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衣冠图志百度云(山东博物馆大明衣冠)
有人说:屯堡妇女“头上一个罩罩,腰间一个调调,脚上一个翘翘”,至今还保留着明代江南汉族妇女的服饰习俗,具有“长袍、大袖、大襟”的特点。
还有人说:屯堡女人的发式、衣襟和鞋子配合,组成一套完整的式样,显示出明初江淮女人的风韵,被称为“凤阳汉装”。
更有人进而论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明代江南妇女的着装,竟然在数百年后、于数千里之外的贵州“屯堡人”妇女中广泛、完整地传承和使用着,令人惊奇叫绝……
说的人多了,便成了事实。
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现今流行于坊间的多种图书资料中,对屯堡妇女的“凤阳汉装”,多半是这样的描述:
斜襟大袖长袍,系青丝腰带,着长裤。长袍大开襟,两边开叉,长及小腿肚,颜色多为蓝、绿、藏青、藕荷。大袖宽一尺许。开襟处及领口、袖口边沿绣以五色彩线花边。长袍外常年系蓝色长方形围腰,腰间系一根青丝编织、两端有缨穗的腰带,宽约二寸,长及七尺,松松地系于腰间,在后腰下垂几与长袍下摆齐。不缠足,足穿高帮单勾凤头鞋,布底,鞋尖上翘呈倒勾形,鞋帮多以蓝、青、绿色为底,上绣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用双层白布做成高统连接鞋帮。头上发分三绺,左右两小绺向上倒挽,在耳际形成鬓角,后面一绺挽在脑后,用两支玉簪十字交叉别成圆髻,罩以用马尾编织的圆网,再从额顶至后脑包以折叠后为约四指宽的青布或白布头带。大都佩银质耳坠,戴银质或玉质手镯和戒指,信佛教的妇女在颈项上挂素珠。未婚妇女不挽圆髻,而将脑后的长发梳成独辫……
如此一番描述后,总要归结一句:屯堡妇女的着装,“具有明代服饰的显著特征”,或“保持着明代江淮民间的衣着式样”,或“是明代江南汉族着装的传承”……云云。
据说,屯堡老人们都说,她们的这种着装是祖宗“调北征南”时从原籍带来的,代代相传,基本未变。所谓“未变”,外显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右衽、大襟、大袖、长袍、尚蓝、系腰、天足。这样的服饰特征,在安顺各地的方志如《安顺府志》、《永宁州志》、《安平县志》、《平坝县志》等中多有记述。但请注意,这都是清代人撰修的方志,距离洪武年间的明朝,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那么,就让我们回到她们的“原籍”,寻访五六百年前的大明衣冠,看看是何模样。
历朝历代,没有哪位皇帝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重视天下官民的服饰。立国之初,朱元璋就以“辨贵贱,明等威”为目的,“诏复衣冠如唐制”,从帝后将相到贩夫走卒,全国官民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颜色、发式等,甚至连袖子的长短宽窄,他都亲自过问。到洪武二十六年,不准用金绣,袍衫只准用紫、绿、桃红及诸种浅淡颜色,不准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闺中女子一概为三小髻,金钗,珠头巾,穿窄袖褙子。同时又规定了婢使的服饰:“绾高顶髻,用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绾双髻,用长袖短衣、长裙。”明初重农抑商,农民及其家人可穿绸、纱、绢、布,商贾及其家人只许穿绢、布。庶民衣长是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桩广一尺,袖口五寸。
明代前期、中期,妇女着装,均是右衽、直领、长袖袄衫,下裙束在袄内,有时加罩一件半臂衣,一般不以巾带束腰,任由松阔的袄身完全抹煞女子身形。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明代妇女只领子上用金属揿扣一二,其余部分全用带结”;至迟到明中后期嘉靖年间,纽扣才开始应用于女服的衬衣、外衣的领口,目的在于尽量减少胸肤、脖颈裸露的程度。
褙子、比甲是明代妇女的两种主要服装,穿着比较广泛。褙子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是合领、对襟、大袖,属于贵族妇女的礼服;二是直领、对襟、小袖,属于普通妇女的便服。领、袖、襟、裾缘以阔边;衣长过膝,着时罩在襦袄之外。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其样式比后来的马甲长,长度超过膝盖,至小腿部位。到明代中叶,比甲已经成为一般妇女的主要服装之一,并成时尚。因为比甲的应用与衣着配色关系密切,在明代著名通俗小说中多有描述,如“上穿白夏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上穿白绫袄儿,绿遍地金比甲,下着大幅缃纹裙子”;“白绫对衿袄儿,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玉色绫宽襕裙”之类。还有一种用零拼碎补之衣,俗名“水田衣”,类似僧人的“百衲衣”,又名“斗背褡”,流行于崇祯末年。又有一种名叫“合欢襕”,裙式自后而围向前腰,所以又名“襕裙”。江南水乡的插秧妇女,常于腰间束较短的裙。文征明有诗:“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去”,描写的就是乡村妇女的衣裙。
从许多明代方志中都可以看到,明初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平民服饰是淳朴守制,妇女的衣饰亦是如此。正德《松江府志》中记:“入国朝来一变而为俭朴。天顺景泰以前,男子窄袖短躬,衫裾幅甚狭,虽士人亦然。妇女平髻宽衫,制甚朴古。婚会以大衣(俗谓长袄子),领袖缘以圈金或挑线为上饰,其彩绣织金之类,非仕宦家绝不敢用。”明朝时的松江府,大致包括今上海市除崇明等部分地区外的所有地区;大概是黔中“屯堡人”认同的祖籍地之一。 (上)
编辑:刘 昶
编审:肖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