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困局对中国还有威胁吗,中国如何破解马六甲困局
庞昌伟
素有“东方的直布罗陀”“远东十字路口”之称的马六甲海峡,是东亚国家与南亚、西亚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国家联系的海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5年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取得骄人成绩,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则充满挑战。
1
马六甲困境
目前,世界超过60%的石油运输、50%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散货海运及50%的中国大陆进出口物资和80%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日本和韩国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也是通过这里运输。随着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从中东横跨印度洋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脉。
中国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其中大部分要经马六甲海峡运输,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有近六成驶往中国,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1995~2005年,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十年间翻了一番,并且在接下来的15年中,这个数字将再翻一番;预计到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日均超过900万桶,占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的86%,而输往中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超过85%要跨越印度洋并通过马六甲海峡。
在国际局势存在变数的情形下,这条航道随时可能因战事而被阻断。
美国炮制的所谓“珍珠链”战略
鉴于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美国一直渲染马六甲海峡面临严重的海盗和恐怖主义威胁,同时为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借此介入马六甲海峡安全事务。
2005年初,美国国防部名为《亚洲的能源未来》内部报告被曝光。报告称中国正采取一种“珍珠链”式战略:“中国正从中东到中国南海的海航沿线建立战略关系,表明了在保护中国能源利益的同时,为广泛的安全目标服务的防御与进攻态势。”
报告列出了所谓“珍珠链”战略中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及泰国等6颗“珍珠”。美国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声称中国正透过海外援助等各种方式取得军舰海外停泊基地。
日本“钻石菱形构想”
为遏制中国海洋大国崛起,日本试图建立与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共同对抗中国的合作机制,构成以美国为核心的菱形安保包围圈(钻石菱形构想)。
2012年12月末,安倍指责中国加强对南海的实效支配并借此制定“守护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钻石状海域的战略”。2014年9月,安倍对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访问,试图拉拢上述国家加入这一战略。2015年12月,安倍接连与印度、澳大利亚首脑会谈,进一步推动日美印澳4国合作,“剑指中国的海洋活动”。
“新丝路”、“轴辐”安全体系
2011年7月,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印度金奈时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作为美国大中亚战略的继续。
2011年11月2日,“阿富汗问题:亚洲心脏地带的安全与合作”国际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34个国家的代表讨论了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方案。俄罗斯认为,该计划是排斥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的战略。
2017年10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强化“印度洋—太平洋”两洋联动的地缘战略新概念,意在强化美印关系,拉拢印度制衡中国,构建围堵中国“一带一路”的“印太”战略弧。2017年11月,日本首相安倍向来访的特朗普总统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这源于麻生太郎2006年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
美国亚太“轴辐”安全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奥巴马政府2010年后推出“印太战略”,将其亚太“轴辐”安全体系扩大到印度洋区域。美国构建的亚太“轴辐”安全体系是以日本为北锚、澳大利亚为南锚,形成一个缺半边的半月形安全体系。而将印度洋区域纳入该体系后,就可构成一个环绕着中国大陆的大月牙形同盟国网络,美国把日本和印度作为平衡和牵制中国的“东西两翼”。
2
北极航道常态化将改变世界航运格局,彻底化解“马六甲困局”
中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北极航道连接北欧、西欧、北美洲东岸将成为常规航线。俄罗斯主导的5600公里北海航道(东北航道)和加拿大主导的西北航道商业通航价值日益凸显,世界政治格局将随着世界经济命脉向北极偏移而发生重大调整。
中国通过“北极航道”抵达西欧和北美的运距将极大缩短。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通过“西北航道”到达北美东岸的航程,比目前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航程缩短约3700~6500公里;而通过“东北航道”,抵达西欧的距离比经由红海和地中海的航线也大大缩短。
航程缩短带来的海运成本降低是显著的。据测算,如果“北极航道”完全开通,我国每年可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中国东北、环渤海湾及京津冀地区靠近北极地区,海洋地缘经济优势将得到体现。届时,中国海洋运输通道格局将改变过分倚重印度洋方向,从而实现多元化选择,分解作为海洋贸易大国的地缘政治风险。
中俄秉持《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原则,本着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精神,把发展相互关系作为各自外交优先方向,推动中俄关系全方位发展。
“冰上丝绸之路”
“冰上丝绸之路”即利用北极航道,包括抵达北美经济圈的西北航道和俄罗斯北海航道(东北航道),是东亚连接北美和西欧3大经济中心最便捷的海运通道。
2017年11月1日,中国领导人在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指出,要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2003年中国石油成功进入俄罗斯北极亚马尔LNG项目,该项目被誉为“冰丝支点”,未来每年可向中国供应LNG400万吨(60亿立方米)。亚马尔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是经过白令海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输,平均用时16天左右,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节省近20天。
在实施北极战略过程中,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强化对北极地区的战略控制能力;积极推动北极“资源战略基地”建设,促进其北极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俄罗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努力把控“北方海航道”交通枢纽,博取地缘战略主导权和国际关系主动权;通过科学、法律等领域的工作,积极向北极方向拓展俄罗斯的利益空间。
中泰经济带
中国和缅甸规划高铁网络和油气管道,连接泰国中北部和泰国湾(旧称暹罗湾,Gulf Of Siam)的最南端,打造中泰经济带。中泰战略合作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
2017年4月20日,巴基斯坦与中国签署了经营瓜达尔港40年的协议,通过瓜达尔港建设,原油上岸通过管道或高铁进入喀什。中巴铁路从瓜达尔港运输波斯湾石油,虽然数量有限,也有助于提高进口通道的多元化,有助于弥补马六甲海峡的不足。
中缅油气管道与中缅经济带建设
中缅油气管道起点皎漂港位于缅甸皎漂经济特区的马德岛,经中国云南省瑞丽市进入中国境内,日输油能力为40万桶,相当于中国原油日进口总量的5%,其开通有助于规避马六甲风险。
中马新建港口合作
皇京港项目是马来西亚国家级二号工程。巴生港分为北港和南港两个港口,目前是世界第12大货柜港口,预计在2020年其货柜装卸量将达到1630万标准箱,接近饱和,有必要进行扩建。
2020年,巴生港的吞吐量计划能提升至2000万标准箱,跻身至世界前10位。中国和马来西亚组成了“港口联盟”,该计划涵盖了马来西亚6个港口和中国10个港口。马来西亚积极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为此提出了巴生第三港口计划,以期成为区域物流枢纽。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生导,本文系教育部委托课题“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政策研究”“欧亚经济联盟能源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构建研究”(17ZDA172)的阶段性成果。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
期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