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生团长的老搭挡,成都军区艾虎生简历

2022-11-27 11:26:15 0

艾虎生团长的老搭挡,成都军区艾虎生简历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07站:艾窝

艾窝是个小山村的村名,它拿得出手的名号是河南省传统古村落。如果你到地处禹西山区的方山镇玩,无论如何也要拐到艾窝去瞅瞅,不然准会落遗憾。

所谓的传统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深藏于群山峡谷中的艾窝,之所以能够跻身河南省传统古村落榜单,足以说明这里是个有看头、有玩头、也有写头的地方——我正是冲着这点来的。

下图:别具特色的古民居。

在依山而建、热闹繁华的方山镇,听摆肉摊儿的老乡说,去艾窝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先上方山寨,翻过山头下去就是。好处是路近,赖处是费劲;二是顺着西南方向的山沟走,绕过一个大湾就是。好处是路平,赖处是路远。

我心里权衡了一下,决计先看方山寨,再去看艾窝。(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人人皆知的枪杆刘,到底有啥传奇来历?)

从英雄的方山寨出来,问在寨门口卖饮料的大嫂去艾窝咋走。大嫂说你顺着右边这条洋灰路下山,过了豫西抗日英雄广场,再过一座青石纪念牌坊,碰见岔路口后往右拐,穿过太阳能发电场,顺小路下去便能看到艾窝村委会。

大晌午头,一个人行走于静寂空旷的山野,既有莫名的紧张,又有莫名的亢奋。

路边无人看守的桃园里,红了尖的大白桃十分诱人,我很想钻进去摘个尝尝鲜,体验一把“偷嘴吃”的快感。犹豫一下,觉得丢不起这个人,最终还是放弃了。

黑压压的太阳能板几乎铺满了山坡,无声地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造福于千家万户。我很想钻过铁丝网,近距离了解一下它们是如何转换的,但又怕中电把小命丢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山上。

细碎的黄色的酸枣花、紫色的黄荆花开满山野,成群结蛋的蜜蜂嘤嘤嗡嗡,在花间采撷花蜜。小时候听姥姥说,枣花蜜、荆花蜜最不易采,因此也最珍贵,通常都是留给家人吃。一想到这儿,仿佛真的吃到了满带花香、甜丝丝的蜂蜜,顿时满口生津,大有“望梅止渴”之效果。

胡思乱想间过了发电场,视野豁然开阔,远远看到下面的艾窝村委会大院。我攀上一块石头,手搭凉棚观察一番,发现一条蛇形小道直通那里,要比走大路省劲省时间。

山脚下的麦田里,白森森的麦茬儿仍在。仔细看,豆苗、玉米苗刚刚冒出地面的小脑袋,油光翠绿。若是下场透雨,搞不好还能听到玉米“咔啪咔啪”的拔节声。以前在乡下的时候,我曾经谛听过这种速生的声音,幻想着自己也能像它一样长成大高个儿。遗憾的是,这个幻想化为了泡影。

思绪被拽回现实。此时,我沿着沟底,来到了村委会门口。下午一时许的村委会大门紧锁,村干部们想必都回家吃午饭了。一是太阳毒,晒得慌,二是着实饿了,肚子一直咕咕叫,故没敢逗留太久,匆忙拍了张照片就离开了。

下图:艾窝村委会。

以惯常感知,村委会只有建在艾窝村,才能叫艾窝村委会。据此我认为右侧坡下的小山村,就是我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地——艾窝村。

在村里,既有眼下时兴的平房,又有红石头砌就的石屋,甚至还有被遗弃的窑洞。从建筑年代跨度上来说,起码应该在百年之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贫穷是中国农民普遍的生活状态,山区尤甚。但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人们不得不因陋就简,掘洞而居。一张破木床,一口破铁锅,能顾住小命不丢就谢天谢地了。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迸发出极高的生活热情,敢战天,敢斗地,见天有使不完的劲,于是劳动之余,拿起铁锤和钢钎,采来石头,垒砌成屋,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温饱问题解决后,口袋里有了闲钱的农民拿出“比学赶帮超”的劲头,扒旧建新,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小到电视机、电动车,大到小轿车、收割机,把屋里屋外填得满满当当。

总之,一个村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如果你静心观察,一准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东西,彼如弃之不用的一盏马灯,一盘石磨等等,无不带着时代的印记。

转出小巷,看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下坐着聊天老人和戏耍的孩子,我习惯性地凑了上去,打听艾窝有啥古迹没有?艾虎生将军故居在什么地方?老乡告诉我,这里是荀家门村,艾窝村还在下面,进村即可看到古井和古桑树。

回许后,我曾给艾窝村荀彦朝书记打电话,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原来艾窝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位于村部东南角的东坡岭、村部后面的荀家门,以及下面的大艾窝、小艾窝。几个村同处一道山沟里,相距也不远,且有水泥路将它们串联起来,来往非常方便。

闲言少叙,书归正题。依老乡所言,一进艾窝村,我就看到了路边那棵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古桑树。据立于树下的牌子上记载:此树相传已有四百年树龄,仍盘根错节,蔽日遮天,繁茂依旧,饱经几百年风雨雷电,看护多少代人繁衍生息。它给艾窝村祖辈健康和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乡亲们炎暑纳凉、棋牌娱乐、聚餐围坐、闲话古今的仙境。

拾阶而上,古桑树旁边是老天爷庙和古井遗址。

老天爷庙原名老天爷台。相传300年前,艾窝村的老祖宗们为了能让老天爷呼风唤雨,风调雨顺,确保一方平安,就在这里建了个老天爷台,人们常来这里求子、求雨、祈求平安。由于老天爷经常显灵,人们对老天爷的信誉度逐年递增,就把老天爷台改建成老天爷庙。此后,人们要对老天爷有什么祈求,特别是逢年过节,都要来这里烧香祷告,这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信仰。

古井台上,凌乱放着十几根青石石条。站在石条上往下看,用石块券砌的井口依稀可见。遗憾的是,井水干涸,露出了乱石堆积的井底。

这口古井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时,艾窝水资源奇缺,村里人吃水、洗衣要到二里之外的地方。为解决这一困难,老祖宗在这里挖了一个大坑。

夏天一场洪水之后,人们来这里担水、洗衣,说笑声交织在一起,特别热闹。解放后,村里新打了两口井,这个坑慢慢淤住了大半截,但仍然有个别户吃这个坑里的水,就自己在里面挖了个小井,这就是坑中有水井的由来。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古井才彻底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其实,在这个民风敦厚淳朴的小山村,还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将军,他就是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艾虎生中将。 艾将军1951年出生于艾窝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状态。正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磨就了将军刚毅果敢、坚韧不拔的性格。

1967年,刚满16岁的艾虎生,一个稚气未脱的放羊娃,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的羊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步入第39集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艾虎生不怕吃苦,爱动脑筋,勤学苦练军事技能,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战友们的肯定,并迅速从一名普通战士,经提干后,先后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直至大军区副司令员,军衔中将。

艾将军的传奇经历,也恰恰印证了艾窝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2017年6月,戎马大半生的艾将军荣归故里探亲,当看到人丁兴旺的后生晚辈,当看到风光旖旎的秀山故土,不由得感叹称赞。

变化有目共睹。作为一个穷游者,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作为一个永远脱不了鹅黄色底子的乡下人,我来艾窝,就是想找回对过去、对乡村的一点感觉,仅此而已。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字:  艾虎生团长的老搭挡  成都军区艾虎生简历  艾虎生那里人  艾虎生威  艾虎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