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炎(瘤胃性)的中医辨证治疗
【概述】
甲状腺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以甲状腺肿胀疼痛、微有灼热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者多由于口腔或颈部化脓性细菌感染所引起;亚急性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腮腺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见于20~40女性;慢性者分为:①淋巴性甲状腺炎,属自体免疫性疾病;②纤维性甲状腺炎(临床少见),病因尚不明了,多见于中年女性。
本病多因内有肝郁胃热,复感风湿火毒,日久气滞痰凝,痰热内积,结于颈前而成。属中医学“瘿病”之一,可归属于“瘿痈”范畴。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症状为甲状腺弥漫肿大,疼痛,典型特征:
1.急性者:发病骤急,咽痛口干,高热恶寒,甲状腺红肿热痛,有压痛,并波及耳、枕部,甚至气促声嘶,吞咽困难。
2.亚急性者:起病较急,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甲状腺肿大疼痛,全身症状较轻,病程3~4个月,甚至半年。
3.慢性者:病程发展缓慢,除局部不适外无特殊感觉。晚期可见呼吸困难,吞咽异常。疲倦皮肤干燥,体重增加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状。
(二)体征:急性者颈部肿胀,皮肤发红,局部疼痛,有压痛、质地较实;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腺体逐渐弥漫性肿大,呈对称性,表面光滑,无粘连质如橡皮,慢性纤维性者,腺体肿大,常偏于一侧表面不平,质硬并与周围组织粘连。
(三)实验室检查
1.急性者:白细胞系数升高,可见核左移。
2.亚急性者:血清蛋白结合碘,基础代谢率增高,甲状腺摄碘量显著降低。
3.慢性淋巴细胞性者,基础代谢率,甲状腺摄碘量降低;血清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升高。
(四)其他检查: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与癌肿难以鉴别时,可作活组织检查。
(五)并发症:颈部肿块压迫气管。食道、累及喉部神经,可见呼吸不畅,吞咽不适应或发音嘶哑,约有50%患者并发甲状腺机能低下等症状。年老或年少病者,易并发心血管疾病或黏液性水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为外感风火热毒,内因肝郁化热,初期一般由表入里,属实证。日久由实致虚成为虚实相兼之证。同时要鉴别肿块的特点,性质有助于辨证治疗。
(二)治疗原则:散风清热,泄火疏肝,化淤消痰。
(三)分型治疗
1.风火热毒型
症状:发热恶寒,口渴咽痛,颈部肿胀,红肿疼痛,气促声嘶,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散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合四海舒郁汤加减。
处方:牛蒡子15克,薄荷10克,荆芥10克连翘15克,栀子10克,丹皮15克,柴胡10克,海藻20克,海蛤粉15克,海带20克,玄参15克水煎服,日1剂。
加减:咽痛,口苦者加桔梗10克,射干10克颈部肿痛者加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便秘者加大黄10克。
按语:本型患者属急性甲状腺炎。
2.肝郁胃热型
症状:颈部肿块增大,边缘不清,推之不移,疼痛拒按,质较硬,微有热,呼吸不畅,吞咽不便,咽干口苦,舌红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化淤清瘿。
方药:柴胡清肝汤合海藻玉壶汤。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牛蒡子15克,连翘15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半夏15克,大贝母15克,青皮、陈皮各10克,黄连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
加减:结节坚硬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丹参20克;热盛风动,目赤手抖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克,以镇肝熄风;热盛伤阴者加知母10克,生鳖甲15克,生地黄15克,滋阴清热。
按语:本型多属亚急性甲状腺炎。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金黄散,以水兑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局部,每日1~2次,有消炎镇痛,消肿散痛之效。
(2)急性甲状腺炎,早期宜冷敷,晚期宜热敷。
2.局部X线放射治疗,照射量为400~600伦琴,疗效较激素治疗持久。
3.据病情可切开引流或施手切除术,并作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