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谁提出的(因材施教下一句是啥)
昨晚的三中春晚火爆了整个操场,我们学生的表演精彩至极。歌唱、舞蹈、相声、小品,校园剧、诗歌朗诵、器乐合奏等。一会儿激情四射,一会儿柔情似水,一会儿高亢,一会儿低鸣。观众席上,荧光闪闪,掌声阵阵,师生齐聚共欢庆!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科学家发现:人成年之后,如同兴趣爱好一样,那些核心的个性特质也会相对稳定。每人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优势,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的因材施教!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注:《论语·为政》)的观察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比如他曾多次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注:《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①。”“师也过,商也不及。”(注:《论语·先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注:《论语·公冶长》)“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注:《论语·公冶长》)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因材施教,让孩子的灵性永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