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为什么去中化——宁高宁是谁的关系
证券时报记者 李雪峰
宁高宁以一首诗作别主政达十年之久的中粮集团,“如果有遗憾的事,中粮的画圈还没有绘完”。相比于严谨详实的述职报告,宁高宁颇具情怀的诗篇也许更能体现他在中粮任职期间的酸甜苦辣。
作为一个事业无限、精力有限同时必须服从组织调配的央企职业经理人,宁高宁确实还有很多令他感到遗憾的事。一方面,宁高宁在履职中粮董事长的11年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技术上、制度上无法突破的死节,离开中粮后,宁高宁更加无法完成;另一方面,宁高宁在带领中粮兼并扩张的时候,客观上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令他在中粮内部毁誉参半,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憾事。
反观打上宁高宁烙印的中粮集团,也存在诸多在宁高宁任期内本可以完成的事,这同样是一种遗憾。
较为悲情的观点认为,最令宁高宁感到遗憾的事或许不在于他因为力所不及而不能做到什么,而是他本来可以做一些事情,但事情屡屡延期甚至遭无限期搁置,或者明显偏离他的意愿,最终令“中粮的画圈还没有绘完”。
有人评价宁高宁本来是一只藏獒,却做了看门狗,这个评价不一定中肯,却恰好与宁高宁的遗憾不谋而合。从履历上来看,宁高宁在华润履职近20年,这段经历让宁高宁成为足以掌控千亿级资产规模的央企职业经理人,随后,宁高宁在中粮用11年时间诠释了什么叫央企职业经理人。
在过去的11年内,中粮资产规模逼近5000亿元,完成了包括蒙牛乳业在内的不下50起并购,构建了版图广阔的全产业链。假如宁高宁继续留任,不排除中粮在规模上继续攀升的可能性。
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资产、收入规模往往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但过于追求资产的攀升和产业链的大而全,又往往会引发诸多诟病。这种诟病一方面是利润增速与资产增速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则是集团利益或权力的分配会因规模的扩大而变得越来越难。
于是,中粮资产收益率及净利润增速的低迷成为了宁高宁被攻讦的原因之一,宁高宁不是背景最复杂的央企职业经理人,却是争议最大的央企职业经理人之一。甚至有人将宁高宁卸任中粮董事长与各项财务指标的不匹配变化联系起来,言下之意是宁高宁在主政中粮的后期并不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其实,宁高宁曾以一种曲线方式回应了种种质疑,他将中粮的对外扩张定性为做减法而非做加法,通过兼并实现产业链的延伸,而外界或者说中粮内部持不同意见者则倾向于认为,中粮扩张有余而整合不足。从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外界对宁高宁重收购轻整合的评价未必公允。
人们习惯于将宁高宁主政中粮的11年称为“宁高宁时代”,当然这种某某时代的称呼在其他央企中也较为常见。所不同的是,宁高宁时代的中粮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行政角色,其企业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若忽略中粮的央企本质,中粮更像是游离于体制外的市场化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完成一次又一次并购。
如果宁高宁是行政色彩颇为浓厚的官员企业家,有关他的争议或许会小很多,现在看来,中粮内外均对宁高宁提出了太多的要求,宁高宁必须在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与央企领导人之间频繁转换角色,从而做出或偏市场化或具行政色彩的决策。有些决策,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均难以保证十全十美,央企有其自身的生存规律,不以职业经理人的意志作为转移,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而言,这就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