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温阳化水气,
饮邪上逆冲胸胁,水饮下行眩晕去。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叶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身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方论】本方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饮邪既成,首当化饮,故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饮,且可治生痰之源。饮为阴邪,得寒则聚,得温则散,盖因温药能发越阳气,开宣腠理,通行水道,故臣以辛甘而温的桂枝温阳化气。桂枝能温中州之阳气,其与茯苓合用,既可温肺以助化饮,止咳逆,又可暖脾化气以资利水,且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殊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本方主治证是脾虚湿盛,用其健脾燥湿,恰合病机。白术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助脾运化,使脾气健运,水湿自除。方中还佐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得白术则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则辛甘化阳之功尤妙。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
【医论】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有效方剂。痰饮为人体水液代
谢的病理性产物。人以水谷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脏腑的协同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肺的功能正常,水液能从正化,津血和调,则痰无由生;若肺脏功能紊乱,化失其正,则停聚而为痰为饮。可见,痰饮的产生,与肺脏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有关,尤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能散精归肺,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正如《医宗必读·卷九》所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症。本方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本方现代多用于梅尼埃病、慢性肾炎、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慢性支气管炎、慢支阻塞性肺气肿、慢性结肠炎、冠心病心绞痛、小儿厌食、小儿泄泻等证属脾阳虚、水饮内停者。
验案
(1)某男,34岁。素有咳嗽,屡发屡治,难获远效。近因伤风,旧病复发,咳唾清痰,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口淡食少,心下如有物跳动,背部如掌大之处怕冷特甚,脉沉细而弦,舌嫩苔白滑,呼吸短浅难续,尿清量少,大便自调。此证属饮停中焦,治宜温阳化饮,用本方煎汤内服,外用药饼熨其背部冷处,5剂,诸症悉平,现已观察2年,未见复发(《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
(2)某女,28岁。1个月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上腹部
胀满等证。经西医检查后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量中等)。西药治疗1月,效不显。中医诊舌质淡、苔白、脉细,属胸阳不振,水饮凌心所致的心悸,遂用本方加猪苓、太子参、麦冬、大腹皮,治疗6天后复查,积液全部吸收,后又服上方10剂,抗痨治疗1年。2年后随访无复发(《浙江中医杂志》)。
【研究】苓桂术甘汤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有关。该方的单味药及复方都有一定的正性肌力作用,本方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