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的拼音_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谁说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记得小编读书的时候,几乎每个学校的教学楼入口,都有一面硕大的镜子,往往是学校某一届的毕业生捐赠的,镜子上方往往写着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
“
衣冠不正,何以正人。
”
这个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在镜子前看看自己的仪容仪表,是不是待会遇见值日生又会被扣上一分呢?
不过,这样的硕大的玻璃镜,在中国还是近代进来的东西。在此前的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镜子是另一种材质——铜。
中国以铜为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几乎在铸造铜镜的同时,工匠们就开始发挥巧思,在镜子的背面做文章,加上各种精美的图案。早期的镜子大体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蟠虺纹为主题,作浮雕和透空雕,一般镜子比较厚实;另一类用精细的底纹加上一些精美的浅浮雕,这一类镜子比较薄,镜子边缘上卷。前者的纹饰和当时的青铜器纹饰有关,而后者可能来自于丝织品的锦绣花纹。后者也称“淮式镜”。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青铜的镜子是怎么照人的呢?大家在博物馆中看的青铜镜子,很多都已经失去了“照人”的作用,那是因为岁月的痕迹在镜子上留下了铜锈,让镜子失去了以往的光泽。在古代,铜镜生锈也是一件麻烦事,就催生了“磨镜子”这个行当,用什么磨呢?《淮南子》说,磨镜子是用“玄锡”做材料,然后用细毛呢反复摩擦,玄锡是什么呢?就是水银和锡粉的混合物。磨镜子的人用这两种有毒物质把镜子磨到光可鉴人,同时有一定的凸度,可以起到“放大细节”的作用(参见哈哈镜)。这个行当说实话,还真有点有损健康。
到了汉朝,铜镜的历史进入了繁荣期,这个时候的镜子背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铭文,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吉祥话,比如“大富贵,宜酒食,乐无事,日有熹”或者“长乐未央”之类。同时,这个时代,镜子被作为男女赠答用,后来在南北朝又有“破镜重圆”的典故,所以又有了“见日之光,长毋相忘”这样的表达男女情爱的铭文。
东汉大泉宜利铭禽鸟规矩纹铜镜
这一面铜镜是杭州名人纪念馆所藏,直径7.3厘米,厚0.5厘米,是汉朝时期典型的一面规矩镜,那么,什么是规矩镜呢?这必须从镜子上的"LV“说起。我们把这面镜子局部放大。
大家可以看到在镜子的四边都有类似:L、V、T的纹饰,在古代可不知道什么路易维登,他们觉得这个纹饰,很像木匠用的尺规和尺距,所以就把它叫规矩纹。
这类镜子的另一种叫法叫”博局镜“,因为镜子中间的方形,很像游戏用的”博局“。博局就是围棋的棋盘,一般以为,棋盘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大势,而镜子的四周往往分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着四方,
在镜子的边缘,分布着连续的水波纹、云藻纹,这种纹路的设计,很可能和汉朝从汉武帝开始兴起的神仙方术之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的下一个繁盛的阶段是在唐朝。唐朝的镜子和汉朝相比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首先,唐镜中银锡的成分增加,使得唐镜相比汉镜显得更为净白,因此有汉镜”黑漆古“,唐镜”水银古“的说法。第二,唐镜的装饰相比汉镜更为丰富多彩,纹饰、造型、工艺都有很大的变化。
在纹饰上,唐朝作为一个开放的朝代,积极吸收周边诸国的艺术成果。比如唐代在丝织品纹样上,就吸收了西亚、中亚的技法和题材,创造了”陵阳公样“。而铜镜纹饰中用的花鸟图案,往往和丝织品有密切关系,为我们保留了研究唐代服饰的珍贵资料。铜镜中出现的葡萄纹、狮子纹、胡人形象,都可以生动反映唐代”一带一路“的外来文化影响。
在造型上,唐朝的镜子突破了”纯圆“的限制,开始出现八棱、八弧、四方等各种造型,并且首先出现了有柄的手镜。
在工艺上,螺钿、错金、琉璃等工艺被创造性地用在镜子装饰上,创造出更精美的作品。
铜镜在宋代,进入了最后的辉煌,由于宋朝常年对外用兵,铜成为重要战略物资,铜镜的制作也把持在官府手中,宋朝的地方工匠制作铜镜,往往标记着州县的检验铸造年月和地名。宋朝的镜子,除了方、圆以外,还出现了鼎式、钟式等各种造型,花纹上新出现缠枝花草的纹样,符合宋朝纤细清新的审美风格。
馆藏的这一面东汉大泉宜利铭禽鸟规矩纹铜镜也在本次”一普展“中哦,大家去找找吧!
1
END
1
杭州名人纪念馆
制作
2017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