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开馆——沈佩兰个人简介

2022-11-28 00:02:34 0

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开馆——沈佩兰个人简介

来源:综合整理自人民网、新华社、萧山文化遗产、学习强国、360百科

抗战女侠——沈佩兰

沈佩兰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炸毁饱含着自己三年心血、仅仅竣工89天的钱塘江大桥,使得钱塘江作为天然的壁垒隔开杭州和萧山,萧山成为了抗日最前线。1940年1月21日,盘踞杭州的日本侵略军松井部队于大雪迷蒙中偷渡钱塘江,在盈丰乡六百亩头登陆。次日清晨,在日军炮火下顽强抵抗两年的萧山沦陷。随后几年,萧山军民始终不屈不挠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其中,萧山女子沈佩兰的事迹更是令人钦佩。

1940年2月17日,大年初十的塘坞村一片寂静,但该村教师沈佩兰有些发慌,前一天进入萧山的日军有一支窜犯浦阳江西岸,被守在琅玲山头的中国军队192师伏击,仓皇应战被迫退入塘坞村,经过了一个晚上的短兵相接、枪声四起,现在的平静中透露着诡异。

沈佩兰从藏身的香火堂壁肚中出来,却震惊地发现日本兵原来躲藏在自己家后边的吴氏祠堂内,准备负隅顽抗。

此时沈佩兰内心略有挣扎,她看着自己70多岁、患病在床的爷爷,年仅3岁的女儿,还有丈夫和小姑,心里不是滋味。但很快,她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我更是一名炎黄子孙,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沈佩兰让自己家人从柴房逃走,自己则假装给日军挑水,机智地躲过了日军,靠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了中国守军一一九团驻地,报告了敌军指挥地点和敌军火力点。

当年《东南日报》对沈佩兰的报道

沈佩兰到中国军队驻地说明敌情后,终于松了口气。可她家的建筑结构让中国军人们犯了难,因为吴家墙门高大,事实上已成为日军的屏障,要成功突袭就不得不炸毁吴家墙门。

吴家三代经商,祖宅有20多间,作为吴家的儿媳妇,沈佩兰有过一丝犹豫。但大敌当前,她决定毁家纾难。她的深明大义打动了部队官兵,大家士气大振,随即炮响弹落,吴家大院顿时火光冲天,化为灰烬。日寇失去这一屏障,乱作一团。192师早已兵分三路,向日寇据点进逼。

“国而忘家”匾额

1940年3月,沈佩兰举家迁往金华,一家人在金华开了一家小店,勉强为生。

1941年1月,浙江省儿童教养团主任李家应找到沈佩兰,邀派她到武义县芝英镇去负责儿童教养团工作,她欣然应允。此时的她,刚刚回乡(沈村)探望了母亲,在赶赴金华的途中,亲眼目睹了许多难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她逐渐坚定了想为难童尽一份力的决心。

沈佩兰

在战前,沈佩兰已十分关注儿童问题。为了启蒙民智,她在整理家务与照看孩子的压力之下,不顾劳累毅然开设私塾,无偿招收蒙童近20人,三年如一日,颇受家长赞誉。后受聘荐,先后去邻村姜家坞和安吉孝丰等地家塾执教。虽说她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一颗教好孩子的心。她在自传中写道:“我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搞不好业务工作,只有加强学习,多看教学法,钻研参考资料,才能担当教师的职责。”

即使是战火纷飞之时,沈佩兰仍保存着这份热忱之心。她说:“为流浪儿童服务,是光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她不仅在金华奔走于省府有关部门和中美救济总署等机关,鉴于萧山是浙江抗日前哨,更是建议亲赴萧山敌我“拉锯区”抢救难童。经有关领导同意,她偕同难民总站工作人员刘杰、沈玉书到萧山接纳难童180余人。

1941年9月8日,《东南日报》刊登了关于沈佩兰赴前线抢救难童的报道。在没有受过训练的情况下,收容、集中、转移,每一项都是问题。沿途既要管吃住、治疗、交通,还要保证安全,转移的困难可以想见。据其长子回忆:“抢救难童回来,妈妈骨瘦如柴,喉咙也哑了。”但沈佩兰仍旧尽心尽力为解救难童而奋斗。政府为了表彰沈佩兰抢救难童的赤诚,授予其“亦仁亦义”的奖状。

当时报纸对沈佩兰事迹的报道

当时报纸对沈佩兰事迹的报道

1949年5月,萧山解放,塘坞村决定重建村校,邀请沈佩兰回校主持教育。当时,学校经费困难,报酬甚微,沈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在搞好教育的同时,协助农会宣传发动群众,搞好农村卫生,办好民校,组织农民做粉笔生产自救等,因积极负责,受到农会好评。

1954年10月,沈佩兰因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1岁。如果没有战争的到来,或许她将桃李满天下,但在战争到来之际,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挺身而出,舍小家顾大家,成为了我们的时代楷模。

爱民模范——欧阳海

欧阳海,湖南桂阳县人。195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三次荣立三等功。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爱民模范,他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

在湖南省桂阳县,欧阳海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家乡人民将水库、广场、学校、道路等冠以“欧阳海”之名,寄托对这位爱民模范的无限思念和崇敬。

入伍前,欧阳海在农村任记工员、会计,他热心助人,经常帮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干活,并用自己的粮食救济本村困难户。

入伍后,欧阳海在广州部队某部一营三连七班任战士、班长。工作积极,训练刻苦,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人称“小老虎”。他曾两次抢救溺水儿童,一次参加灭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树为标兵。

1963年11月18日清晨,欧阳海所在部队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窜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海是继雷锋之后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涌现出的又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64年,中国共产党广州军区委员会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1988年,他生前所在部队修建了欧阳海纪念馆。

欧阳海烈士纪念碑

欧阳海用舍身推战马、勇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编 辑 |牛晓乐 陈文丽

关键字:  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开馆  沈佩兰个人简介  沈佩兰英雄事迹  沈佩兰故居简介  沈佩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