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清凉心路难平第二部(无上清凉出自华严经)

2022-11-17 10:20:18 0

无上清凉心路难平第二部(无上清凉出自华严经)

昨晚,远约了在一个叫作微尘的茶馆喝茶。

这是一个梅雨转向小暑的季节,空气里混杂着燥热和潮湿的味道。

远点了一壶铁罗汉,两个杯子,远安静地坐在对面,透着一股清凉的气息。

梧桐问到,今天怎么点了铁罗汉。

远嘴角上扬,说到,就知道你会问起这个问题,你知道吗,《法华经》言,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也即是说,阿罗汉已是无复烦恼、心得自在之境,常常反观自己,离阿罗汉尚远,何况于观音。所以,还是从铁罗汉喝起,这也是一种当勤精进的讯息。

梧桐跟着笑了起来,笑他的骄傲和谦逊的不二之间。

远接着说,这一家茶馆是新开的,我问过老板,为什么取名为微尘,老板说,因为微尘众啊,微尘众的意思就是说,众生很多啊,就像恒河里的沙数一样无量,所以,希望这个茶馆可以作为微尘众的一个缘起,大家到这里来喝喝茶,结结缘。

梧桐喝了一口铁罗汉,淡淡的兰花香味由腔入喉,却也有几分清凉。茶桌的一角摆放着一盆花,正当盛开,有着生如夏花之感。远说,这样的花在南方的这个季节随处可见,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文殊兰。

刹那之间,梧桐竟有一些感动,一个叫作微尘的茶馆,喝着铁罗汉的茶,望着文殊兰的花,这是一个远有意的安排,一个特别的气氛。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称为七佛之师,而文殊菩萨的全称为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注意,是童真,而不是天命或是耄耋,此意味着,一颗单纯的心,需要巨大的福报,也意味着,当你足够的单纯,勇猛智将自然生起。

在很多佛经里,文殊师利都有在场,比如《维摩诘经》,文殊是一个主要的角色。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用其心,即充分了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的意思是说,你要知道,万物皆无常,寂静为归宿。

当你真正寂静之时,无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无有心安与不安的问题,无有知行无法合一的问题,你充分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并且运用它,这就是,善用其心。

文殊师利菩萨还言,若有执著,即非正见。他的意思是说,只要你还有立足点,你还有执著,那就已经不是正见。文殊菩萨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们认为事物美丽,这是一种束缚;认为事物不美,也是一种束缚,美与不美都是我们赋予事物的,之所以会这样或那样赋予事物以概念,全因某时某地某个概念会让“我”觉得放心与安全。

正当梧桐沉入思考之时,远将他的杯子略加用力地叩在了茶桌上,轻轻的“趴”地一声,却有声若洪钟之感,就是这一叩截断了梧桐的念头之流。

梧桐恍然回过神来,不禁哑然失笑,说,这或即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吧。

远点了点头,说,我跟这家茶馆的老板聊过,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觉醒的基质,需要的是特别的勇气。这勇气看似由个人意愿,实则全由业力,因为我们的自我非常擅于保护自己,并且说服自己不去碰触任何拆解自我的力量。如何突破业力的锁链,需要愿力,觉醒的愿力,协助他人和这个世界的愿力,深入自身本具的如来藏的愿力。

他喝了一口茶,看了看梧桐,接着说,就像你在《投觉》里写到的,

如果,

生命有一万种活法,

我们,

只想,

活成自己,

念及他人~

远忽然停住了,没有继续说下去,他或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是关于近吗,是关于他自己吗,还是其他,不得而知,梧桐也没有追问。

我们就这样沉默了很久,泡着茶,倒着茶,喝着茶,不时地打量一下文殊兰。

人在人的世界里喧哗,花在花的世界里寂静。你未看花时,此花与你同寂;你来看花时,此花与你同时明亮起来,你想与友分享其美其丽,却忽觉忘言,甚至于不是忘言,而是无法可言,你触碰到了语言的边界。

语虚,何以言之。

夜已深,远最后问到,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在码完《投觉》,又码了《知止》的。

梧桐哈哈笑出声来,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吧。

远也被梧桐的笑声所感染,跟着笑出声来,说,你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知止》。

梧桐点了点头。

凝然守心,隐于长夏,与天地不扰,自无上清凉~

关键字:  无上清凉心路难平第二部  无上清凉出自华严经  无上清凉出自何处  无上清凉弘一真迹  无上清凉书法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