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疳积又名“疳症”。古代医学对于“疳”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有“甘”
的涵义,是指小儿恣食甘肥,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一说是有“干”的涵义,是指在疳症大多由脾胃津液干涸而成。前者,从其病因而言,后者从其病理而言,综合二说概括了疳症的含义。
疳积乃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婴儿、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以体质消瘦精神萎靡皮毛憔悴,肚大膨胀,食欲异常,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是一种慢性衰弱病,现代医学名谓“营养不良”容易并发其他疾病,也是多种病症变化转归的结果。
【病因病机】
《医学正传云》:“恣食肥甘生冷瓜果小儿胃气未全,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萎黄,腹大青筋虫痛泻痢,诸疳之证作矣。”《幼释谜》大诋疳之病皆由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脏之候。可见疳症的因素不外三个方面,即“热”、“积”、“虫”是也。其中积是主要的,所谓“积”为疳之母,疳由积而成。
但是积不治可以成疳,而疳症非全由积而来。导致疳症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不外以下几种:
1.饮食失节,脾胃损伤: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充若乳食无度或滥食肥腻,生冷,致脾胃负担过重便成积滞。日久脾胃受伤,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以致营养缺乏气液亏损,身体赢瘦便成疳症。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婴幼儿由于母乳不足,或强调忌口或饮食失当,缺乏各种必要的营养,亦可渐成疳症。
3.感染诸虫,久留成疳:由于感染肠道寄生虫(以蛔虫为多)成虫消耗儿体营养日久不愈,亦可影响脾胃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食欲和精神变异,渐至全身营养不足,发育障碍而成疳症。
4.病后失调,伤津成疳: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如吐泻疳痢等大病之后)由于治疗或护理不当或病中药物克伐太过使津液耗伤脾胃受损伤造成运化功能障碍,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导致元气虚损气血两亏,渐成疳症。
以上几种原因,可以兼见,互为因果构成一种复杂的因素。由于以脾胃为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营养不足津液干涸气血虚弱功能紊乱,脾胃受伤,水谷精微的产生运化均受障碍,以致身体津液不足,各脏腑的物质供给处于严重的缺乏状态,津亏则虚火亢阴虚则内热生。故疳症往往呈现胃阴不足,肝火亢盛的证候,形成肝胃不和的综合征,缠绵日久,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各种病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属于脾胃虚损,气血生化无源,正虚邪实之证。古人对本证分型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以脾为主。出现的症候往往错综复杂,虚实互见,但总以形体消瘦,大便不调,肚腹膨胀,青筋显露为本病的特征,应当根据五脏偏胜,或结合发病时间的久暂,病情的浅深,体质的强弱等辨证。现依照古人经验,结合个人体会,本病辨证只宜先用五脏分型,再按轻证类,重证或主证兼证分类进行归纳就可执简化繁,便于临床掌握辨证治疗。
(二)治疗原则:本症乃因积致虚,虚中有实、正虚邪实之证。故临床多是虚实杂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或者虚为主治方应根据五脏偏胜。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可补泻交叉进行,或补泻同时进行。同时应注意食欲营养,加强护理。总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必须从脾胃着眼,临床上可运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生津养液,导滞消积,清热平肝驱蛔虫”等治法。除以上内治法外,还可用揑脊、割治,针刺等疗法辅助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治愈的目的。
(三)分型辨治
1.按五脏分型
(1)脾疳型:症状:本病初起,主要为嗜食消食,此谓“疳气”。失治则为脾疳。
脾疳又名肥疳,或食疳。表现为面黄肌瘦肚腹胀大甚则坚硬作痛,青筋暴露,小便赤黄而少或如米泔,下利酸臭,舌苔黄腻,脉细无力,指纹紫滞。脾虚湿困者,胃呆纳少精神困倦嗜睡。湿热偏胜者,发热口干,消谷善肌性情焦躁。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方用肥儿丸或资生健脾汤加减。
处方:①加减肥儿丸: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槟榔、乌梅、麦芽。②加减资生健脾汤: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藿香、山药、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
(2)肺疳型:症状:除见脾疳主症外,兼见面色晄白,毛发焦枯,皮肤干燥,鼻孔赤烂、咳嗽气喘,常流清涕。
治法:理脾和胃,清肃肺热。方药:用参苓白术散合清肺饮加味方。处方:沙参、玉竹、麦冬、桔梗、山药、乌梅、紫菀、白术、百合、桑白皮、莲子、扁豆、苡仁、二芽。
(3)肝疳型:症状除见上述主症外,兼见,眼生雲翳(甚或夜盲,或角膜软化症以致失明)摇头揉目、号哭少泪,易怒脉露,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治法:清热平肝,补益脾肾。方药:用清热退翳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山药、湖黄连、乌梅、杭菊花、木贼草、谷精草、青黛炒白芍、车前子二芽。
(4)心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小便赤涩盗汗饮冷,齘齿虚惊。
治法:清热泻火、理脾消积。方药:用自拟疳积散合泻心导赤汤加减。处方:玉竹、茯苓、白术、山药、乌梅、川黄连,木通,炒栀子,丹皮,车前子、鸡内金,麦芽。
肾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颜面黧黑,牙宣齿衄,耳疮肛蚀头皮溃烂,手足发冷、爪甲晦暗。
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消积。方药:用实脾饮加减。
处方:黄芪、云苓、白术,防己,苡仁,大腹毛,陈皮,草豆蔻、泽泻,猪苓,益智仁,木香,二芽。
按语:以上是用五脏分型论治。但五疳之中又以脾疳为临床所最常见。其实除脾疳为疳积之本证外,其余四疳皆为兼证。都是在脾疳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而成。此外在疳症整个发病过程中,如兼见烦渴引饮的为疳渴;阴虚潮热的为疳热,(又名疳痨)肠鸣泄泻;腹痛下利赤白为疳痢;胸腹胀满,头面手足浮肿为疳肿胀;吐下蛔虫,腹中扰痛,或口溢清涎为蛔虫,还有眼痛,鼻疳、牙疳、脑疳等等,名目虽多,实际都未出五疳之范围。
2.按轻重分类辨治
(1)轻证:症状:食欲不振,大便失常,口渴喜饮,嗜食香枯,消瘦腹大,发稀成穗、烦躁刁炒,夜睡不宁,五心发热,喜伏地卧,舌淡苔腻。指纹青紫。治法:初起实证为多。治法:可用消积导滞驱虫为主,佐以和胃清肝。方药:用自拟疳积散或消疳理汤加减。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乌梅、胡黄连、鸡内金,使君肉、陈皮、山药、炒五谷虫、芜荑炒三仙。
(2)重证:症状日久病情多虚。治法:宜补益为主,或消补兼施,总以理脾健胃为主,佐以消导驱蛔。方药: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或加减肥儿丸。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鸡内金、木香、炒三仙。
兼见五疳淫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胃呆纳少者。用鳖甲消疳汤,加味。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湖,胡黄连,太子参,玉竹,石斛,鸡内金,白芍,乌梅,二芽。
随症加减:以上是辨证通用的代表方是在一般主证情况下使用,如有兼证,必须通权达变,随证加减,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上在主证的基础上病久脾肾阳气不足,出现肢冷便溏者,宜先用理中汤温阳祛寒,或用保元汤温阳益气,继用山药粥补脾止泻。口干唇红,舌光阴津耗伤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以益胃生津。夜盲者用羊肝丸,目生云翳者加密蒙花,谷精草,夜明砂、浮肿者,应温阳利水,可用五苓合五皮饮加减。潮热咳逆者鳖甲消疳汤加减。疳泻疳痢者用自拟疳泻散或苓连葛根汤加味。气血虚惫者,加参芪归芍之类以补益气血。
附方:
(1)自拟疳积散(经验方)
处方:炒五谷虫30克,鸡内金30克,山药60克、白术60克,炒使君子肉30克,炒二芽各90克,焦山楂90克。
制服法:上药烘干研细末,每天服三次,每次服3克,糖水调服。
主治:疳积初起,有消积导滞,健脾、驱虫之功。
(2)加减消疳理脾汤
处方:胡黄连、芜荑,芦荟、使君子肉,焦三仙,莱菔子、木香、陈皮、白术、云苓、乌梅、槟榔。日1剂,水煎服,服3~5次。少量多饮。
方治:脾疳初起,体实有积者,先去其积用之。
(3)加减资生健脾汤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胡黄连、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
主治:脾疳初起,有疳气症状,属轻证之类者。
(4)加减肥儿丸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煨肉豆蔻、炒麦芽。
主治:小儿疳积日久,胃虚虫动,腹大发脱,面黄口臭等症。
(5)自拟疳泻散(经验方)
处方:乌梅、胡黄连、使君子肉、鸡内金、白术、云苓、泽泻、猪苓、山药、葛根、车前子、石榴皮、苡仁米、炒谷芽。
主治:蛔疳长期腹泻者,有驱蛔止泻之功。
(6)加味参苓白术散
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白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桔梗、二芽、荷蒂、鸡内金。
主治:疳积日久脾胃虚不进食、少气多困,中满痞噫、呕吐气逆,泄泻,或大病之后,补救脾胃。
(7)加减七味白术散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藿香、葛根、二芽、乌梅、荷蒂。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所致的吐泻腹胀。
(8)鳖甲消疳汤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胡、胡黄连、太子参、白芍、石斛、玉竹、鸡内金、谷芽、白薇、乌梅。
主治:五疳淫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胃呆纳少、可用于夏季热。
(9)益胃汤加味。
处方:沙参、麦冬、玉竹、扁豆、石斛、花粉、葛根、山药、荷花、乌梅。
主治:病久阴津耗伤。口干舌燥,不食者,有生津养液之功。
(10)山药粥(食疗法)
药物:淮山药30克。晒干碾细末每天用30克,大米60克,煮稀粥,白糖调服。
连服1~2周。
主治:病后脾虚腹泻者。有补脾益气止泻之功。
(11)食疗法:鲜蟾蜍肉(肝)。每天取鲜蟾蜍肝和大腿肉2~4个煨汤食。连服1~2周。
主治:各种疳积有杀疳、补脾养肝之功。
附:典型病案二则
例一、脾疳
张小姣,女,1岁半,湖北汉川里潭公社东风大队人。1979年8月16日初诊。患儿素日缺奶,米羹喂养,开始腹泻,不烧、不呕、食欲尚可,渐喜食焦香,口渴,腹膨病延三月,时好时发,有时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前来求中医诊治。症见:面黄肌瘦精神困倦,头发稀疏,纳呆食少,肚腹胀大尿如米泔,大便酸臭,舌淡苔腻,指纹紫滞。诊为小儿疳积(脾疳型)治宜消疳理脾。用加减肥儿丸方。处方:米炒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胡黄连8克,使君肉10克,木香8克,二芽各10克,莱菔子8克,煨肉豆蔻8克,乌梅10克,荷花1朵。开三剂药。
二诊:药后渴泻次数减少,腹膨减轻,精神食欲渐增。依上方去使君肉,莱菔子、加山药,扁豆各10克,继服三剂。渴泻皆平食欲增进精神好转,病症基本消失,嘱用山药粥调服半月以健脾益气,体质恢复而愈。
例二、肝疳
刘志平,男,2岁,湖北汉川分水公社先御大队人。1978年9月10日初诊。诊见:
患儿形体干瘦,面带青色,眼目干涩,羞明难睁,云翳遮晴,昏暗不明,摇头揉目,烦躁刁吵,腹胀青筋,食少便稀,舌红唇干,指纹青紫。诊为小儿疳积(肝疳型)。治宜清热平肝,滋肾明目,兼理脾胃。方用清热退翳汤加减以治。处方:杭菊花,桑椹子各10克、决明子10克、青黛3克、炒白芍10克,木贼草8克、谷精草10克、密蒙花10克、车前子10克、胡黄连8克、乌梅12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云苓10克、二芽各10克。四剂二诊:服上药后、诸症减轻、依原方去决明子,谷精草,加黄精、太子参各10克,再进六剂,诸症消失而获全愈。在服药期间,嘱其每天炖食鲜蟾蜍肝两个,白糖调服。调服半月身体恢复如常。
按:本文是1979年9月26日。汉川县中医学会召开全县中医学术交流会时讲稿。
当时会址设在脉旺卫生院内。是本人的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