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2022-10-25 18:56:10 0

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感谢您关注中学生数理化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学生爱数理化”关注我们!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声现象”的系统知识,希望能够给努力学习的你带来帮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与听到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

(3)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

(4)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Hz~20 000Hz范围内的声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3)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v>v气。

常识:登上月球的航天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利用:超声波测距。

4.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则频率越高。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Hz~ 20 000 Hz。人们把高于20 000 Hz的声叫作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作次声波。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声的三要素。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高声大叫——指响度;

闻声知人——指音色

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检查、敲铁轨听声音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飞机场附近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等。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1)听觉下限 0 dB;

(2)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3)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

(4)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的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公路旁植树、建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防噪声耳罩等。

责编:疾风

小编寄语

同学们进入八年级后,又开设了一门新课程——物理。初次接触物理,同学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其实,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初中物理都是以我们身边可以直观感触到的事物开始学习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同学们可以身边有趣的事情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好物理。《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既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又有物理科普等课外延伸,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扩展视野,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欢迎同学们订阅了解。订阅热线0371-66312257。

本期精彩内容

概念辨析:“动静”之中话物理

重点考点:正确认识声音的特性

思路方法: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答疑沙龙:先闻香还是先听声

生活中的物理:声音有变是何故

易错题专练:“机械运动”易错题练习

《中学生数理化》自1981年创刊至今,集30余年教育、编辑资源,联合全国各级教研部门、全国名校名师倾力打造,一直致力于为老师及其同学们服务。本刊蝉联两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和历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2007年荣获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金奖,2008年荣获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称号,2013年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期刊。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字:  初二物理声现象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笔记  初二物理声现象思维导图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