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相当于什么级别(两广总督的两广是指哪里)
明朝人刊刻的《王守仁军功图》。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叛乱,王守仁
□李开周
壹 从一场兵变说到两广总督
450年前,广东发生了一起兵变。
兵变起因是这样的——
潮州某地闹倭寇,常有日本浪人上岸打劫,当地驻军抵挡不住,请上级从汕头调去400名士兵。这400新兵到了新地方,饷银竟然断了,原驻地不再给他们发饷,新驻地也拒绝履行发饷的义务。连续五个月,他们一分钱都没有,人人饿肚子,情绪很不好。
就在这时候,他们的大领导、明朝的抗倭名将、广东总兵俞大猷又发来新调令,让他们火速赶到潮阳海港驻扎。俗话说得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你把人家调来调去,却始终不给人家发饷,哪有不反的道理呢?于是乎,这400名士兵鼓噪而起,杀了军官,入了贼伙,与东莞的私盐贩子等各方人马联手造反,迅速扩充到几千人的规模,直奔广州城杀来。
广州城内本应有两名大员坐镇,一个是主要管民的广东巡抚,一个是统管军民的两广总督。总督如果不在,还有麾下的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军官负责防务。不巧的是,总督吴桂芳、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汤克宽都在外地征剿倭寇,广州城里只剩一个参将在把守。叛军浩浩荡荡来攻城,参将仓皇派兵出城交战,由于准备不足,被杀了一个片甲不留。还好广东巡抚反应快,飞速关闭了所有城门,没让叛军攻进去。若不然,广州市民免不了遭遇一场浩劫。
两广总督吴桂芳听到讯息,先使了一个缓兵之计:招安。他派使者与叛军约定,只要投降,不追究责任。与此同时,他又跟总兵俞大猷和副总兵汤克宽合计,一边调东莞南头九铺水军从海上赶赴广州,一边邀请当时在香山濠镜澳居住的葡萄牙商人出兵协助。中外军队联合剿杀,叛军腹背受敌,被杀死几千人,生擒600人,其中包括两名领头造反的罪魁祸首。总督下令,将这两只领头羊判处最严厉的死刑:凌迟。
一场兵变消除了,我们的问题也来了。如前所述,通过遥控指挥来消除这场兵变的大boss是两广总督吴桂芳,这两广总督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让我们从大明景泰三年说起。
贰 为协调两省之力平叛而产生的职衔
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离现在560余年,离我们刚才说的兵变有110余年。这一年广东海盗蜂起,广西土司作乱,两广都不安宁。广东经济发达,有钱有粮,但是军队战斗力较差;广西经济落后,缺粮少饷,但是士兵打仗不要命,战斗力较强。为了两广地区的和平稳定,两个省应该共享资源,用广东的粮饷支援广西,用广西的兵力支援广东。可是两省军官都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不但不协力抗敌,还互相给对方搞破坏,将自己境内的盗匪和叛军赶到对方的地盘里。结果呢?海盗越打越多,叛军越打越旺,眼看着两广乱局就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廷见状,任命大臣王翱担任“总督两广军务”一职,对两省军力与财力进行调配,最终扑火成功,将广东和广西重新拉回到正常局面。
王翱是明朝第一任两广总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两广总督。在此之前,“总督”这个官职是不存在的。
但是王翱并没有在两广总督职位上干多久。景泰四年(1453年)三月,他被调回北京,朝廷改派另一个大臣马昂接替他当总督。马昂也没有干多久,几年后,朝廷宣布撤销了全国所有的总督和巡抚,两广总督从此空缺,又回到两省军政各自独立、无人统管的状态。
天顺八年(1464年),为了平定新的叛乱,朝廷派广西巡抚吴祯担任“提督两广军务”一职,不久又将他罢免。成化二年(1466年),监察大臣“右佥都御史”韩雍因为平定叛乱有功,担任“提督两广军务”一职,不久也被罢免。“提督两广军务”俗称“两广提督”,它和两广总督的职权其实是一样的。
前有王翱、马昂两总督,后有吴祯、韩雍二提督,每人都是在危急时刻走马上任,然后在叛乱平定后卷铺盖回京城,都是临时差遣的文职元帅,都是为了统筹两省之力平定叛乱而产生的职衔。他们名义上可以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实际上只能管理军队,并不能插手两个省的民政和司法。
到了成化五年(1469年),有大臣上奏道:“自雍去,贼复猖獗,事体牵制,迄无成功,宜立总府于梧州,简命大臣一人兼制两广,则事统于一,而责有所归。”因为自从两广提督韩雍卸任,两广盗匪又开始猖獗,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剿匪工作难以进行,希望朝廷能在两广交界的梧州府常设一个总督衙门,派一名大臣担任总督,统领两广的剿匪事务。
奏章递上,朝廷从善如流,在这一年的十一月重新起用原两广提督韩雍,让他在梧州开衙建府,成为正式的两广总督。从这一年到明朝灭亡,两广总督(或者名称不同但职权相同的提督)就成了常设职位,再也没有空缺过。
叁 “两广总督”的正式官衔不断变化
总督在明朝有很多别称,下属参见总督,一般会尊称“军门”或者“大帅”。不过这些都不是正式称呼,甚至连“两广总督”都不是正式称呼。在朝廷下达的任命书以及两广总督发给下属的公文上,正式官衔通常是“总督两广军务”、“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总督两广及江湖临近地方事务”、“总督广闽军务”、“总理两广福建军务”、“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西”、“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官衔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长。
我们从官衔上就可以看出,两广总督的职权和管辖区域并不完全固定,有时候只管军务,有时候代管民政,有时候既管军务又管食盐专卖,有时候既管两广军务又代理广东或者广西一省的民政,有时候既管两广军务又兼管福建军务,有时候既管两广军务又兼管福建与浙江军务。
事实上,连“两广”这个区域的管辖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弘治八年(1495年)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两广竟然不包括南雄、潮州和惠州,这三处被划给了江西。再例如隆庆三年(1569年),两广不但“收回”了南雄和潮州等地,还增加了福建的一大片地盘。
肆 因为权力极大,明朝71位总督平均任期只有两年
明朝统治两百多年,两广总督存续一百多年,期间换了七十三任,共有七十一人到两广当总督,每个人的职权和管辖范围都有可能跟前任不同。在明朝皇帝心目中,总督始终都是不得已而设置的职位,绝对不能让任何人在这一职位上产生稳定的预期,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任总督做到大权独揽,与中央抗衡,绝对不能给他们割据和造反的机会。所以呢,总督要经常更换,总督的职权和辖区也要经常变化。
即便如此,皇帝还不放心,还要派亲信太监来监视总督。例如在成化五年正式设立两广总督的时候,明宪宗朱见深又派太监陈瑄任“两广总镇”,来分两广总督的权。
我们也不能怪明朝皇帝过于猜忌,因为总督的权力实在太大。就拿明朝后期的两广总督来说吧,既可以调动两个省(甚至三到四个省)的军队去平叛、剿匪、抗击倭寇,又掌握田赋征收、海关税收、食盐专卖等财政大权,还可以直接任命知县和参将以下的文武官员,并对知府、总兵、按察使等高级官员的升迁罢黜拥有至少一半的决定权——官员升迁要看政绩、军功和日常表现,而总督则可以对辖下每个官员的表现进行打分,打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官员的去留。
在明朝中后期,两广总督的任期都很短,名义上三年为一任,但很少有人能做满任期,平均二十八个月就会被调离。能连续做两任以上的就更少了,明朝先后派了七十一个两广总督,只有一个名叫戴耀的总督做满了十年,而他之所以能干这么长时间,还是因为当朝皇帝万历太懒,二十六年不上朝,将频繁撤换总督的“祖宗家法”给疏忽了。
别的总督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大约有一半的机会可以平安退休,还有一半的概率会被弹劾、降级、罢职为民、充军发配,甚至被皇帝砍掉脑袋。一个总督最后落到被砍头的结局,并不是因为他贪污,而是因为权力太大,让皇帝不放心。
嘉靖八年(1529年),两广总督王守仁(王阳明)病重,请求退休,没有等到嘉靖帝的批准,擅自回京,并在途中病逝。王守仁是明朝最有才干的大功臣,平定过宁王叛乱,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几个省份治理得道不拾遗,仅仅因为擅自离任,就惹得嘉靖皇帝龙颜震怒,在王守仁死后还不放过,指示朝中大臣给王守仁定罪,命令都察院查禁王守仁的“邪说”。假如王守仁不是总督,假如他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嘉靖应该不会如此恶狠狠地对付一个死去的功臣。
伍 两广总督曾在两广的三个城市办公
最后我们再看看两广总督的办公地点。
由于两广总督要统领两广军务,所以总督府设在了两广交界的梧州。梧州城正中有一片高地,高地正中就是俗称“军门”的总督府。这座府邸非常宏伟,有正堂、耳房、厢房、穿廊、退食堂、燕喜堂、友清堂、燕息堂等等建筑,亭台楼阁几十座,池塘数亩,花草点缀其中,鸟雀飞鸣其间,大梁和柱子都用名贵的香楠木制成,供每一任两广总督办公和居住。
但是梧州夏天太热,且有“瘴疠之气”,为了在居住上更舒服,两广总督又分别在肇庆和广州各建了一座类似皇帝行宫的建筑,名曰“行台”。
在明朝后期,两广总督冬天通常在梧州的总督府办公,夏天通常在肇庆办公,春秋两季则会搬到广州城里的行台去住。
本版统筹/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