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什么级别)
据北大官网公示消息(见下图),北京大学法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拟任人选进行了公示。潘剑锋书记拟接替张守文院长,将出任新一届北大法学院院长。
据法学院官网显示,原有的行政领导班子:
院 长:张守文(全面主持行政工作)
副 院 长:
潘剑锋(分管本科生教学)
王锡锌(分管国际合作、中国法硕士项目)
杨晓雷(分管行政、财务、筹资、继续教育、国内合作、图书馆(行政))
薛 军(分管科研、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图书馆(学术资源))
郭 雳(分管研究生教学)
若公示无异后,新的行政领导班子如下:
院长:潘剑锋
副院长:
杨晓雷
薛 军
郭 雳
车浩
新行政班子基本情况
说明:以下简介信息由法学学术前沿根据官网信息进行整理,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7月3日上午8点。
院长:潘剑锋
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
工作经历:1983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工作
研究领域: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司法制度、仲裁制度
研究成果: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和仲裁法学。著有《民事诉讼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或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等教材10余部,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刊物及日本《法政理论》、《法商研究》等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若干篇,另与他人合著著作和编写教材若干部。
- 编著: 《民事诉讼法学教程(第三版)》(第二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民事诉讼法学教程(第四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2014年、第三卷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部分)》 法律出版社2014年5月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三卷)》(主编教材)法律出版社2015年4月版 论文: 《改革检查制度 加强法律监督职能》(《政法论坛》1989年01期) 《民事诉讼法制建设四十年》(《中外法学》1989年05期) 《法律之外的因素对离婚案件判决的影响》(《中外法学》1990年01期) 《我国仲裁法的新突破》(《中外法学》1994年06期) 《我国民事审判的现状与未来》(《中外法学》1998年04期) 《证据制度空洞化与错案的形成——一个错案解析》(《中外法学》1999年06期) 《论举证时效》(《政法论坛》2000年02期) 《司法之根本:最后的审判抑或最好的审判?——对我国再审制度的再审视》(《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论证明的相对性》(《法学评论》2000年04期) 《从民事审判权谈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法学家》2000年06期) 《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之评价》(《中外法学》2000年第6期) 《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纠纷的适应性》(《现代法学》2000年06期) 《从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看我国司法改革存在的问题》(《法学》2000年08期)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2001年01期) 《试论小额诉讼制度》(《法学论坛》2001年01期)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烟台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高薪制:审判公正、廉洁和法官高素质的基本保障》(《政法论坛》2001年06期) 《民事诉讼法修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于《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2年?民事、行政法学卷)(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0页 《论司法考试与大学本科法学教育的关系》(《法学评论》2003年02期) 《论证券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诉讼方式》(《政法论坛》2004年03期) 《从司法解释看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收录于2005年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年会论文 《中国统一司法考试模式研究》,载于2005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研讨会论文汇编 《从司法解释再论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于《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论诉权的正当行使——对诉权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国际会议论文集) 《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应由基层法院统一行使管辖权》(《法律适用》2007年06期) 《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关系》(《法律适用》2008年第1期) 《司法考试改革导向初步研究——以法律职业为视角》(《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论“管辖错误”不宜作为再审事由》(《法律适用》2009年第2期) 《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4期) 《衔接与协调:民事诉讼法中相关制度的整合》(《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论司法确认》(《中国法学》2011年第3期) 《通常程序应成诉讼常态》(《法制日报》2012年11月12日版) 新问题与新意识:《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民事审判工作提出的挑战(《法律适用》2012年第11期) 《中国民事审判程序体系之科学化革新——对我国民事程序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思》(《政法论坛》2012年第5期) 事实的证明与法院的判断(《法学家茶座》2012年第2期)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评述(《中国法律》2012年第5期) 新问题与新意识:《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民事审判工作提出的挑战(与韩静茹合写) (《法律适用》2012年第11期) 《程序系统视角下对民事再审制度的思考》(《清华法学》2013年第4期) 《民诉法修改背景下对“诉调对接”机制的思考》(《当代法学》2013年第3期) 《论民事司法与调解关系的定位》(《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论建构民事程序权利救济机制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2015第2期)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性质定位与关系探究》(与韩静茹合写)(《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第7期) 《法官下乡对司法实践和法学教育的启示》(《人民法院报》2015年1月22日) 《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基层模式选择》(《人民法院报》2015年10月22日)
荣誉奖励
- 1995年获司法部“育才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获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诉讼法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另获得北京大学其他各类教学奖项若干,2005年,主持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大学精品课程。 2007年,获华北七省市自治区法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获北京大学2007年度“正大奖教金”。
副院长:杨晓雷
官网无详细信息和个人简介
图为杨晓雷副院长演讲照片,来源网络
副院长:薛军
教育背景:
1996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中南政法学院)
2000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1年意大利比萨大学法律系访问学者
2005年获得意大利罗马大学(Tor vergata)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6年8月-1997年8月,江苏南通中级法院工作
2005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民法、商法、比较法、罗马法、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法
研究成果:
译著:
译著:《埃塞俄比亚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译著:《学说汇纂》(第4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译著:《意大利法概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译著:《罗马政制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桑德罗.斯奇巴尼教授文集》(合译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李维史论》(独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出版。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独译外国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
《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独译著作),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版。
《罗马政制史》(第二卷)(独译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编著与教材:
参与编纂《绿色民法典?债法总则》,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参与撰写《合同法学》(陈小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新编外国法制史》(参编教材,撰写其中的第6、7章,罗马私法与罗马公法,共8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参编教材,还有章永乐、李红海、易平)(高鸿均、赵晓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专著:
《批判民法学的理论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论文:
《中国民法编纂三要》,载《中国改革》2016年第5期。
《民法总则:中国民法成熟之始》,载《人民日报》2016年6月29日版5。
《姓名权法律保护的边界:基于乔丹案的思考》,载《中国审判》2016年第9期。
《电商数据信息提供应谁说了算?》,载《新产经》2016年第6期。
《良善的互联网竞争秩序向何处寻?——《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互联网专条的反思》,载《中国知识产权》2016年第6期。
《论被宣告死亡者死亡日期的确定——以中国民法典编纂为背景的论述》,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6期。
《论意思表示错误的撤销权存续期间——以中国民法典编纂为背景的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3期。
《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民法视角》,载《人民司法》2016年第4期。
《电子商务立法路径》,载《财经》2015年12月。
《民法典编纂如何对待司法解释》,载《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04期。
《罗马公法中的“向人民申诉”制度初探》,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载《中国法学》2015年第4期。
《民法典编纂与法官“造法”:罗马法的经验与启示》,载《法学杂志》2015年第6期。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组织体制问题:结合意大利经验的讨论》,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3期。
《为夏洛克辩护的法学家》,载《读书》2015年第4期。
《中国民法发展评价(2012-2013)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载《中外法学》2015年第2期。
《质疑“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载《电子知识产权》2015年第1期。
《古罗马政制中的正当程序观念》,载《罗马法与共同法》第三辑,法律出版社。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中国语境与制度传统》,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干扰婚姻关系的损害赔偿:意大利的法理与判例(核心)》,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西塞罗:一个罗马人》,载《读书》2013年第5期。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法治》,载《读书》2013年第2期。
《中国民法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责任编辑),载《中外法学》2013年第1期。
《古罗马政制中的正当程序观念》载《西方古代中世纪政治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
《公法与共和政体问题》,载《公共论丛》第八辑“社会理论的两种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版。
《非典型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模式研究》,载《暨南学报》2012年第3期。
《La traduzione cinese della Storia della Costituzione romana di Francesco De Martino:il valore e l'attualita》(罗马宪政史研究的中国语境:现实性及其价值),载《罗马共同法》,MUCCHI EDITORE》,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法人人格权理论的展开》,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侵权责任法》对监护人责任制度的发展》,载《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论利他法律行为涉他效力的制度建构》,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2卷第2辑北大出版社2011.12。
《第三人欺诈与第三人胁迫》,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
《损害的概念与中国侵权责任制度的体系化建构》,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哲学王”的双重隐喻》,载《读书》2010年第12期。
《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文集论文),载《从罗马法走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4条的定性与解释》,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走出监护人“补充责任”的误区》,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高度危险责任”的法律适用探析》,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5期。
《权利的道德基础与现代权利理论的危机》,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意大利的判例制度》,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私法立宪主义论》,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揭开“一般人格权”的面纱》,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两种市场观念与两种民法模式》,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不真正利他合同”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5期。
《法律行为“合法性”谜局之破解》,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涉他效力的模式选择》,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部分履行的法律行为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民法的两种伦理正当性的模式》,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3期。
《“物权法”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在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利他合同的基本理论问题》,《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法律行为理论:影响民法典立法模式的重要因素》,《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论“提供担保”义务的履行规则》,《法学》2006年第4期。
《地役权与居住权问题》,载于《中外法学》2006年第1期。
《法律行为理论在欧洲私法史上的产生及术语表达问题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无财产即无人格”质疑》,《法学》2005年第2期。
《人格权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与中国的人格权立法》,《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法人人格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载于《法律科学》2004年的1期。
《略论德国民法潘德克吞体系的形成》,载于《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蒂堡对萨维尼的论战及其历史遗产》,载于《清华法学》(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物的概念的反思与中国民法典编纂》,载于《法学》2002年第4期。
《论未来中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设计》,载于《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良法何在?》,载于《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载于《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的态度》,载于《读书》2000年第10期。
《民法典编纂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于《清华法律评论》(第2辑)。
译文《思考一部新民法典》,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关于欧洲民法典编纂的短论》,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意大利私法体系之概观》,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关于中国民法典编纂问题的提问与回答》,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第三个千年之中的民法典编纂》,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关于智利民法典重新编纂的一些思考》,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回到法典编纂》,载于《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译文《法学家:法的创立者》,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译文《个人主义与罗马私法》,载于《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4卷),2004年。
译文《解法典的时代》,载于《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4卷),2004年。
译文《传承与革新之间的巴西新民法典》,载于《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5卷),2005年。
荣誉奖励
2009年司法部优秀论文二等奖
副院长:郭雳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美国南美以美大学法学硕士(国际法/比较法)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国际金融)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法)
工作经历
2005——
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8——2009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
2003——200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
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法律与金融、商法、比较法
研究成果
著作
1.《证券律师的行业发展与制度规范》(法律出版社,2013)
2.《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曹凤岐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信用征信法律框架研究》(与李清池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4.《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法律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思在录: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Chinese Expan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Publishing 解读》,《法商研究》2012年第4期
9.《美国证券域外纠纷诉权新解》,《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11期
10.《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职责配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1.《信用卡套现责任体系之完善》,《法学》2010年第12期
12.《个人理财业务中的银行义务配置》,《金融论坛》2010年第7期
13.《中投境外投资并购的监管环境与模式选择》,《清华法学》2010年第5期
14.《证券欺诈法律责任的边界》,《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15.《信托主体之股东身份的法律解析》,《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3期
16.《美国私募基金规范的发展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4期
17.《中投:主权财富基金的控股公司路径》,《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18.《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
19.《交叉持股现象的分析框架与规范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0.《美国证券执法中的行政法官制度》,《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1.《我国征信体系的经济分析与法制构建》,《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22.《担保公司参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政策分析》,《法学》2007年第1期
23.《金融机构保底理财的合法性迷局与困境》,《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4.《特定对象发行:制度构建与疑义相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5.《〈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法学》2005年第8期
26.《美国两级证券监管实践、理念分歧及其思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8期
27.《台湾地区证券私募法律规范的最新发展、评析及启示》,《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
28.《WTO争端解决的个案剖析与启示)——以美国、印度药品及农用化学品专利纠纷为视角》,《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29.《美国301条款与世贸争端解决机制的互动与前景预测》,《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30.《证券私募发行中民事责任的初步研究——以虚假陈述制度为中心》,《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31.《开放式基金及其法律问题研究》,《法学》2001年第3期
32.Is Australia’s “Twin Peaks” System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 Model for China?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46, Part 2-3
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2007)
工作经历
2005年9月-2006年8月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院与马普研究所研修
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8年9月-2010年8月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9月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中外刑法学
研究成果
(一)论文
《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中国刑法学的现状、传统与未来(笔谈)”
《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盗窃罪中的被害人同意"
《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
《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假定因果关系、结果避免可能性与客观归责”
《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被害人同意的体系性地位”
《中外法学》2014年第5期, “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实与规范”
《中外法学》2008年第5期, “被害人同意在故意伤害罪中的界限”
《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 “从间接正犯到直接正犯”
《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
《法律科学》2015年第3期, “占有不是财产犯罪的法益”
《法律科学》2008年第6期, “刑法上的被害人同意能力”
《法学评论》2010年第1期, “论推定的被害人同意”
《法学》2015年第10期, “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
《法学》2011年第8期, “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
《法学》2008年第9期, “从华南虎照案看诈骗罪中的受害者责任”
《法学》2015年第10期,"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
《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6期, “德国关于被害人同意之错误理论的新进展”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5期, “过失犯中的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
《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6期, “被害人视角下的持枪抢劫”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9期, “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同意”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1期, “承诺还是同意?——从语境差异看概念移植与翻译”
《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从大众到精英:我国犯罪论体系话语模式的转变”
《刑事法评论》2003年第13卷, “被遮蔽的世界:监狱同居楼里的性和生育”
《刑事法评论》2002年第11卷, “刑法公法化的背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反思”
《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04年会综述”
《刑法评论》2009年第1卷, “论被害人同意的对象”
《刑事法判解》2009年第1期,“德国帝国法院刑四庭关于癖马案的判决书(译)”
《人民检察》2008年第15期, “行政许可的出罪功能”
《刑事法研究》2005年第1期, “从体系角度审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
(二)著编
《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刑法总论精释》(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刑法各论精释》(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
《犯罪论体系》(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刑法学读本》(合编),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年版
《刑法历次修正案权威解读》(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事法判解》(执行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荣誉奖励
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2015)
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
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优秀奖二等奖(2013)
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
北京大学正大教师奖(2013)
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标兵(2013)
北大杨春洗基金会优秀教学奖(2012)
北大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09)
北大优秀博士论文(2009)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200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