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槱是我国当代船舶工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杨槱培养的院士有( )

2022-11-25 21:12:11 0

杨槱是我国当代船舶工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杨槱培养的院士有( )

有的人我们须用一生仰望,杨槱(yǒu)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槱,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原籍江苏句容,1917年10月生于北京。1940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02年授予荣誉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月17日,是杨槱先生一百岁生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杨槱先生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研讨会暨《扬帆沧海杨槱传》新书发布会,图为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共切百岁生日蛋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国船舶制造业,杨槱先生的弟子遍布,他最出色的弟子有四个,分别是: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

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曾恒一。

这四个人和他们身后的核潜艇、深潜船、航空母舰、海洋钻探船,怎么说,四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是享誉全球的泰斗,他们设计制造的任何一艘船,在全球都傲视同侪。而对他们的老师,杨槱先生,又能用什么样的词语去描述?

先跪一下是我的第一反应。

杨槱先生名字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孙炳文(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的养女孙维世的生父)起的, ‘槱’字,意为‘聚积’,孙先生寄望这个孩子可以国为民发光发热,而杨槱先生自己对这个字的理解则是为了理想燃烧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为国为民发光发热,还是为了理想燃烧自己的生命,杨槱先生都做到了。

85年前,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杨槱,写了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那时,他才是一名高中生。两年后,杨槱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当时,中国积贫积弱,风华正茂的杨槱心心念念的就一句话:“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

仅仅几十年过去,在杨槱先生百岁生日的前一周,美国海军发布了一张一艘中国造,卖给航海国家荷兰的半潜船,正在运送那艘被撞了个洞的美国海军9000吨麦凯恩号驱逐舰的图片。

格拉斯哥工学院要求每年10月初到次年3月下旬在大学上课,4月到9月这6个月要到工厂去当学徒工。在英国巴克来克尔造船厂,杨槱学会了焊工的手艺,不仅如此,从放样间到船体钢材加工间、再到铆钉作业台,杨槱学遍了造船的所有工种。

除了学校里的学习,杨槱还抓住一切机会参观各种舰船。1939年夏天,杨槱以一个留学生名义写信给格拉斯哥一些船厂,要求去参观。于是他在Blythswood造船厂,看到了在钢板上冲铆钉孔的多冲头冲孔机;在A&J Inglis造船厂,他看到了刚刚试用的导管螺旋桨……

杨槱先生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时的笔记,一代宗师的筚路蓝缕,从书写一本整洁的笔记,成为一名合格的焊工开始。

1940年3月,杨槱先生获得格拉斯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当时,英国则刚刚对德宣战半年,急需造船人才,有关方面对杨槱先生进行挽留。

而灾难深重的中国,那时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一心报效祖国的杨槱先生,谢绝了这些挽留,4月份就买了船票,登上了回国航船。

那时的意大利邮船,杨槱先生乘坐这样的船在海上整整晃悠了三个星期,才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现在有些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那时很多学成的海外学子,毫不犹豫地就立刻回到当时还在战争中的祖国,难道留在发达国家,对于他们不是更安全舒适并且更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吗?

但是问这些问题人,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中国历史开始书写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个信仰,我们至今不渝。

从当初杨槱先生的那一张船票,到现在我们的航母编队泛舟大洋,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国家富强之梦,生生不息。

回国后,杨槱先生先在内迁到昆明的同济大学任讲师,后受邀到重庆民生机器厂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内地的最大造船厂)工作,1943年5月,交通大学成立造船系和轮机与航海两个专修科,杨槱被聘为副教授,次年,年仅27岁的杨槱被提升为教授。

1944年夏,海军江南造船所组织了“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该团共有25人,主要由江南造船所原班技术骨干组成,包括造船与轮机人员,杨槱也破例受邀参加,他被安排到美国费城的海军造船厂实习、工作一年,并担任了助理监造官,他们监造的是一艘排水量为2.2万吨的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

普林斯顿号航空母舰。1943年9月14日在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工,原名为“巴里佛吉”号,建造中因CVL-23“普林斯顿”号沉没,于是继承了它的名字,1945年11月8日服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槱先生先后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主任、大连造船厂委员会工务处长、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大连工学院教授和造船系主任等职务。

期间,杨槱先生编撰了《船舶工程辞典》《英汉船舶科技词汇》《中国造船发展简史》《船舶概论》《电子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船舶静力学》《散货船设计》等专著。

胜利二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中国第一艘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是一座能够“涉水、步行”的两栖钻井平台,是中国产、学、研研制新型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功范例,属国际首创。

繁重的教学工作并未耽误杨槱先生主持并参加设计建造了多种类型的船舶:“瀛州”号巡逻艇、自卸运煤船、5000吨近洋干货船、15000吨经济型远洋干货船等。其中,他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与设计制造的“胜利二号”钻井平台,在1991年获中国专利金奖,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杨槱先生主持并领导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填补了中国在这领域的空白;他是国内船舶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始人;提出了船舶设计工程经济理论。

杨槱先生的多部著作现在是船舶专业的学生必读书目,多项理论在船舶行业各个领域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工作上,杨槱先生可能无人敢比,生活上,百岁而为人瑞,也使人尊崇。杨槱先生认为,这是因为他遇到挫折,包括做错事情,要不以为意,不要放在心上太久。为人最要紧的是与人为善,要关心别人。

杨槱先生还说:不要讲别人的坏话,否则对健康不好。他从来不讲别人的坏话,人缘好,“占了大便宜”,当然在学术上因观点不同和人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但杨槱先生说他未曾与别人有过个人恩怨之争。

新世纪,杨槱先生亲自撰写了《近代和现代中国造船发展史》《秦汉时期的造船业》《早期的航海活动与帆船的发展》《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的几点看法》和《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进一步探索》等多篇论文。

2005年,杨槱先生陆续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2007年《话说中国帆船》、《大航海时代》、《人、船与海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史探》等著作。

少年看船、青年学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写船,杨槱先生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船。

杨槱先生是我国船舶行业的第一位院士,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船舶海洋事业发展的的同行者与见证人,也是中国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始人、船舶技术经济论证的开拓者、船舶帆船史的奠基人,更是培养国家船舶人才的教育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这是宋代文人潘阆词《忆余杭》中的一句,这句话,送给杨槱先生,作为他百岁寿诞迟到的祝福。

“海洋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未来的世界,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也必将越来越密切。”杨槱先生这么说,他希望国人能够更加热爱海洋,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船舶与海洋科技事业。

让我们记住他的话。

让我们记住这位中国船舶的先驱、奠基人!

作者:木头

关键字:  杨槱是我国当代船舶工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杨槱培养的院士有( )  杨槱图书馆在哪里  杨槱的槱怎么读  杨槱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