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扑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女相扑手寿命为什么短
《王朝的倒影---水浒传中宋朝事》 赵燕云作品 即将出版,欢迎关注。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第一百零四回中都写到了相扑。
前者是写燕青和任原在泰山庙会上相扑比赛,台下的观众有“数万香官,两边排得似鱼鳞一般,廊庑屋脊上都坐满了”。这些香客观众,“一者烧香,二者乃为着看任原本事,三来也要偷学他几路”。说明宋代相扑运动有广泛的群众性;后者写男女混扑,女的叫段三娘,男的叫王庆。
“那女子有二十四五年纪,她脱了外面衫子,卷做一团,丢在一个桌上,里面是箭杆小袖紧身,鹦哥绿短袄,下穿一条大档紫夹袖裤儿,踏步上前,提起拳头,望王庆打来。王庆见她是女子,又见她起拳便有破绽,有意耍她,故意不用快跌,也拽双拳吐个门户,摆开解数,与那女子相扑”。写得挺香艳。
女性表演相扑在宋代是瓦舍中很常见的娱乐节目,而且女相扑手的着装也要比小说中的段三娘更火爆。
相扑源于中国,古也称素舞,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中国古代角抵亦称角力、相扑,即后来的摔跤。
据《述异记》记载,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大战。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大约就是“角抵”的最早起源。角抵后来就发展为相扑。
殷周时期,角抵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周天子在挑选出征的武士时,被选者要脱衣扎腰,裸露臂腿,进行徒手的角力比赛。战国时期,角力在军队习练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表演性的竞赛。
据《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觝”。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才改为角觝,主要作为观赏项目。
南北朝时,相扑是比赛最多的一个项目。相扑也称相辟、相攒。《晋书》曾记载:在中原地区的襄城郡与颖川郡的联欢会上,就有相扑比赛。襄城郡在输了之后反而自我解嘲说:“相扑下技,不足以明两郡之优劣”。
《晋书•庾阐传》还记载:“有西城健胡,矫健无敌,晋人莫敢与校”。晋武帝司马炎为此大为恼火,张贴榜文以“召募勇士”。于是庾阐的父亲庾东应募,与胡人比赛。结果,将胡人“遂扑杀之”。庾东由此”名震殊俗”,并被赏赐做了官。
隋唐时期,角抵十分盛行。《续高僧传》也记载了一个关于相扑的故事:隋代有一个叫法通的和尚精通相扑。当时“有西番贡一人云大壮,在北门试相扑无敌者”。这件事使隋文帝杨坚很生气。并说,难道“大隋国无健者”?有人向杨坚推荐法通。杨坚马上派人“召通来,令相扑”。结果法通赢了大壮,“举朝称庆”。
唐代的皇帝大多喜爱体育活动的。比如马球,狩猎,也喜欢相扑。唐代也称相扑为角觝。“角觝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在唐朝的宫廷里有两个专供皇帝娱乐的地方,一个是教坊司,一个是内园。教坊司里大都是歌舞伎,而内园却多是体育表演的健儿。
《新唐书》上说:“内园恒备角觝之徒”。所谓角觝之徒,就是专门供皇帝观赏的相扑手。唐代帝王也喜欢欣赏角抵,唐穆宗每三日即要不停地观看角抵百戏。晚唐时,宫中更设有“相扑朋(摔跤队)”以供召唤表演。由于当时不少人自幼习相扑,使其逐渐走向专业化。唐代民间亦流行相扑。
《唐语林》也记载:唐代大梁节度使李绅,在检阅过镇海军选送的相扑能手富苍龙、沈万石、冯五千、钱子涛的技艺之后说:“真壮士也,可以扑杀西胡丑夷”。
宋以后,明代以角抵为练兵活动之一。在民间,北方少数民族更盛行“摔角”,二人穿厚重短衣束带相勾绊;南方则有“浪子相扑”,即清明踏青时在郊外摔跤。
清代帝王作为塞外民族尤其喜爱摔跤,特地选了摔跤好手组建了“善扑营”。
宋代史料记载,相扑是宋代宫廷宴会娱乐的压轴节目。宋朝宫廷里设置了职业相扑手,称为“内等子”。
比如《宋史•乐志》就记载:“(宴会)第十九(项表演)用角觝,宴毕”。
《宋史•礼志》记载:使人到阙筵宴,“凡用乐人三百人,相扑一十五人,于御前内等子差”。内等子就是皇帝御前的徒手侍卫。
《梦梁录》记载:“内等子,隶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于殿步诸军选膂力者充应名额,即虎贲郎将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礼,驾前只顶帽、鬓发蓬松、握拳左右行者是也”。这些人都是相扑能手。有规定的名额,上、中等各五对,下等八对:“三年一次,就本司争拣上下名次入额”。
《东京梦华录》在“天宁节”亲中记载:“第九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舞三台,左右军相扑。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
也就是除了皇宫中的宴会有相扑表演之外,朝廷的外交宴会也有相扑比赛。
宋代民间相扑更是风行。
但宋代女子相扑才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项娱乐表演,即便在当时京城开封也堪称一绝,实则女子相扑并不始自宋朝。
三国时期的吴国就特别盛行女子相扑。吴国末帝孙皓每年都征选美女入宫,妃子最多时达到五千多人。为了让她们把多余精力发泄出来,聪明的孙皓搞起了女子相扑运动。“使尚方以金作金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女着以相扑,早成夕败,辄命更作”。
宋代的女子相扑多安排在男子相扑前进行,身怀绝技的“女飐”、马匹”。
宋理宗景定年间,曾有一个叫做韩福的温州相扑手,因在相扑锦标赛中“胜得头赏”,得以“补军佐之职”,也就是靠相扑当了官。
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代的表演艺人中还有一种称为“乔相扑”,乔就是假装的意思,是由一个人俯下身来,穿着假外套,扮成两个人相扑。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还收录了临安瓦舍好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等。
《武林旧事》称她们“女飚”,指其招数变幻难测,身法疾速如风之意,这些女相扑高手的主要任务是热场,有时也跟男相扑手一样,在“瓦市诸郡争胜”,并且打响了名头。临安城有女相扑手“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及”张椿等十人”。关于女子相扑手,这是我国最早的记载。
据《梦粱录》和《武林旧事》,到了南宋首都临安的瓦舍勾栏内一直都有女相扑比赛:“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民间艺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飐(即女相扑手)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这些收费的商业性相扑表演赛,还是通常以女相扑比赛热场,招徕观众入场,然后才是男相扑手的正式竞技。
宋以后,市井间再也没有女相扑娱乐的记载,甚至连瓦舍勾栏这样的城市娱乐建制也消失。应该是南宋后理学兴起,元、明、清三朝尊崇所谓礼教,政府对社会的管束趋向于严苛。
南宋灭亡之后相扑就绝少有所记录。蒙元满清时期为了弱化汉人体质灭绝汉人的集体意识,不但禁止汉人从事各项传统的体育活动,而且更禁止汉人参与集体活动(集体的民俗活动与集体体育、舞蹈等活动)。
相扑这个名字从南北朝到南宋时期一直都沿用。日本有关相扑比较确切的文字记载,八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一书中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此时只是一种类似草原民族的摔跤方式,还没有正式名字。南北朝时期日本引进汉字时,将日式摔跤称为“相扑”,大约在唐朝时日式摔跤引入了一些唐朝摔跤方式,形成日本相扑。现代日本相扑“裸袒相搏”的特色,正与唐代相扑一脉相传。
《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赛。
《日本书纪》还记载雄略天皇在位曾“令宫女脱其衣,去其裙,着以兜挡,令相扑之”。
相扑后来作为专业竞技项目,现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被日本奉为国技。
《水浒传》中还提到一个专业相扑运动员---焦挺,绰号没面目。书中介绍是中山府人氏,三代以相扑为生,算是出身相扑世家,后流落江湖,结识李逵,一出手便将李逵秒杀,李逵对相扑没有免疫力,比如燕青也常用相扑技搞倒他。
梁山排名次时,焦挺位列第九十八位,上应地恶星。征方腊时战死于润州,追封义节郎。书中还有评语:相扑从中人尽伏,拽拳飞脚如刀毒。劣性发时似山倒,焦挺从来没面目。
这个没面目的绰号,或者是相扑起来性起,不讲情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