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粤语电视剧在线观看(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命令沿海)
民国以前的剑川古城(段力刚摄)
剑川古城称谓因县名而来。按《云南图经志》所载:“剑川,境内有天然湖泊,湖尾河古称剑川(剑,河尾水势急如剑,因名),县以河名。”
现址的剑川古城始筑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虽旷时达百年之久,但到了明季,一座全石块支砌,棋盘布局,方形城垣,隍壕围护,谯楼高耸的典型汉式城池便赫然雄踞在了剑湖之滨。
剑川古城西门街明代建筑群(段力刚摄)
据史料记载,剑川于唐代、宋代、明代建过三座古城池。
公元713—792年间,剑川第一座土城建在今甸南上下登一带,史称“罗鲁城”。“罗鲁城”含意当为“蛮夷城”。
后晋天福元年(937年)大理国剑川节度辖下,于境内建立 “义督睑”(睑为行政机构名称,相当于古代的郡、县),此为剑川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并于今金华镇向湖村(水寨)建立“望德城”。
元至正末年(约1341—1370年),剑川首次设州,州治定于柳龙冲(今金华古城内西北部),明洪武二十三年剑川土城因地震塌毁。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约1506—1565年),全国范围的战争侵挠、民族迁徒流亡的局面暂时得到平息。一时,三江并流区的各少数民族与剑川之间的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方面的往来猛然加速,促使茶马古道上的剑川古城在集市交易、运输往来、文化传习以及商品经济交流诸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有极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提高,巩固国防,兴建城市,成为当时地方建设的主流。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鹤庆知府周集建议,扩大州治范围,修筑剑川古城。按照明代街巷闾里格局结合滇藏古道重要路口的特殊地位,剑川古城进行了严格的建筑规划。此后,经关志极、林明辅几届知州努力,剑川城时建时停,直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始完全竣工,古城建筑时间前后经历100余年。古城东临剑湖,西靠金华山,城池修筑坚固,地势十分险要,为当时迤西,尤其是三江之南平坝地区易守难攻的主要城池之一。据康熙《剑川州志》载,古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砖垛石墙。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濠宽八尺,深五尺,城内驰道宽一丈,城外驰道宽一丈二尺。”四城门上设有樵楼,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冠名为:嘉庆门、拱日门、金龙门、拱极门。
明代的剑川古城,除城垣街道的修筑外,还建成了气派典雅的州衙署(民国2年改为县衙)。州衙内设大堂、正堂、二堂、上房、左右厢房、主楼、六房、石坊、仪门、大门、迎宾馆、吏目署、牢房等。州署后花园俗称水阁潭,水潭广约十亩,四周广栽花木,潭内设有亭台水榭,建筑物造型别致,配上各种木雕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可惜在1951年—1952年两年间,衙署,衙署后花园水阁潭及古城四门城墙、城门、谯楼都相继被拆除和夷平。
一座古城的文化价值,完全在于其原始风貌被保留的程度。剑川古城虽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除了城墙、门楼和衙署,但古城的四至仍清晰可辨,当年的护城隍壕还在,壕桥犹存,城池的棋盘式建设格局和街巷道路的布局、走向、尺度俱得到保留。世居古城的耄耋长者,都还能按图索骥地为你铺摆古城的今昔掌故——
你看,从水寨村经南门直通北门外,从东门外直至现今的剑阳楼,这是昔日驿站最集中,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区域。当时的古城内设有元顺祥、衡达昌等号铺43家,铺面近200余间。这些沿街号铺和铺面均前设铺台,后置庭院,沿街展列。分布于各街巷和城区的堆店、作坊、马店共117家,土染、百货、文化用品五花八门、货样齐全。其时,县衙门口、桥头街、盐局(今永丰街)东门外等为云南最大的生漆市场,还开设了粮食、蔬菜、山货、药材、骡马市场。三江并流区的客商络绎不绝,昆明、大理、腾冲、保山各方的商贩、马帮常来常往。
你看,从文照街经西门街直上西门外文庙,街道笔直规整,路面用青石板铺就,分左、中、右三条线,其间用弹石镶嵌。数百年间,居民们约定俗成、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只能靠边行走。这种行路的等级划分虽不太合理,但在那年代也有它一定的积极效应,它曾经刺激着古城内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立志读书,力争走上一条“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路。正是这条西门街的建筑,体现了浓郁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气派,这里的名人故居众多,还有文物古建和特色民居错杂其中,三者组成的明清古建筑群,于2014年列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传至今的剑川古城,自有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别样的风格韵味。其街道的安排遵循中国传统的勘舆风水学,为使城内的“风水”不外泄,东西南北四城门刻意作了相左相错的处理;四城门与正街衔接处不用十字布局,而采用丁字布局;古城内的岔街巷道七曲八拐,颇似北京的小胡同和南京秦淮河边的小巷道,让人有种神秘幽奇感。古城中的水火巷道布局科学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绝。
剑川古城是座活着的古城,至2015年,90%的原住居民仍生活在古城內。
剑川古城的规模不算大,总面积不到30万平方米,但古城内的建筑几乎囊括了白族建筑的所有品种,堪称白族建筑博物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前铺后杂院、平房带闷楼、一颗印等等。这些建筑中,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有21处,清代建筑有146处,还有很大一部份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土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古城周围的环境尚未受到污染,那时,尽管每家每户都有一口清澈洁净的水井,但除洗用之外,每日清晨,人们总是喜欢到城外壕沟里挑一担清水饮用,因为这水是直接从老君山上流下来的,清甜、甘润、可口,用这样的水泡出的茶,不亚于杭州虎跑泉泡出的龙井。
剑川古城中的家家户户,始终保持着白族讲究环境美,热情好客,诚信敦厚的古朴民风。每家的门前和庭院总是保持干干净净,庭院里总要种植数十盆生气盎然的花卉,既生态又悦情。大门和厅堂的挂联、春联,讲究的是自创自写,即使家中不会作对联,写对联,也要请熟悉的先生手写对联,以摒弃印刷品贴到大门和厅堂上的庸俗感。
古城的清晨,清爽而又迷人,阳光下炊烟在古城上空弥漫,西门外、早街、正门口一带,行人熙熙攘攘,挑水的、卖菜的、做小买卖的忙出忙进,偶尔传来几声“甜白酒——鸡蛋”、“菜包子——稀饭”,吆喝声惹得你脖子痒痒。昔日街巷空地上有许多古柏树、槐树、柳树、桑树,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形状奇特,把古城扮衬得十分古朴、端庄。
古城内的民俗活动一年四季不绝。城内98%以上为白族居民,白语纯正。以宗教信仰而言,有崇奉道教的,北门、有信奉白族佛教密宗的,但在重大民俗节日活动又合为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古城内各种节日特别多,如春节要祭祖、祭古城隍、祭县城隍、清明节要扫墓,五月端午要喝雄黄酒、插菖蒲、艾蒿,“七月十四”要接祖、送祖,八月十五要烤团圆饼、祭“天母”,除夕日要祭天地、供猪头之类。
城内最大的民俗宗教活动要数“二月八”的“太子游四门”和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了。每年“二月八”到来,全城要忙活三四天,迎佛、拜佛、陪太子游四门、送佛。太子游四门这天,城内外的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载歌载舞,扛着太子行像游古城四门,人数超过两三万,这时,家家门前竖起一对一米多高的大红香,太子到门前时鞭炮鸣响,一派和平、吉祥、欢乐的景象。
每年“火把节”到来,当年生男孩的要竖十来米高的大火把,无论生男生女都要请喜酒、讨几句吉利话。当夕阳西下,即将点火把之前,许多养马户要骑上最好的马在城中大街上相互比赛,许多养牛户则牵上膘肥体壮的乳牛、水牛在街上走动,争取自己的牛被评为当年之冠。入夜,当大火把频频点燃之后,围着火把的人群,或请人演奏古乐,或互相邀约,来一场滇戏票友清唱,也有的唱着白族调,跳着霸王鞭,在尽情抒发着节日的欢娱。火把节之夜,是孩子们的盛大节日,当晚,小孩子们扛上小小的火把,背上松香,满街奔跑着撒火把,每遇到年纪大的人,孩子们总要说:“撒你一把火,祝您吉祥长寿。”大人们口中边喊着:“恭喜、恭贺!”边撩起裤脚让小孩们尽情撒上一把火。“轰”,一把松明向着火把撒下去,明晃晃的火光腾地而起,撒火把与被火把撒者笑哈哈地乐在一块儿,够愉快,够刺激。
600余年的剑川古城鉴证了剑川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鉴证了古城中世居民族的繁衍生息、休戚甘苦。近些年来,古城内南门街、段家巷、忠义巷、学门口、早街、北门街、仁里巷等古街巷以及许多民居都争先对原住宅进行了修复,古城历史文化的古朴风貌进一步得到保护,人们游走于古城内的古街巷中,寻访于众多的古民居内,尽情地品味陈酿的风物,在历史中放飞神思遐想……
图:刘江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