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中国国医节趣味活动)
2020.3.17
今天是中国国医节
中国国医”即“中医”,是我国的国粹
作为我国的国粹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
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9年末,
一场牵动人心的新冠疫情
在春节弥漫开来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却让每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
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
中医药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国医节的来之不易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西医涌入,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貌似并不相容。
当人们用西方医学的思维模式检视中医学时,存与废争论不休。经过卓绝的努力,中华民族累积数千年的医脉还是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1929年3月17日,中医的决议案最终未被采纳。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中医学界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在新冠肺炎这场战役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刻,我们迎来了第92个国医节。
中国医学史上
灾难与发展并存
当我们细究中医学的发展史,会发现历史上每一次瘟疫的发生,都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医药的重大考验,在为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医学发展带来一次次重要的契机。
神农尝百草,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已用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建立了运气学说、阴阳五行、 脉象、藏象、经络、养生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之间联系的 “整体医学模式”。自此以降,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越是逆境,越能彰显中医学本色。
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曹植在《说疫气》中如此描述:“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的原序中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疾苦激发了一位医者的大智慧,张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结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夹杂病证等,将病情发展到某些阶段的综合表现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六经病。六经病证按三阴三阳分证,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从表到里、由轻到重的过程,并于证下设方,成为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明清时期,瘟疫又一次大范围流行,因此次疫病不同于《伤寒论》所描述的疾病特点,于是中医学家们在借鉴《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另一套理论方法,由此诞生了温病学派。
标志性的代表人物是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鞠通。随着“戾气学说”的提出,戾气具有的强烈传染性被人们所认识;“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使得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三焦辨证的提出,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
2002年底至2003年上半年,SARS疫情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内地患者的死亡率大大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药得以介入SARS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疫情阴霾之下
中医药如砥柱中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多地将中医药及时应用于预防及诊疗的全过程,中西医结合多措并举,西医学精准的检测和重症医学救治与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辨病论治、辨证论证双管齐下,有效降低了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率、提升了治愈率。
中医药学正如疫情之下的砥柱中流,与现代医学紧密合作,携手共谱华彩乐章。
中华文明的宝库
惠及全世界
中医学理论源头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其本身超越了医学,是介于探讨自然界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影响的学科。
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一线人员共同努力下,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全世界都为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惊叹。
在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的当下,中国向全世界公开相关信息,应对疫情的策略以及方法已被其他国家所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疫情的灾难,没有一次能将中华文明击垮,相反,中华民族以其茁壮的生命力,以灾难为契机,一次次绝处逢生、一次次在更大的范围绽放光芒,中华文明的宝库以其博大的胸襟正在惠及全世界!
3.17国医节向所有的医生致敬
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战斗。医者仁心,也请照顾好自己!3月17日,第九十一个中国国医节。善待医师就是善待生命,多一份理解,道一声感谢!
【就诊提醒】
01、就诊时必须佩戴口罩
,接受体温检测,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请主动出示上饶“绿色健康码”,有效证件(身份证、驾照等)。
02、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