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文还是英文(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2022年)

2022-11-08 03:00:14 0

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文还是英文(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2022年)

首先,这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了,若是标题吸引您,貌似这人很牛逼的样子,想看正文了解怎么这么厉害,那可能会让您失望了

。这里只是想开个小玩笑

,没有故意要糊弄诸位看官的意思。都点进来了,有兴趣了解一下吗?不如接着看下去吧

我是因为先通过了内地注会考试,因此在互免协议下可以享受3科免考,只剩下两科需要考试。所谓的半年通过,不过是1+1共两科考试,两次考试间隔半年,所以勉强刚刚够得着“半年考完”这个标准了

。在免考安排下,没有补考,那么这个速度就是正常的(当然,也没法再快了,因为必须先考完前面的“1”科,才能考另“1”科)。

我是参加了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的考期,分别将1+1共两科考完,没有重考。8月19日是2019年6月考期final examination的放榜日:

目录

1:背景和前言

2:考试制度

3:复习方法

4:临场技巧

1:背景和前言

为尽量减少给读者可能造成的误会,必须首先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交代清楚,同时也需要提醒各位看官,若真有兴趣进一步行动报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前面提及,我是通过内地注会后走免考路径报名的,因此对于非此类路径报考的小伙伴,还有三个模块的考试情况本文没有涉及。
  2. 我是毕业后在“四大”工作了6年,又在企业工作了N年后报考的,因此财会专业知识本身还算是过硬的,但我的香港税法专业知识基本为零,因此对于与我不同背景的小伙伴,要注意我谈及的复习方法的取舍。
  3. 本文谈及的考试制度、考试模式等,都是我个人参加的经历,有的是回忆,有的是以前的笔记,模糊之处也尽可能核对了相关记录,已做到尽量真实和准确。但毕竟个人经历有限,诸位看官不应视为完整的指南。更需要提醒的是,QP考试制度现在正在经历重大改革,从报名到考试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还请访问公会网站或其他官方途径了解最新的准确信息。
  4. 本文措辞中英文夹杂无可避免,因为有些概念、名词本身就通常以英文形式出现,硬性进行翻译反而会造成不清晰,还请见谅这样不规范的文风。
  5. 至于为什么要考这个,还花费不少钱考这个,有什么用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这个问题在此不作公开分享。

2:考试制度

CPA考试和注协会员、执业CPA是啥关系

业内人士可以直接跳过本节,预计可以节约时间1分钟

对应于内地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或“CICPA”)组织的注会考试,香港“注协”就是香港会计师公会(简称“公会”或“HKICPA”),“注会考试”就是公会组织的专业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 Program(简称“QP”)。

需要留意的是,通过考试,成为会员,获得执业资格这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前面的阶段都是后面阶段的必要条件,但是并非充分条件。例如,在内地,通过“6+1”注会考试,可以获得全科合格证。需要再向当地注协递交申请资料成为会员(一般很简单,只是程序性的,并每年参加后续教育和年检保持会员资格),这时一般是“非执业”会员。若要成为执业会员(即通俗地说可以签署审计报告)需要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且满足一定年限等条件。

在香港,“4+1”的QP考试也只是第一步,通过后要成为公会会员需要另外递交申请,但条件略严苛,根据个人学历背景不同,需要3-5年左右的公会认可的雇主的工作经验才能入会,入会后,即可以被称呼为“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香港会计师”或“CPA”(A member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shall use the designation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同时若要进一步取得“Practising Certificate”(即执业的牌照)还需要满足更多条件(如一定的事务所工作经验,通常在香港居住,等等)。

现行QP考试制度

要点简单说明如下:

  • 报名资格审查:一般六个途径进入该课程:1.认可的会计学位;2.非会计学位;3.sub-degree holder;4.内地CICPA会员或全科合格;5.内地高校学位;6.其他学位。其中部分情况下,经过“学术评估”(academic assessment)后,可能被要求加修会计类的conversion课程才能报考。“免考”路径无需进行学术评估,即对于是否是认可的会计学位或者会计学分多少,貌似没有特别要求(我去年个人报名经验)。
  • 通过审查报名成功后,包括4个module考试(Module A: Financial Reporting (简称MA,即相当于内地注会的《会计》科目), Module B: Corporate Finance(简称MB,即相当于内地注会的《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战略管理》科目), Module C: Business Assurance(简称MC,即相当于内地注会的《审计》科目), Module D: Taxation(简称MD)和一个Final Examination(简称“Final”或“FE”)。我这次就是通过前面第4条“免考”路径,可以免考3门module考试,即只需要参加MD(税法)和FE。
  • 每个module包括workshop和笔试exam两部分,workshop是每科两次、每次一天的课程。需要拿到satisfactory的评价(只有satisfactory或not pass)才可以参加该module的笔试考试。若笔试不通过需要重考时,无需重新再上workshop。FE没有workshop。
  • Module和FE考试每年都有两次考期,分别在6月和12月,一般在月头安排FE,月末安排module。Module考试每科安排半天,考试时间是3小时;FE则是安排一整天,上午下午各3.5小时考试时间,共7小时。

  • 考试试题全部是英文,答题也必须使用英文,并使用笔墨书写作答。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各种纸质资料都不受限制地可以带入考场,但手机、iPad等各种电子设备不可以使用。题目形式都是问答题,没有选择题等其他题型。

  • Module和FE的试卷考试需要拿到50%的分数即为pass。通过全部四个module后才能参加FE。
  • 考试地点:在北京、上海、广州都能参加workshop和考试,所以完全不用辛苦跑香港滴。
  • 考试大纲在公会网站可以找到,参考书(learning pack)在相应module第一次报名后会寄送纸质版,但QP一旦报名成功后,在公会网站的learning center就能下载各科的电子版,past paper,以及其他考试复习资料。由于纸质的参考书寄送周期会很慢,所以报名交材料的时候,广州办事处的小姐姐就好心提醒说,建议注册成功后就下载电子版尽早开始复习。

  • 费用不菲!相比CICPA几十块的报名费考一科,这个大约几千港币考一科,是天价了。CICPA与HKICPA相互豁免科目的框架下,“1+1”共两科若都一次通过的情况下,总共报名和考试费用大约8000元港币。
  • QP所有科目合格后学员状态变为QP Graduate。再根据公会要求,提交相关经验的资料成为会员。简单来说,在公会认可AE(Authorized Employer)的事务所(四大肯定是了)或单位有3-5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入会的。但公会也强调,每个人的专业背景评估是case by case的,没有绝对的资料。会员申请的一次性费用约3000元港币,然后每年年费约2000元港币。

新QP考试制度

新的QP方案已经开始部署了,据我去年报名时候耳闻,大致的思路是在现在4+1考试的基础上,增加10个module。对于报名资格不合格的(例如非认可的会计专业或会计相关课程学分不足),以前是要求进修外部认可机构的conversion课程,现在变为参加对应module的学习和考试。

根据公会网站上的消息,旧QP的module考试最后一次是2020年6月,Final Examination是2020年12月。而新QP也相应从2020年6月逐步开始正式实施。想要赶上“旧制度”最后一班船的小伙伴,2019年12月考期的报名在9月初刚结束,最快的报名要到明年3月左右登记参加2020年6月考期了。

3:复习方法分享

考试方式和理念的巨大差异

由于我是通过免考路径参加QP考试的,因此不禁将内地注会考试和QP进行一个对比。从考试方式和理念上说,差异不小。

从题型的多样性来看,内地注会税法考试,单选、多选、判断、计算、案例等各种形式都有,但一般对于法规的援引没有要求,只要你知道税法是如何规定的,能做出选择或完成计算就视为掌握,不需要说明是依据哪一条规定(当然这与考试模式是开卷或闭卷也有关系)。MD考试绝大部分都是问答题,加上少量需要计算的小问题。无论是论述或者要求计算,一般都需要指出其依据为何,例如是根据法例的哪一条,或根据哪一个税法案件的判例等(由于香港是普通法法系,因此法院判决的税务案件也是广义上税法的一部分)。

从题型中的计算题来看,计算题的试题量和复杂程度比内地注会考试相差十万八千里。内地注会的税法科目,绝大部分都是计算相关的题目,而且背景非常复杂,涉事企业五花八门的业务都有,涉及各种小陷阱和多个步骤的计算,是否征税免税、能否抵扣、何种税率、套用哪个计算公式等等都需要快速准确地反应。而MD考题计算量非常小,涉及需要计算的题目通常几步就可以算出来的,没有特别刁钻的陷阱。

从答案的标准来看,内地注会考试一般都是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而MD考试,由于本身就是开放性问题,公会给的答案更应理解为是阅卷给分的要点,而非唯一的回答方式。更进一步从思维模式来看,很多试题甚至明确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观点并说明能支持这种argument相关法例、案件,例如针对案例背景的某个商业安排,要求说明税局可以根据那些法例、案件来课税,而企业/纳税人有哪些观点来支持其不用纳税的主张。这样的题目就更为开放,而且我个人以为也是更贴近实务的。

从考查的知识点的范围来看,可能是内地的同学们考试能力太强,因此大大小小各种考试总是多多少少有所谓的“偏题”、“难题”,即:刻意用一些相对生僻的考点、难度大的知识点来加强区分度,内地注会考试不免有这样的“惯例”。而对于QP考试,我的感受其理念还是考查相关领域的重点、热点知识,这些考点与难度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可能很直观易于理解,也可能是较为晦涩难懂的知识,但这些都是该领域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框架。我个人非常认可这个思路,因为在实际执业或工作中,这些才是会最常遇到的内容,作为资格性的考试,这些理应是考查重点。而没有一个人能对所有知识都了如指掌,执业者在具备基础知识情况下,遇到生僻领域的实操,还可以快速学习嘛。

因此,对于复习来说,最大的原则就是:注重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复习。

Module考试的workshop

Workshop不是授课,完全不是只要跑去坐着听讲就够了的。Workshop不设知识点的系统讲授环节,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做模拟题并评讲。一个班一般分成4-5小组,每组4-5人,在公会安排的facilitator(一般是有经验的会员,可能是正在事务所或企业工作的人士,他们可能还有作为exam marker的阅卷经历)的带领下,一天完成5-8个案例题。题目发下来后,有阅读时间,接着就是学员分组轮流作答和讨论,最后facilitator会进行一些总结和指导,所有下发的案例材料会收回。至于个人或小组作答正确与否不会进行记录,但会关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公会每次也会事先发布workshop的topic,所以千万千万要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读了learning pack再来,否则整个过程会非常懵逼以及煎熬。而预习越到位,知识越熟悉,效果越好,收获越大。至于前面说的需要通过workshop拿到satisfactory,其实绝大部分人只要积极参与到课程中的,肯定都能过的。

Workshop的内容肯定也会是当年考试的重点,但是官方是没有这个说法的。我自己将前一考期的workshop内容和前一次真题分析对比,发现关联度是有的,但不是特别大。而且像前面说的,本来每科重点都是明摆着的,重要知识点无论是workshop或考试都会涉及的。我个人经历来看,我参加的2018年12月考期的这次workshop有hire purchase(插句话,我一开始是根本不明白这是啥业务

)折旧pool的计算题,最后考试也考了一个大题,算是有直接的关联,不过真题简化了,要求的计算量更少。

FE考试的special topics

在FE前2个月左右(例如6月初考期对应在4月初),公会将公布本次考期FE的special topics(“ST”)。不过即便在未公布之前,也并不影响开展考试的复习和准备工作,因为绝大多数topic,即考试重点,是不变的。例如最近这次2019年6月考期的ST:

对于免考的三科,其实质内容和内地注会考试是一样的,主要是克服英语阅读以及捡回生疏的知识。有四大的工作经历,对于专业知识的英语阅读不在话下。内地注会已经是N年前考完的了,因此这三科中ST对应的learning pack章节是必须通读的,这个工作越早开始越好,尤其是难点应尽早搞懂原理或计算方法。这个环节我花费的时间估计在40小时左右,换句话说,以“每晚2小时、平均每周5天”这样对“上班+带娃”族比较实际的节奏,最晚4月中旬就得抓紧看书了对于MD,由于是前几个月刚考过的新鲜热辣知识,我留到了考试前两周才看。主要以FE的真题为主,对照考MD时候的笔记复习。

FE里亘古不变的sepcial topics:在拿到复习资料前,我自己在公会网站下载了最近3年共6次考试的主题,根据其频率汇总了一下。在培训机构的复习资料也有更详细的汇总和分析。简单来说这些是重点:

MA: revenue, share-based payments, business combina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加上今年必考的lease.

MB: corporate structure and cost of capital, project appraisal, strategy formulation, raising finance,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MC: planning and risk assessment, audit procedures, computerized business system, completion and reporting.

MD: scope of profits tax charges, scope of salaries tax charge, source of business profits, deductions, tax planning ,每年不用看都是这些,但看得懂未必能答得好,例如写风险点、应对措施,税法判断税务影响等都需要理解和发挥,有实务经验则优势会很大,所以应当注重理解以及知识广度的覆盖。而ST中若提到生僻知识,可以增加对应的复习,例如今年出现的Internal audit function,那么这个肯定是要考的,范围也很狭窄,很好找的复习重点。

按官方的说法,ST会占考试内容至少70%,因此理论上也有所谓的”偏题“,不过我个人感觉真正的偏题其实很少,绝对达不到30%。这次考试,除了考“港交所WVR(weighted voting rights)的适用条件”是资料上找不到的,其他的都多少有内容可写。而这个“偏题”仅仅3分,若完全不答也不会影响大局。我想,若是实务中接触过港交所去年的一系列上市制度改革内容的同学肯定可以拿到2-3分的。即便是我这种肯定答不到要点的,我记得我也写了一句话说了下背景,兴许也会给我半分1分呢。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难题,若是把握不大的题目,不要全部放弃,至少把相关的原理、规定先写上去,可能就会有一两分了。

复习资料:培训机构材料、真题

主要的培训机构就是FTMS和Kaplan,香港四大也基本是买这两家的培训给自己的员工。去香港报名听课(一般三五千港币,视乎具体机构和课程类型有不同)或者靠自己本事找找吧,你懂的。各机构在各科的能力不尽相同,例如税法,我感觉确实如大家所说的是Patrick Ho的最好。另外各机构的材料组织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真题是穿插在各章节中还是知识点、真题各成一篇等,前者可能更适合复习,后者我个人觉得适合考试使用,因为知识点就很薄一本,不用翻很久。但总体而言,各家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明显好坏的分别,主要看个人的复习习惯。

关于真题(past paper):做真题,做真题,做真题!这个说十遍也不为过,而且强烈建议尽早开始做真题。可以直接从公会网站下载的。但从效率上说,做培训机构的课程资料中的真题会更好,因为他们是做了筛选和整理,并不是所有真题都放进了资料,他们把更有代表性的好题目留下了,甚至在Patrick的税法资料中,把一些ACCA或其他考试相关的好题目也放进去了。若是计算相关的题目,一定要先自己算,再看答案。对于问答性的题目,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自己练习时候列出答题要点和提纲即可,未必要像考试那样全部展开详细写。

补充说下培训机构考前最后几天出的模拟题(mock)的用处:考MD时候,没有买mock,而考FE时候,买了三套mock。个人感觉,用处是有的,但是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例如,这个机构出了两套mock,事实上里面把所有special topic都涵盖了,那么肯定考完可以宣称自己是70-100%的押题准确率了。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要押题,mock没有作用。但我觉得mock的答案还是有使用价值的,相当于把最关键那几个知识点都列出来了,例如这次FTMS的Mock答案就把five-step model、租赁的判断、计量等要点都列出来了,考试时候也确实派上了用场,直接抄其中的基本规则,节省了翻书、翻资料的十几秒钟时间。

若不做索引,让你抄,你也找不到

前面提及考试是开卷的,千万不要以为会简单。这只是免去了你的机械记忆功夫。考场上允许你抄书,那你也要找得到知识点在哪才行;即便找到了,你也要抄最简洁、最重要的内容。怎么才能做到?——编制属于自己的知识索引。

索引的目的只有一个:能最快找到最相关的内容,在考试中可以直接抄!但怎么编,这个非常看个人习惯。建议一定要做成自己熟悉的东西。我觉得应当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雄心壮志,完全重新整理笔记,就像培训机构编资料一样,另一种是自己一点也不动笔或电脑,只有Learning pack或培训资料。前一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且效果未必好,培训机构有经验的老师提取的知识点必然会质量更高。后一种会容易造成知识点太散,考试时候东翻西找还不得要领。所以一定要自己边复习边整理。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帮忙,我就是用幕布、Xmind,这些对于做提纲很有用。做完后打印出来,比手写的更工整,也更好找。另外,充分使用post-it、divider、多色笔等文具帮忙。

MD的知识结构简介

客观上说,香港的税制与内地相比是简单些的,没有增值税这样复杂的流转税,也没有那么多税种。但若像我这样,基本上没有香港税务的实操经验,在第一次学习过程中不免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熟悉这套新的知识框架。不少知识本身并不难,但因为行政架构、法律体系、商业环境的不同,而需要花更多时间了解和消化。下面举几个例子:

从税法体系来看,内地各税种都有一部专门的法规,辅以各级税务机关的各种发文共同组成税法体系。而香港税法体系中,成文法只有IRO(Internal Revenue Ordinance)和SDO 的各种解释文件DIPN,税局复核委员会(相当于行政复议机构)的复核意见BoR,以及各级法院的判例等。

在阅读learning pack过程中,很多缩写是没有特别说明的,所以应当是非常基础和常见的。可是由于没有接触过,起初完全是一览懵逼。例如“Pursuant to s.9了。而在谈及印花税时候默认就是指代SDO里面的section。还有,经常看到税务案件提及的CFI, COA, CFA,后来才知道是法院层级,依次是Court of First Instance(高等法院的“原讼法庭”), Court of Appeal(高等法院的“上诉法庭”), Court of Final Appeal (终审法院)。

另外还有学习印花税的时候,征税时点有提及COS(conveyance on sales), AFS(agreement for sale)等,幸好Patrick Ho的税法书将香港房产交易的大致流程进行了介绍,才大概懂得了印花税的征税方式。同时还有什么heads of charge, HK bearer instruments, duplicates and counterparts,一些夹杂拉丁词源的晦涩名词ad valorem duty, voluntary disposition inter vivo,没有海外生活经历的我,一眼望去心想都是什么鬼呀!

从考试内容来说,知识体系大致分这么几块:

  • Profits Tax (“利得税”):大约对等于内地的“企业所得税”(这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进行大致比对,但在香港其征税对象不局限于企业)。这是MD考试绝对的重点、难点,大约会占据一半以上分值。第一次阅读时候,强烈建议要画思维导图(即知识的树状结构),否则就凌乱吧,完全不知道知识结构是怎样的。难点例如:source of profits, principles of chargeability, interest income chargeability and income expenses deductibility, royalty income, deemed trading receipts, non-resident income, etc. 还有一些与内地税法类似事项规定完全不同的内容:例如资产的折旧计算(depreciation allowance)、刚提及的利息收入的taxability、利息支出的deductibility的原理,deemed receipts(大概可以理解为“视同”收入)等,需要不少时间来理解和熟悉。

我当时画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挺壮观的吧:

  • Salaries tax, property tax, personal assessment:相当于内地的个税、房产税。Salaries tax是考试的次重点,但并不难理解。个人收入是否应征个税算是唯一的contentious issue,可以结合tax planning考查。剩下的各种收入计税方式和个人allowance的抵扣条件,内容有些繁琐但并不难。房产税是超级简单的,一般也就是几分的考题。Personal assessment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个人各种税项合并计算、申报的制度,内地没有对应的事项帮助理解,但其规定不难。
  • 印花税Stamp duty:内容不难,但若没有在香港工作或生活的经验,需要了解商业环境以及熟悉各种名词。看完印花税才发现,这是港府财政重要来源之一啊。
  • Tax planning, double taxation arrangement 可以更多地节税?个人通过设立公司,以公司间服务合同替代公司与个人雇佣合同,从而由Salaries Tax改交Profits Tax,为何这样的安排有“避税”的作用,纳税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将其合理化,或税局会从哪些方面质疑其“避税”的动机?等等。
  • Tax administration, ethics, field audits, etc. 非重点、非难点。

关键字:  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文还是英文  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2022年  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  香港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  香港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