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建成“肠道传染病人物环境同防体系” 降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广州12月21日电 (蔡敏婕 何宇航)肠道传染病是全球流行、病原种类复杂、流行特征多样的重要传染病,广东省肠道传染病报告病例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例总数的60%,其中古老的脊髓灰质炎、霍乱为代表的肠道传染病和新发的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疾病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
“广东省疾控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多家单位,针对危害广东居民的4种重大肠道传染病进行系列研究,构建了人、物、环境同防多病原全区域立体监测体系。”近日,在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广东公共卫生论坛”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所所长孙立梅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该体系实施,显著降低了广东省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确保脊髓灰质炎在全省的长期“清零”,降低了手足口病病死率和诺如病毒疫情的发病规模。
成果应用还在不断扩展中,“这一套防控体系,对于其他传染病也同样适用,可以向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领域进行延展,整体提升我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孙立梅说。
据悉,今年,《重大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物环境同防体系的构建和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这一项目通过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推荐,正在申报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既往肠道传染病监测系统监测体系单一,仅开展病例被动监测,疾病流行信息极不充分,无法阐明肠道传染病传播规律;检测技术缺陷较多,无法“快、精、全”地开展病原检测分析,难以为快速精准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支撑;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粗放、治疗手段单一,在无法明确传播途径及致病机理的情况下防治成效有限,难以有效应对当前肠道传染病人物环境污染共存、新病原层出不穷的复杂多变形势。
2008年,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而当年全国范围内的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对肠道传染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年,孙立梅和同事们开始围绕肠道传染病开展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肠道传染病。
历经13年,该项目构建起重大肠道传染病“人-物-环境”同防多病原全区域立体监测体系;建立“人-物-环境”多种类样本肠道传染病病原分子诊断和溯源平台;建立基于“人-物-环境”同防模式的肠道传染病多维度精准防治体系。
“这个项目阐明了广东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多个风险点,综合采用本项目成果促进广东肠道传染病流行规模的有效控制,提升政府处置突发传染病的公信力。”孙立梅称。
比如,在国际率先建立诺如病毒高通量测序分型平台,填补了复杂样本中诺如病毒分型及定量分析的技术空白,用于广州环境污水中诺如病毒监测,可较疫情监测提前1-2个月发现新基因型别,提升了监测预警能力。
孙立梅介绍,该体系在2010年至2021年共设置149家监测哨点单位,采集病例标本17万份、物品和环境样本3万份,累计检测50多万次,构建起数量和种类全国领先的肠道传染病病原菌毒种及生物样本库。填补了4项国际和4项国内技术空白。
孙立梅表示,相信这一全新的人物环境同防体系的建设,对带动及引领全国肠道传染病的精准防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这个项目中实施的一些新方法,比如监测和防控的思路,在广东省其他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