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河湿地公园音乐喷泉开放时间!(孝妇河全长多少公里)

2022-11-14 23:03:11 0

孝妇河湿地公园音乐喷泉开放时间!(孝妇河全长多少公里)

(注:此文收录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博山区图书馆“秋谷讲堂”讲座集萃《孝水流韵》一书)

孝妇河及其孝文化漫谈

徐传国

河流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地。当你亲近她,用心与她交流的时候,她赋予你的不仅仅是涓涓细流,还有那满满的一河文化……

——题记

水是人类生存最需要的元素之一,逐水而居就成了人类的天性。但凡村落或城市,都有一条或者多条生命之河,它孕育了一切的生命体,这就是人们之所以把她们称之为“母亲河”的缘由。

小时候,家住福山的我,问奶奶:“门市部门前的河水流到哪儿了?”奶奶说:“流到八陡了。”母亲补充说:“流到孝妇河了。”我问母亲:“孝妇河在哪里?”母亲说:“在颜神。”

直到2011年,49岁的我,约了几个朋友,徒步七天走了孝妇河,才见到了孝妇河的全貌。回来后,我们举办了摄影作品展,出版了《孝妇河徒步摄影行摄影集》。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作为给自己50岁生日的一个特殊礼物,我独行了孝妇河。

淄博的河流,分沂河、大汶河、弥河、小清河、支脉河等五个水系。超过10公里的河流有78条,它们大多或源头,或支流,或过境河。唯有猪龙河、涝淄河、孝妇河和漫泗河算作本地的河流。如果有人问及淄博人,哪一条是他们心目中的母亲河?答案无疑是孝妇河。

全长135.9公里的孝妇河,源于白杨河、岳阳河、大洪泉、雪浪泉、灵泉,流经博山、淄川、张店、周村、邹平、桓台、博兴,流入小清河。人们之所以把孝妇河称之母亲河,不仅是它流经的区县最多,更多的该是源自河首和河尾的两个故事。

孝妇河的源头在清雍正12年始建县的博山,古称颜神。她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也叫孝水,后来又改叫泷水,也有人记为陇水或笼水,清朝改叫孝妇河。孝妇叫颜文姜,也就是颜神。以一个妇人来冠名于一条河,以一位女神来命名一个地方,使得这条河有了足够文化含量。

博山有八大景,其中黑山暮雨雁飞斜、峨岭晴岚啼乱鸦、孝水澄清遗妇泽、阳坡绕翠近人家、禹山积雪阴无日、仙洞藏春地早花,这六景都与孝妇河的源头有关联。这六景或许是为了衬托孝妇河的故事而生成的,故事的主人就是颜文姜,这个故事就记在源头风景的中心——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所在的村,初名“李颜村”,因孝妇颜文姜殁而有神,里人建庙祀之,故易名为“颜神”。后“又因地出石炭,土可甄陶,就居者日众,因改村为镇云”,为了与镇名区别,加之此地是颜神的来由,又是孝妇河的发源地,又易名为“神头”。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人们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庙,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后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神头的颜文姜祠的匾额上写着“颜文姜祠”,百姓口里说的是“大庙”。以“祠”和“庙”同说这个地方,也表达了颜文姜从人到神的演变过程。

到目前所知,晋朝人郭缘生所著的《续述征记》中有颜文姜故事的最早记录:“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以后还有几篇记录颜文姜故事的文字,南北朝,顾野王《舆地志》:“颜文姜事姑感得灵泉生于室内。”唐代李冗《独异志》:“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远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涌泉清冷可爱,时谓之颜娘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所著《齐乘》载有:“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这是记载,还是故事,还是神话,还是传说?不管是什么,读罢这些文字,我们在为颜文姜的孝感而惊叹的同时,不禁要问可真有此人?

所谓记载,就是把事情写下来,目的是记录事实、事件或者让后世的人可以有所参考;所谓故事,说的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所谓神话,说的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化或鬼化的英雄传说等,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哲学性和艺术性;所谓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或者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一件感人的事,往往会从记载发展到故事,再从故事上升成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话又成了传说。

传说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让人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这也是怀疑颜文姜到底有无此人的原由。颜文姜周朝末生人,晋朝记神话,北周建祠,现为神话,时间顺序相当合理,只是拖拉的时间过于长了。后来人在早前的那些记载上,又加上了诸多内容,这就给了从“记载”演变成“传说”的机会。从而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人是神造的,神也是人造的。

颜文姜的故事,把颜文姜从妇推向了神,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有人又把诸多平民的生活细节加到颜文姜的遭遇中,想必其目的是为感化其后的妇道人家。

颜文姜的未婚夫生病,为了使其好转起来,就提前把颜文姜娶进了家门。这就是民间“冲喜”的风俗。在爹娘包办、买卖婚姻的世道里,男的病得不行了,婆家要娶,妇方就得去冲喜。如果颜文姜冲喜成功,那讲是另一番情景,可惜她的冲喜冲来了悲。这本该不能怪罪与她的事,婆婆心疼儿子,硬是把悲痛化成了对颜文姜的怨恨。

“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寅时指得是早三点至五点,卯时是五点到七点。新娘在这样的时间过门,正是符合博山的天不明就结婚的习俗。这个习俗,传说是为了躲避恶霸翟三胡仗势抢夺新娘初夜权的故事。

颜文姜的故事早在晋朝就有记载,而翟三胡生存在明朝万历年间,试想,一个虽是“头顶尚书、脚踩翰林”的明朝恶霸,怎能跑回晋朝去掀起一场“夜婚”运动呢?如果这几个时间真切,颜文姜的故事真的还了翟三胡一个清白。不过,如若是后来的人们把当时的风俗加进了“颜文姜的故事”,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早在翟三胡很多年很多年前就有了“夜婚”,有一点倒是可以断定的,那就是“夜婚”的发起者不是翟三胡。

其实,“夜婚”并非博山独有的,把“夜婚”的罪责归于翟三胡,也未免有些牵强了。

颜文姜的故事里,人们记得最为深刻的除了“夜婚”,还有那不可放下歇息的“尖底筲”。尖底筲的出现,是为了增加婆婆的厉害。查阅古代的陶瓷器具,还真有取水用的尖底罐。那样的罐子,放进水中,自行歪倒,灌满水后自行直立起来。用尖底筲取水,倒是省去了平底筲靠来回晃荡从水井取水的麻烦,但是,为了取水儿不顾挑水的费劲,相比是不成立的。这只是人们在极力地描黑婆婆,将颜文姜推至神的原故。

颜文姜的故事里面的婆婆,可用“恶毒”来形容,颜文姜要取得婆婆的欢心,就比登天还要难。诸多关于婆婆和儿媳妇之间的故事里,婆婆总是以“恶婆”形象出现,这就让婆婆变得十分尴尬。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多年媳妇熬成婆”,仔细揣摩这句话,我们会问“多年的媳妇”该是什么样呢?“成(的)婆”又是什么样的呢?一个“熬”字,把问题弄得一清二白了。

如果用“熬着的媳妇”和“熬成的婆婆”来分析颜文姜和她的婆婆,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玄妙。假设颜文姜熬成了婆婆,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婆婆呢?以此看来,一个女孩如果在这样约定俗成的定义下从媳妇“熬”到婆婆,这个“熬”字该是多么的“可恶”。遇难的婆家人,给了颜文姜一个加快“熬”的机会,但是,颜文姜把“以德报怨”还给了婆婆。德:恩惠。怨:仇恨。“以德报怨”就是“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这四个字使得她高大了起来,对婆婆的“孝”,使得颜文姜直至神的高度。

就像当今评选“感动中国人物”一样,古代的中国评出了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里有关婆媳的故事有两例,一是“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的“涌泉跃鲤”;再是“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的“乳姑不怠”。与颜文姜的故事正好相反,这两例婆媳的故事都是表扬了好婆婆和好媳妇,可以归结成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涌泉跃鲤”的故事中,“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等情节与颜文姜的故事有些类似,不同的是结局甚是美好。

读罢全部二十四个孝,却不见“以德报怨”的颜文姜,这不免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失望。二十四孝包括北宋之前的二十四位孝道之人,其中上古1人,春秋5人,汉朝1人,西汉1人,东汉5人,三国2人,晋朝4人,西晋1人,南朝齐1人,唐朝1人,宋朝1人,北宋1人。如果颜文姜确是周朝人,在春秋有5位入选,再者入选者大都是孔子的弟子,一个村妇可以“入围”却难以“胜出”,倒是可以理解。如果非要揣测其它理由的话,我想颜文姜的故事把婆婆甚至小姑的坏描述到了极致,如果入选,不免伤及太多婆婆和小姑的心,有那么多感人的孝,也就忍痛割爱了。另外,或许评委们对“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句话理解得已是十分透彻,姑且不去引起更多非议而已。其实,有孝就好,上不上“排行榜”也就无所谓了。

提到二十四孝,我们当会想到孝妇河河尾的另一个故事,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很多人就是因一出黄梅戏《天仙配》而知道这个故事的。因为黄梅戏是安徽的剧种,也就很少有人知道“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的真实发生地是在孝妇河的河尾了。

三国的魏曹植在《灵芝篇》里有这样的记载:“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到了东晋,干宝在《搜神记》卷一中不仅明确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孝妇河的河尾博兴,还对故事有了更加详尽的描述:“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水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很多人简单地把“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认作了爱情的经典,当你揭去这个故事的面纱后,从故事的结尾追寻到开头的时候,它的“孝”的背景利马彰显出来。值得庆幸的是董永的“卖身葬父”以“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的颁奖词被选入了二十四孝。

孝妇河的首尾有着“以德报怨”和“卖身葬父”的孝道之举,有的人说是巧合,我更加相信这是天意。天之意是让孝妇河的开局和结尾有一个天成的呼应。这两个故事,把一个大大的“孝”从河头写到了河尾,令人无比震撼。说到此,我们会毫不夸张地说:孝妇河,是一条河,更是一本书。一本关于“孝”的大书。

带着两个故事,再回到孝妇河的源头颜文姜祠,细读明代山东御史熊荣写就的那块碑文:“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一派更弘深。何当汲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不管你是谁,对这条河的使命都会有所彻悟的。

孔老夫子对“孝”有诸多的说法:“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起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经》对“孝”这样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妇河不仅诠释了什么是“孝”,它还警示人们要“洗尽人间不孝心”,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孝,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十三经注》这样写道,“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我们习惯以为“无后”不能“祭祀古人”那是最大不孝,读过这些文字,我突然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了新的认识,“无后”该是“没有继承和承传”、“没有创新和进步”。这也就符合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说法。

跨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当下,二十四孝中诸多“孝”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成就,已经成了不在话下的事情。现在,不用“鹿乳奉亲”,掏钱即可得到任意多的牛奶;不用“啮指痛心”,一个电话就能听音见人;不用“扇枕温衾”,一台空调冷热都能解决;不用“卧冰求鲤”,一进超市都可以买齐……诸多“不用”使得“孝”出了问题,于是,引来了一首“常回家看看”作为了“孝的呼唤”的代言歌,也于是,出现了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读罢这新二十四孝,好多人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与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怎么这样简单呢?这个问题真是问得好啊!这样简单的“孝”,有什么好号召的呢?是呀,这样简单,为什么非要号召呢?

从高空俯视整条河,你会看到孝妇河画出了一个大大的S形,那是一个工工整整的太极图。在这幅太极图上点化出了七个标点:博山:一个孝水走来的地方;淄川:一个出了本大书的地方;张店: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周村:一个保留着一条大街的地方;邹平: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桓台:一个马踏成湖的地方;博兴:一个留下老颜道的地方。如果细读七个标点,个个有具备了接纳“文化底蕴丰厚”的赞誉的条件。如果把两个故事的“孝”作为孝妇河的“文”的话,加上孝妇河“化”出的三个文人,整整把个“文化”写圆满了。

那三个人就是孝妇河上游博山的著名诗人、官至翰林的赵执信;中游淄川的世界短篇小说一代宗师蒲松龄;下游桓台的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官至刑部尚书的王渔洋。

赵执信小着王渔洋近三十岁,小着蒲松龄二十多岁,他们之间的这个年龄差也生出了诸多故事。王渔洋身为贵族,势居高位,而蒲松龄是个穷塾师,但是,王渔洋很赏识蒲松龄的道德学问,蒲松龄也很敬重王渔洋的为官清正,及诗文造诣。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王渔洋为之评点扬誉。他们彼此以文结友,成了佳话。蒲松龄的居室“磊轩”二字是赵执信提写的,想必他们二人的关系很贴,但王渔洋和赵执信,就没有和蒲松龄那么合得来。王渔洋关于诗歌“兴到神会,得意妄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最高境界一度得到赵执信的批评。赵、王两家是姻亲,王渔洋之季妹为赵执信从叔之妻,赵执信娶了王渔洋的甥女为妻。以此关系来看,王、赵之争,没有陷入纵横交错的人缘关系,也显尽了文人墨客的学术个性。

三位文人,一位仕途受阻,两位被罢官,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文字,以文学巨匠的名分让母亲河记住了他们。有人这样假定,如果他们三个为官和继续为官的话,业绩也同样显赫,定会超出同时代的官们的政绩。这让诸多想在孝妇河上留名的官员失色不少,十分尴尬。有的官,以文为官,做出有效的业绩,他们因不为官而为官,最终看似政绩平凡,实则功绩满满;有的官,为当官而当官,总想做出显赫的业绩,因不懂文化,最终看似政绩闪闪,实则业绩空空。为官的人不会文,也就平庸一生了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耿直睿智、憨实知趣、不卑不亢的秉性,不仅属于他们三位,三位先生,铸就了传世的文辞。他们也是孝道之人,只是这样的“孝”,有别于婆媳之间、父子之间的“孝”,那是对国家的“孝”。以此看来,赵执信、王渔洋、蒲松龄三位文人,虽仕途受阻,却也有辉煌成就,真是够幸福的了。

孝妇河上的一妇一郎和三个文人,诠释了千古的“孝”字。在“孝”的浸洇下,人们会变得聪慧起来,这就是社会在不断号召人们“孝”的原因所在。

(注:图片拍摄为冯玲强、王少智、刘新仕、解忠、王旭晖、徐传国)

关键字:  孝妇河湿地公园音乐喷泉开放时间!  孝妇河全长多少公里  孝妇河发源地在哪  孝妇河源头在哪里  孝妇河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