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端祥 天府新区,冯端一门三院士

2022-11-21 17:50:16 0

冯端祥 天府新区,冯端一门三院士

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的时下,记述冯端院士科学人生的足迹,从其“一生平淡”的具象中,记录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寻找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挖掘其科研风格的内在灵魂,梳理其学术成长发展脉络,研究其学术思想形成原因,重在通过文字进行精神和心灵的对话。

将寿补蹉跎,平淡一生

耄耋之年,冯端回望自己的科学之旅,仍是那么淡然,“……在我看来,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意义、也最有乐趣的事了。”冯端一生致力于教学、科研,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总能平淡处之——他始终认为其一生平淡:自己本是一介书生,这一辈子所做的,无非是学习、教学和科研……

冯端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在学术会议上(20世纪90年代)

一介书生,一生平淡,这正是冯端一生为人、为学风格的自然反映。在具象上,冯端所言不虚。冯端自进入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求学,任教,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学校,献身教育,尽瘁科学,一以贯之七十年。由工作经历而言,平淡是必然的,填写个人简历唯有寥寥数语、简单几行。若是说故事,讲究情节之离奇曲折、内容之跌宕起伏,有悬念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然而,撰写《冯端传》主要不是为了讲述动人的故事,而是通过冯端院士,重温他们那一代人的际遇,用冯端个人的科学人生折射整个时代,梳理其科研之路的心路历程和切实感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形成、学术成就取得过程及成因,保留一个生命化的讲述方式。

冯端求学路漫,始之苏州,时逢国难,辗转福建沙县、重庆,艰辛磨炼;执教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立于三尺讲台,为学笃行,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创新科研,微结构化,开拓领域,引领学术方向,带领南京大学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学科跻身全国一流;筑就平台,构建梯队,创建“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勤于笔耕,教材建设,文以载道,皇皇巨著(20 余本)相继面世,耄耋之年依然保持学术活力,建构凝聚态物理理论体系,实现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些,也能说是平淡吗?

冯端在苏州一中校史馆留影,背后壁上是他的画像(2007年)

宁静致远,淡泊人生。冯端兼具志、德、责、力,“有物相之”也是其所长。有志,志存高远,锲而不舍;有德,胸怀宽广,坦荡磊落;有责,知行合一,诚信尽职;有力,敏于创新,勇于进取。博大精深的科学造诣和渊博知识,虚怀若谷的为人之道,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谦和真诚的待人品格,对后辈的包容、教诲和提携,尽现长者风范,凸显大师本色。

月涌大江流,宏远识力

回顾冯端的科学生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这是一本书,一本渗透了耕耘、创新、活力、超越诸多概念的大书,一本呈现科学家科研之路的心路历程和切实感受的大书!诚然,读通、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书中意,书外象,因书而浑然成一境界,让人很难感悟和品出个中的滋味。

在冯端60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数十年如一日,效法古今圣贤,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古训,教书一生,从不懈怠。他对教学的热忱与执着,对教学改革的真知灼见,对教材建设和科学问题的一丝不苟,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情操;他对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中西方文化差异、历史传统的传承,等等,都有自己的理解,其教育理念、思想融贯其中,言谈微中,妙谛诠释,具醒世益人之效!

作为一位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金属物理、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冯端都有许多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这些充满辩证哲理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作为我国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实现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时,冯端认识到凝聚态物理学已超出固体物理学的概念框架,两者在范式上存在差异,需要探索新的范式。为此,他在阐述新范式的基础上,以新范式为纲,系统论述学科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将诸多方面的物理概念、现象融会贯通于一个恰当的理论框架内,建构逻辑上合理明晰的凝聚态物理学概念体系。

同样,冯端的杰出成就也不仅在于他自己的科研成果,还在于他为南京大学、为国家培育了一支强大的凝聚态物理科学研究队伍,一支作风好、能力强、气氛活、不断进取的科学研究群体。冯端坚守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科发展,他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强调学术梯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他从无门户之见,开明大度,为人为学,宽厚包容,从而让不同年代的中青年学者都凝聚在其周围,形成团队和人才梯队。

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证书与奖章(1993年)

浮天沧海远,融合人文

本书记述冯端院士投身科学技术事业的历程和做出的贡献,试图将一位立足物理、超越物理的科学大师至情至性的科学人生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以有助于理解:大师何以成为大师?

一般而言,之所以成为大师,个人的资质、学养、能力、机缘等都是必要、不可或缺的;但由于大师们的经历各样、际遇不同,成长之路亦随之异样,不可一概而论。梳理科学家学术成长之路,必须考虑其个性化、独立性,有必要探讨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多少因缘际合成就了他。

试问:大师需要非凡的鉴赏能力、精辟的科技史识、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然而这样的能力、见识、思想与素养从何而来?纯粹天赋论?脱离后天的实践,不足为凭。追溯由来,须另辟蹊径。爱因斯坦曾指出:人的差别是由业余时间造成的。无疑给出了一个线索——业余时间的取向、所作所为,对于一个人的塑造至关重要。

具体到冯端的科学经历不难发现,冯端勤奋,谦逊,执着于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其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演进,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在思想上如何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贵精神,“超越”一直是冯端学术风格的典型标志。厚积的学养造就了冯端盛德清操、崇高朴厚的大家风范,他兴趣广泛,在科学学术之外,以业余时间发展哲学、文学、艺术、诗词等高雅之爱好,造诣精深。可以想见,提高人生之品位,享受创造之乐趣,势必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之人。

冯端在阅读

现今社会,是为专业化的时代,学问归于专业工作,隔于生活之外,于是乎: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而冯端却最看重独立的品格,其人生价值取向是将学问与人生融合,他认为:为人高度即学问高度,学问做到最后,靠的是人性与道德的力量。教书育人、创新科研,是为其理想、信念、情操之起点与基石,是为人生、事业、追求之动因与鹄的。冯端是真正把物理学当成一门事业来做,真正把发展中国物理学当作自己的任务。在他那里,学术与其整个生命融为一体,用生命本身来做学问,其“凝聚态物理学”是“一本用生命谱写的凝聚态物理学”。由是言之,冯端的人生经历,无疑就是自己的学术历程。

冯端生于苏州,恬淡安逸的姑苏悠悠深巷孕育其甘于淡泊、宁静致远的心境;书香门第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其自小就获得了富于人文色彩、平等自由与知识文化的熏陶;中学、大学年代接受的良好教育养成其独立进取、善思慎行的治学风格。

冯端的科学事业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取决于科学、人文双重素质的交融互补,其学术生涯,科学与人文一身二任,而又浑然一体。他立足物理,超越物理,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屹立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读书、教书、写书,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他观察敏锐,以实验见长,强调理论必须来源于实验并接受实验的检验,理论与实验结合,在理论上坚实掌握物理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而在实际上则深刻洞察社会需求。两方面的完美结合,孕育其非凡的科学鉴赏力。

深邃的哲学洞察力,使冯端在科学探索上独具慧眼,立足自身丰富的科研实践,运用辩证思维,诠释继承与创新、工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智力素质与精神素质、个人与集体、简单与复杂、毕与始、博与专、手与眼、脑与心……辩证分析,举重若轻,有力支撑了科学探索之路。

基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冯端将诗词中深刻的哲理和科学的内涵巧妙地运用于物理学学术著作,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融于著述,诗歌诠释物理现象,意境深远,丰厚的文学积淀助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物理学探索之路,既显现出一位物理学家对研究领域的游刃有余,又展示人文呼应科学的神奇,寓概念于情景,形象思维,传神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得益于心无旁骛、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懈精神,冯端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正如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所言:历时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一行当代科学大师的清晰足迹,留下一个国际学术巨擘仰之弥高的形象……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道器并重的治学方法,真诚热情的处世方略,文理通融的深厚学养,正是先生成其为一代宗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这辈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本文摘编自《冯端传》,标题和内容有调整,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可立即购书。也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投稿,聊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投稿邮箱:houjunlin@mail.sciencep.com。

更多科学好书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科学人文在线(kxrw_kx)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订阅号

欢迎留言并分享在看”▼

关键字:  冯端祥 天府新区  冯端一门三院士  冯端 南京大学  冯端祥简历  冯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