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办公室三服务是指哪三服务(三服务是指哪三服务 青年文明号)
今天,《台州日报》发表台州湾时评——《这就是“三服务”》。文章指出,黄岩区公安民警为屿头乡一名外来媳妇办理身份证,解决其48年“黑户”问题的故事很曲折,情节很感人,这是新时代密切警民关系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省“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中的突出事例。什么是“三服务”?这就是“三服务”!
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几十年没有身份证,给工作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和困难,是所有持证者难以体会的。在今年初当地公安部门开展“三服务”活动中,宁溪派出所从村干部口中得知这个叫纳迫的外来媳妇遭遇老家办不下身份证之难。该所副所长陈尧祥明知此事棘手,还是应承帮办。承诺须践诺,陈尧祥和相关民警几经周折,历时近半年,终于办妥一证。这桩事,并非打打电话,举手之劳就能“大功告成”,其间陈尧祥和相关民警陪纳迫乘车辗转2900公里,前往云南勐海老家“寻亲”,收集资料,办理手续,可谓历尽艰辛,费尽心力。
这份艰辛与心力的付出,值!它见证了公安民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职责使命。为一个公民办张身份证,对公安部门来说,是小事一桩,“小菜一碟”,但“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老百姓个人而言,兹事体大,关乎生计福祉。如果每个基层党员干部都能像宁溪派出所民警那样,不辞辛劳,不厌其烦,想为民所想,急为民所急,千方百计,尽己所能,依法依规办好人民群众一件件一桩桩具体的急事难事,则民生幸甚!党和政府幸甚!因为除了上层的于民利好政策,只有直接面对民众的基层一线干部,代表党和政府,带着感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人民群众才会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党和政府的形象才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变得既高大又不失亲切。
今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浙江省委启动“三服务”活动,重在解决企业、群众、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基层获得感。在此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至关重要。企业、群众、基层的困难和问题是客观的,需要广大干部用真心发现、梳理;企业、群众、基层对获得感的期待是真切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用行动去兑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宁溪派出所和各级公安部门相关民警,在办理纳迫身份证这一特殊事务上,做到了“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办成了一个农妇凭一己之力做不到的事情,让她从消除“黑户”无望,转而重新燃起寻回公民权利享受正常生活的希望。
“三服务”的真谛,在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身沉一线,心入基层,奉上真情,写下担当,知民意,悉民情,纾民困,解民难,让企业轻装上阵,让群众收获多多,让基层活力迸发。这里的“人民”,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就是一家一户老百姓,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就是一家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而非抽象的政治概念。由此引申开去,“人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具体、切实的,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真心实意排摸实情,拿出实招破解难题,让人民群众从一点一滴改变中领略到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服务”是一项自上而下开展的活动,更是一种现实要求恒久贯穿于各级各部门工作和广大党员干部职责使命的精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企业、群众、基层面临困难和问题,这一茬解决了,新一茬会冒出,因此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把“三服务”的理念、方法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以求得为民履职效应最大化。说句实在话,很多诸如为一个“黑户”办理身份证的事项,倘若能早日发现,就不至于拖那么久才解决。
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不外乎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市委近日下发的主题教育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深化‘三服务’大走访”。此举旨在进一步通过“三服务”,发现、解决企业、群众、基层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期待着借力主题教育,“三服务”结出新硕果。
9月15日
台州日报头版头条
刊发《纳迫圆梦记》
纳迫是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上凤村的外来媳妇,23年前从云南边境嫁至黄岩,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新家”黄岩,她始终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查无此人”伴随了她48年:无法外宿,无法乘坐动车、飞机……甚至连一张手机卡都无法办理。
今年3月,当地公安部门在开展“三服务”活动时关注到这件事。宁溪派出所副所长陈尧祥等人辗转千里,多方奔走,终于帮纳迫证明了身份。7月24日,她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之后落户黄岩,8月30日,黄岩公安部门为她送上了当地身份证,从此她不再是“黑户”,拥有了生活在阳光下的底气。
纳迫之迫:“找回身份”
“陈警官,我们村里有个外地村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身份证和户口,去家乡跑了几趟也办不下来,你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她一下?”
时光追溯到半年前,宁溪派出所副所长陈尧祥在屿头乡上凤村开展“三服务”活动时,该村村委会主任张妙青特意找到他,向他咨询了“黑户”村民办理身份证和户口的相关事宜,这个“黑户”就是纳迫。
1996年,屿头乡村民赵福祥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做小生意,经人介绍认识了纳迫——一个拉祜族姑娘,来自原始封闭的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拉祜族寨子。没过多久,两人就在当地登记结婚,纳迫只报了一个名字,便拿到了那张简陋的“结婚证”,随后跟随丈夫回到屿头乡。
婚后第二年,纳迫就曾计划回云南办证,但由于经济拮据,夫妻二人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搁置脑后。
随着时间流逝,没有身份证的不便之处越来越多。多年来,纳迫迫切地想要回家乡办理证件。2015年,夫妻二人终于回到遥远的勐海县,待了1个多月时间,耗费了不少精力与财力,却依然没能拿到身份证。
原来,纳迫生活的拉祜族村寨位于原始森林深处,长期与世隔绝,几年前,当地政府首次对村子开展人口普查时,村民们才集体登记了户口,当时纳迫已经远嫁多年,长期未与家里联系,家人也没有将她的情况登记上报,导致当地查询不到纳迫的信息记录,无法登记入户。
“我回去的时候父母和兄弟都去世了,没有多少人可以证明我的身份。那边的警察告诉我,按照规定,没有亲属做鉴定,户口就没法办,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想着只能这样过一辈子了。”回忆起当时令人心灰意冷的结果,纳迫的眼眶隐隐有些湿润,没有身份证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今年年初,纳迫再次启程前往勐海县,想要再做一次努力,却依然以失败告终。陈尧祥在了解了整个情况后,心知这事办起来很棘手,但他依然一口应下了纳迫的请求,开始联系勐海县警方。
跨越千里,为她圆梦
“纳迫必须先在勐海落户,再迁到黄岩,但她的直系亲属都不在世了,办理落户的确困难。”回到单位,陈尧祥立刻着手联系上了勐海县布朗山乡派出所的一位石所长,向对方阐明情况后,却被告知纳迫的情况的确不符合办理身份证的相关规定。
陈尧祥不死心,他接二连三打电话给石所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成功劝说勐海警方特事特办,在与勐海县公安局治安大队负责户政的王警官联系沟通后,两地警方通力合作,敲定了一个方案,为纳迫办理户口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当时协商,先取得证明纳迫身份的证据材料,再办落户。纳迫的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她一个人出门不安全,我们和当地派出所沟通后,决定陪同她一起前往勐海,进行资料收集与办理。”陈尧祥说。
2900多公里,承载的是纳迫23年来最迫切的心愿与期盼。三天两夜的旅程,先后辗转换乘多次,一行人终于抵达布朗山乡。见到石所长后,大家再次核对了需要的证明材料,随后在当地民警与驻村干部的陪同下,驱车前往大山深处的曼囡村,寻找纳迫的姑姑、弟媳以及她儿时的伙伴。
由于许久未回家,山里新旧村寨林立,改变颇大,纳迫的“寻亲之途”并不顺利。陪同前往的宁溪派出所辅警队长朱大本告诉记者,当地山路狭窄泥泞,车辆非常难行,加上纳迫记忆中的道路与实际有所出入,一行人花费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找到纳迫的一些亲朋,并为她们做了调查笔录。
在当地警方确认资料准确后,陈尧祥才安心地和同事一起返回黄岩。回到工作岗位后,陈尧祥依然隔三岔五联系勐海警方,催促资料审批进度,期间,由于资料准备不够完备,纳迫的申请被退回了一次,陈尧祥立刻联系王警官跟进,直到审批通过后,他才放宽了心。
7月24日,宁溪派出所收到了布朗乡派出所寄来的身份证,陈尧祥立即将身份证送到纳迫手中,拿着有生以来的第一张身份证,纳迫激动地留下了泪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我这辈子可能都没有身份。”现在,纳迫已经成功落户黄岩,8月30日,黄岩公安部门为她送上了当地身份证。
“现在我可以参加农医保,还能享受到村里组织的体检等很多福利,真的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9月14日,正在宁溪黄岩屿益塑料厂车间里做工的纳迫看到记者,脸上绽放的笑容如同当天的阳光一般灿烂。
来源:台州新闻
身沉一线,心入基层
奉上真情,写下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