盖了零星的小洋房。村里的老人说,当年塘里种满荷花,花开时艳了数里村落,煞是诱人,可惜如今美景不再。
荷塘对面是废弃的北碉楼,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座碉楼和村庄南面的碉楼一起构成了村内的防御体系。四层高的塔楼混合着西洋钟楼特色和岭南雕楼风格,一面已被岁月锈蚀得模糊不清的双面西洋钟镶嵌其上,指针永远停在了5点35分,在秋意蒙蒙的天空下让人忍不住抬头凝望。
从这个角度看“云飞碉楼”,黑白映衬,亦是别有一番趣味;
08、会同村后人的那一段难以割舍的乡梓情怀:
会同村有三个著名的大祠堂—— “莫氏大宗祠”、 “会同祠”和 “调梅祠”,在碉楼旁一字排开。祠堂因日久失修已不对外开放,大门紧闭挂着年月久远的铜锁,推一推就发出吱呀的声响,落下腐朽细碎的木屑。透过门缝望进去,祠堂内芳草萋萋,一派荒芜,却依稀可辩曾经精美的砖雕和梁面的粉画图案。
莫氏的后人 “华人第一男高音”莫华伦先生曾经打算在莫氏大宗祠开一场演唱会,可惜后来不知怎地不了了之,不知是否因为祠堂过于破落,而难以布置会场的原因呢?
“缉庐”,莫如恩纪念中心,这里也是高新区会同社区文化室;
然而,又正是这份残缺古旧的美丽让人生起了遐想,那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月光如水泻满庭院,纯净如天籁般的男高音穿破夜的黑暗,绕着余音飘浮在凤凰山簏,单是那份意境便让人向往不已。
村前一条路叫 “大巷街”,道路左侧祠堂林立,右侧古木掩映,一眼望穿尽是绿色。绿丛间还有一大水塘,几乎围绕半个村子,在塘的正对面,便是会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莫氏大宗祠、会同祠和调梅祠。
会同村南面的一座断壁残垣,显得古朴而又沧桑;
三座祠堂一字排开,伫立于此。 三大宗祠都是硬山顶、青砖墙,仔细寻找,还可以辨认出石雕、砖雕、木雕、壁画上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
祠堂的大门紧闭,透过门缝看去,祠堂院内长着荒草,宽敞的祠堂安静肃穆,屋顶上有着成对的麒麟,梁下墙壁依稀可见彩色的花鸟图案,但部分已残缺不全,屋檐下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已带有几分的残破,原本古青色的墙体渐渐退色。顶上的盖瓦也有脱落,建筑的梁柱被白蚁蛀蚀,祠堂木门已经腐朽,门扉上挂着生锈大锁……
会同村的古民居,从清代至今,已有百年,依然保存完好;
祠堂里虽然杂草丛生,但还能见到精美的砖雕和梁上的粉画,上面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感叹过去建房的精细,这一切让我们领略到了当年会同村的凛凛威风。而一座碉楼上留下的枪眼、炮孔又不由地让人连翩地浮想战火纷飞下的峥嵘岁月!
南碉楼墙面上 “风起”二字与北碉楼上的 “云飞”遥相呼应。北碉楼是下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四层高的建筑,既有西洋钟楼特色,又有岭南碉楼风格,恍惚间感觉时光在此凝固,就像那座 “云飞”楼上的被风雨锈蚀住了的西洋钟,钟的指针和钟面锈成一体永远停滞地指向 “5点35分”,时间似乎因此而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会同村南边闸门,因为存在坍塌的危险,后面用数根横木支撑着;
09、会同村的传奇性古建筑——栖霞仙馆:
在会同村的西北角,有一座中西合壁仿上海太古洋行的园林式建筑—— “栖霞仙馆”。那是莫仕扬的孙子莫咏虞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为一个名叫 “阿霞”的女子所建的斋堂。
传说阿霞原为莫家侍女,曾经精心照料过莫咏虞,却拒绝为妾,发誓吃斋念佛,莫咏虞没有强迫阿霞,还为其建起斋堂,买来发电机,又月月从香港请人来放电影为阿霞解闷。那时,会同村是香山最早用上电和看上电影的村落。可是,后来阿霞却爱上了那个从香港聘来、专门在栖霞仙馆里负责发电的男子阿荣,两年后,两人私奔。
南闸门的上面,清晰地写着“南控沧溟”四个大字,也用横木支撑;;
在今日看来,故事里的莫咏虞实在是一个情深意重的好男人。仙馆的门楼也是一座雕楼式建筑,但顶层却有一个别致的西式圆亭。
小心攀过颤颤欲坠的木梯,站在门楼上远眺,花园里树影森森隐隐露着尖尖的凉亭,莫咏虞为心爱的女子在园内栽下荔枝树,还细心的筑起了啖荔亭,即便今天路人如我也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意。这真是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这座碉楼,便是会同村赫赫有名的“风起”碉楼,可惜字迹已经脱落;
当年的爱恨情仇都已在岁月中烟消云散了,如今我们隔着近百年的时光望去,已经很难去忖度当事人的心情和个中原由,只有透过残存的雕花青瓷,和废园中幽深的气象去细细摩想了。
通往斋堂的小径蒿草丛生,走进屋内,看见破损的中式木梯和支离的琉璃瓦,纠葛的藤蔓爬过墙面,张牙舞爪的绕进了窗内。欧式的拱型门廊透过阳光在镶花地砖上投下一波一波迷离的影子,一群麻雀“扑哧”着翅膀落下又飞走,寂寥的院子里回响着叽叽喳喳的声响,不禁让人心生恍惚。透过西式花窗往外看,园内弥漫着一片萧瑟颓败的诗意。
会同村的一座古民居,早已荒废,杂草弥漫,尽显世事浮沉;
上世纪20年代初,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的嫡孙莫咏虞,身为太古洋行船务买办,家境殷实,寓居于香港。据说莫咏虞得了疾病,卧床不起,经多方医治也未见起色。家人雇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他,因她关怀备至,莫咏虞的病情渐渐好转。
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康复后的莫咏虞欲将该女纳为第八妾。不料该婢女以终身不嫁为由,拒绝了莫咏虞。莫咏虞见其决心已定,却又感激她的照料之恩,而且为循其父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的遗训,他也早有意建造一间寺院来安置家中另几位愿守 “清规”的未婚婢女。于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时,莫咏虞花了一千两白银,在家乡会同村瓦窑坡处买了一块30余亩的地,正式破土兴建 “栖霞仙馆”。
南闸门附近的“土地神社”,庇佑着会同村这一片清静的土地;
10、“栖霞仙馆”的前世今生: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两年后栖霞仙馆建成,首先到馆内修行的是那位服侍莫咏虞的婢女,取法号为昌龙。随后又有四位莫府的婢女落发为尼,分别叫昌华、昌义、昌明、昌球。年龄最大的是30岁的昌义,年纪最小的昌华有20岁。莫咏虞还雇了四名花工和两名更夫来伺候栖霞仙馆中的尼姑,让她们安心修行。工人每月的薪金及鲜果、大米、油烛等物品,均由莫咏虞供给,尼姑们的生活颇为丰裕。
这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禅院——栖霞仙馆。其实是由莫仕扬的嫡孙莫咏如于20世纪10年代为纪念他的妻子建造,也是这位成功买办消暑度假、交朋结友的乡间会所。它使会同村在1922年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上电和放映电影的村子。
风起碉楼,从民国时期至今,虽然历经数十载,却依然雄伟壮观;
因为热心桑梓的莫咏如不仅把栖霞仙馆向乡人开放,使栖霞仙馆成为会同村具有半开放性质的花园,还从香港购回了柴油发电机安放在栖霞仙馆为整个会同村供电,甚至每隔数月就特意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为乡人放映卓别林的电影。
栖霞仙馆的主体建筑是这座兼有中式碉楼的瞭望、守护、御敌功能和西式门楼的门卫功能的门楼,和这座仿照上海太古洋行建造的斋堂,在古树异木生机盎然的庭院内,还建有重檐攒尖顶的中国式六角亭,正方形基底的日本式歇山顶茅亭及印度式的啖荔亭,呈现了多元建筑文化混合、杂处的风格、意境,更平添了会同村的传奇色彩。
去往“栖霞仙馆”的路上,遇见一片美丽的竹林,很是清新别致;
栖霞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利用自己在太古洋行做船务买办、常与英国人有贸易往来之便,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准备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电。
发电机和电线、管道等设备从香港用船运至澳门时,同行的还有从香港聘请的一位年轻电工阿荣。阿荣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香港一家英国人开的电力公司工作多年。莫咏虞请他去会同村,主要负责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正常运转等工作。
居然还有一座李小龙的雕像,这样的邂逅,真的让人啧啧称奇;
发电机的到来给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是一台发电机只能供栖霞仙馆及部分莫氏家族成员照明用电。入夜后,好奇的村民纷纷爬上栖霞仙馆的围墙看新奇。面对村民的好奇和对光明的渴望,家境富庶而又乐善好施的莫咏虞立即从香港购回大量电线、电灯、路灯等设备,免费为会同村内每家每户安装电灯。
1923年初,莫咏虞又运了两台发电机到村里。这年春天,小小的会同村处处亮起了灯,会同因此成为香山县第一个用电的村子。村民家家用上了电,就连莫咏虞大老婆坟前的镂空石华表也灯火辉煌。
走近“栖霞仙馆”,三层的骑楼结构,真的不能用优美来形容了;
直到解放初期,珠海市区内也没有私人家庭用电,老百姓家里仍然点着煤油灯和蜡烛。香洲有四根柱子上的水银灯是用电的,小时候他和一群伙伴常围着路灯玩耍。
那时候珠海的商铺由于没有电灯,晚上7点左右就打烊了。1966年家庭里才有有线广播听,直到1968年珠海市民家庭才有电用。会同村却早在1923年家家户户就点上了电灯,比珠海市全民用电早了整整45年。
栖霞仙馆始建于1922年,至今已近百年,这里,曾经有一段“闹鬼”传闻;
11、鼎盛时期,在栖霞仙馆里,村民们蜂拥而至观看电影:
会同村有电之后,莫咏虞又将另一种 “洋玩意儿——电影带回了家乡。每隔几个月,他就会从香港请来电影队,在栖霞仙馆内为女尼们放映卓别林的 “哑剧”电影。
当然这也像电灯一样,村民都可以免费来看。每次电影队一到达,全村就像过节似的,倾巢而出,挤在栖霞仙馆里,甚至邻村的村民也蜂拥而至,站满了栖霞仙馆的围墙。这样一来,会同村又成了当时的香山县最早看上电影的村庄,会同村的辉煌时期,一度被人称作 “小澳门”。
栖霞仙馆门口的两座石狮子,在风雨的洗礼之下,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威武;
珠海市最早的电影院1954年才在唐家出现,由当地的一位工程师设计建造,可容纳700人。开业时,还请了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 “红线女”来作首场演出。两年后,电影院在一次台风中倒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工程师因此被抓去坐牢。珠海人看电影的历史与会同村在1923年就看上电影相比晚了31年。
原金鼎镇的阮副镇长告诉记者,从香港请过来的那名电工技术人员阿荣,在栖霞仙馆里一直负责为小村提供用电。久而久之,竟与栖霞仙馆的尼姑昌龙相爱。也许是昌龙尘缘未了,不到两年,竟然与阿荣私奔而去。由于阿荣的离去,三台发电机都停止运转,会同村从此停电,整个小村又回到油灯蜡烛的岁月中。
从栖霞仙馆的门廊处向里面看去,沧桑尽显,难以用语言描述!
直到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山县后,栖霞仙馆被强征为军医院,尼姑和工人全部被逐出馆外。到日寇投降后,只有2名尼姑和2名花工返回寺院,而发电机早已无影无踪,栖霞仙馆从此一蹶不振。剩下的三间电机房也渐渐被人遗忘。
村内的小巷深处是清一色的岭南民居,灰瓦、青砖、飞檐古朴雅致,大多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在布局上,据说接受了当时西方先进的规划理念,每一所民居都是坐东向西,与村庄的朝向一致,显得规矩方正。
电线杆子上的一朵紫色的“牵牛花”,在阳光下,很是明媚、娇艳;
走在幽深的小巷里,青砖石板渗着清清凉凉的宁静。深重老式的大门上嵌着岁月斑驳的铜环,幽幽散发着时光的气味,仿佛一推开,就会触摸到一段深藏在岁月中的古老往事。一些老屋无人居住已经荒废,破败的门窗在阳光下显得孤清冷落,只有一蓬一蓬的野草油绿发亮,在深灰寂寥的墙角散发生气。
保存完整的老屋里仍住着村民,从雕花围栏望进去,每一个院子里都有安静的小天井,夕阳透过琉璃窗漏洒进天井,暖暖的照着屋檐、门楣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及雕花,那是一些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年月久远的犁耙、衰衣落满尘埃,杂乱的堆在墙角。村里人家在院子里忙忙碌碌,鸡鸣狗吠自小巷深处一阵一阵的传来,鲜活的尘世气息扑面而来。离开的时候,车子又驶上了来时那条树荫浓密的小路,古道蜿蜒,凤凰山簏的古老村落在身后渐行渐远。
又一棵大榕树,庇护着栖霞仙馆这一方纯臻的净土;
12、会同村,守得沧桑月明在,终有拨云见日时:
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没落的会同村依然坚守着昔日的辉煌。明末清初,在珠海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的村落,对于那些极具眼光的会同村村民来说,去香港甚至国外淘金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工种。
他们的确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在珠海会同村建起了当时最为风光的建筑群,在那些大理石堆砌起来的整齐的住宅群里,他们享受了珠海最早的电灯以及贵族般的待遇。如今依然坚固的宅舍成为历史的见证,虽然它日渐萎缩,但近日被香洲区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表明今人对他们的尊敬。
会同古村的一座旧民居,水泥墙体,门前的微型建筑,不知是不是烟囱?
长期以来,珠海市各界高度重视保护会同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2004年至2005年,珠海市在编制《唐家湾新城分区规划》等城市规划的同时,又邀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共同编制了《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概念规划》和《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其中对会同古村都做了专题研究。爱国爱乡,薪火相传,古今相衔,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再创辉煌。这座近代岭南传奇村落将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目的新光芒。
会同村的有名的“三街八巷”,纵横交错,绝非徒有虚名;
珠海市高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卓贤认为区委、区政府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今年将专门划拨50万元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专项经费。他表示,香洲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中,香洲区沉积了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会同村作为珠海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应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说:“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掘本土历史人文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等都取得很大成效”。他表示,今后要深入挖掘香洲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的科研、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增强文化活力,发展文化产业。
走在巷道之中,阡陌交通,稍微不注意,极有可能会迷路;
13、会同古村、珠海高新区的一处“世外桃源”:
2011年10月24日,其实早就听说了这一座藏匿于珠海金鼎后山的会同古村,在珠海市文体旅游局编印的《香山遗韵》宣传册上,我又一次综合了这里,于是,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驿动不已的心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清晨,我一个人踏上去会同村探幽的旅程。
刚走进这个村子,刹时感慨:世外桃源啊!这是一处真正原生态的村落,村里古树婆娑,古树掩影下的房屋几乎全是古色生香的清代民居,虽然偶尔也会冒出几顶白色的当代建筑物,但这里的花草树木都保存得十分完好,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村口炮楼成为标志性建筑,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古朴庄重。
会同村的“莫氏大宗祠”,确实气势磅礴,很是尊贵庄重!
会同村的正街长约100米,街面一侧是当代建筑物,与另一侧的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相比那些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规划整齐的老宅,这些当代的建筑物则稍显单薄。从外观上看这些古建筑建非常考究,说“雕栏玉砌”是一点也不过分,屋檐、门楣、窗格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及雕花触目皆是,古雅之气扑面而来。
蜿蜒的小路两边,农林、果园、水田相间呈现,水明山青,一片丰饶。村内是清一色岭南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嵌填在 “棋盘式”方格网形成的整齐的宅基地中。会同核心建筑结构为三街八巷,横直成行。
老宅的屋顶上面,长满了仙人掌,妆点了一处绝美的景致;
社坛与牌坊并不气派,却是古村的写照,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古韵犹存。那牌坊上“北环紫极”、“南控沧溟”的碑刻,还有碉楼上 “云飞”、 “风起”的题字,展现出岭南文化的魅力,表达出先辈们的志向和胆略,这一切,足以让人魂牵梦萦!
说心里话,我不希望会同村被重视,被开发,我希望会同村保持原样,不为人所知,默默地沉睡在繁华经济特区的这个偏僻角落里,以不变应万变,悠然自得地保存着一份田园心态。
村口的池塘里,也长了许多的水生植物,弥漫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14、会同村、阅尽世间沧桑,终得人间守护:
2006年6月15日,香洲区为包括唐家三庙、后沙湾遗址、会同村、古元故居、北帝庙、白莲洞在内的6处文物单位举行隆重的 “香洲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仪式”。
会同村是珠海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岭南特色建筑群,当我们走近这些神秘的建筑群时,蓦然发现,这个村子居然顽强地受住了多年来的风雨侵蚀,相信它会有更为美好的未来。
“会同存艺”,这里,应该是一座私人的小茶馆吧,李小龙雕像就在旁边;;
历史上的会同村原是一个贫穷的小村,村民在清初年间纷纷到海外及港澳谋生。据说会同村的人不仅勤快而且人缘也好,慢慢就有一些人发了财,尤其是村内第一大姓莫氏,更是出了名在太平洋行做买办的人,并援引许多莫氏家族人员出外做生意,这样,小小的会同村就慢慢发达了起来。
有了钱,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就在统一规划下重建。重建後的会同村局整齐,村前是潺潺溪水;村内建有楼台亭阁供人歇脚休息;并辟有一近两万平方米面积的荷花池,只可惜这清香飘远的荷花池在近年被填了。
这座老房子,上面有一颗五角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样式;
随便钻进一处老宅,里边的情况却让人颇为失望。不仅杂草丛生,散发出呛人的霉味,而且大多空空荡荡的,有些甚至堆砌着无用的杂物,显得凌乱不堪。可以想象,昔日住宅里精致的布局以及饰物早已被洗劫一空,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历史,你就大可不必为此忧伤。
据悉,这个村里当时住有60多户人家,作为青壮年的男丁们早已到港澳等经济发达的地方赚钱去了,而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在这里独守家园。
又见“风起”碉楼,巍峨耸立,让人叹为观止,亦情有独钟;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留守村子的也都老弱病残,虽然建筑依然是这些建筑,但早已物是人非。而那些漂洋过海的爷们也随着村子的人气衰减就很少再返回这个村落……
据会同村村民介绍,目前在这些老宅里边依然住着20来户人家,而住宅均是经过改良的。虽然有些老宅常年无人居住,破败不堪,一些甚至变成了当地村民的加工厂,但随着首次被批为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同村一定会变得干净整洁,为后人留下更为珍贵的记忆。
“云飞”碉楼,气势依然不减当年,字迹的上面,清晰可见一只悬挂的“蝙蝠”;
15、探访会同村,你需要了解的交通线路:
会同古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金鼎镇,从广州走京珠高速至金鼎,距广州约110公里。
珠海市内乘坐3、3A、10路至金鼎市场下车,转乘67路至“会同村口”下车,或乘坐65路至 “会同”站下车,沿村口石牌坊,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会同古村。
再见会同村牌坊处的“缉卿亭”,上面依稀可见“忠于伟人思想”字迹;
作者: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