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部西方家喻户晓的爱情(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也简称为《特里斯坦》,为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作曲并撰写德文剧本的三幕歌剧,其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十三世纪作家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改编的十二世纪同名典雅浪漫传奇爱情故事。歌剧的作曲在1857-1859年间完成,1865年6月10日由德国指挥家汉斯·冯·比洛指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歌剧院首度上演。
▲ 巴伦博伊姆/拜罗伊特音乐节/1983
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上, 瓦格纳深受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特别是他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之影响,同时也与他和德国诗人、作家玛蒂尔德·韦森东克之间的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世界公认的歌剧巅峰作品之一,该剧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在于瓦格纳前所未有地使用了半音音阶、调性、管弦乐色彩以及悦耳动听的暂停技巧。
这部歌剧在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启发了诸如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理查德·施特劳斯(德国)、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波兰)、阿尔班·贝尔格(奥地利)、阿诺尔德·勋伯格(美籍奥地利)以及本杰明·布里顿(英国)等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其他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以及斯特拉文斯基也得益于瓦格纳宝贵的音乐遗产,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整部作品中,瓦格纳以一种以往歌剧作品中罕见的自由与直率,尽情使用了一系列斑斓的管弦乐色彩、丰富的和声以及复调。作品中的第一段和弦,“特里斯坦和弦”, 在脱离传统调性和声的基础上,引入另一个不和谐的和弦,这样的作曲方式意义重大而非凡。
该部作品以大量运用扩展和弦而著名,一项重大的创新是两个包含三全音连续和弦的频繁使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以使用和弦暂停而备受世人瞩目——作曲家运用这一写作手法,使听众惊诧于一系列久未完成的节奏旋律,从而制造出音乐独特的张力,激发了听众理解欣赏音乐的需求和期盼。当暂停成为一种常用的作曲手法之后(早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开始),瓦格纳是最早在整部作品中使用和弦暂停的作曲家之一。在前奏曲中第一次使用的这些节奏旋律,一直到第三幕的尾声时才得以分解。此外,在整部歌剧众多场合下,瓦格纳都是通过在张力中构建一系列和弦,从而促发观众进入音乐体验的顶峰——仅仅是通过故意延长观众对音乐分辩的预期来实现。这一技巧的典型实例是第二幕中的爱情二重唱(“Wie sie fassen, wie sie lassen...”),在这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逐步构建起一个音乐高潮,但预期中的音乐体验顶峰却被特里斯坦仆人库维纳尔那不和谐的咏叹调“Rette Dich, Tristan!”所中断。延迟而来的音乐快感,通常情况下被理解成既象征了生理上性欲的释放、也表达了主人公通过自杀这一极端行径得到精神之爱的升华。期待已久的这组旋律仅在最后一首咏叹调“爱之死”中才得以完整呈现,在这首歌中对音乐体验的极致恰恰和伊索尔德的死亡同时到来。
▼ “爱之死”(玛丽亚·卡拉斯)
瓦格纳对音乐色彩的应用也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美国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为艾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经典电影《惊魂记》(Vertigo)所配的音乐,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爱之死”的旋律, 最明显的是有关复活场景的背景音乐。西班牙电影制作人路易斯·布努埃尔超现实主义电影《黄金时代》中也借鉴了“爱之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对这部作品持赞赏的态度;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木偶步态舞》中,就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嘲弄地引用了歌剧开始时的旋律,并且提示这部分段落在演奏时需投入“高情感”。不过话又说回来,德彪西还是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并且特别喜欢《特里斯坦》这部歌剧。在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特里斯坦那充满灵感的调性。
剧情梗概
特里斯坦,康沃尔国王马克的侄子,带着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从爱尔兰回国,后者是他为自己的叔叔赢取的妻子。这对昔日的恋人激怒难忍,决定共饮毒药来结束这一切。然而伊索尔德的侍女布兰甘妮却以迷药代替了毒药。误饮的迷药,证实并强化了这对恋人之间愈加浓厚的情感。
作为康沃尔皇后的伊索尔德,在一天夜里与特里斯坦幽会时被打猎归来的国王马克撞见,特里斯坦被国王侍臣梅洛特刺成重伤。
回到自己的故乡布列塔尼后,在对伊索尔德的苦苦相思中,特里斯坦陷入昏迷。待伊索尔德赶到时,已处弥留状态的特里斯坦呼喊着恋人的名字死在了伊索尔德温柔的怀抱中。国王马克得知迷药实情以后,宣布宽恕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并意欲成全两人,但为时已晚。伊索尔德在狂喜和错乱的精神状态下,伏在特里斯坦的身上,与心爱的人儿一同离世,去往永生的爱之极乐世界。
整场歌剧的标准演出时间大约为3小时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