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证病机、汤证脉证、汤证诊断要点

2023-05-20 13:44:47 0

四逆汤证病机、汤证脉证、汤证诊断要点

四逆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阳亡欲脱,阴寒弥漫。

【汤证脉症】

主症:四肢厥冷,畏寒,精神萎靡,但欲寐,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大汗出,或身有微热。

副症:腹中拘急,四肢拘挛、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沉弱、沉迟或浮迟。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二项加典型舌脉。

3.具备外感风寒的病史。

【禁忌】厥证非因阴盛阳亡者忌用。

【汤证辨疑】

1.当归四逆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四逆汤证均有四肢逆冷。但前者的“厥逆”是由于血虚受寒所致,其肢冷较四逆汤证轻,冷不过肘膝,并伴有面色无华、舌淡脉沉细弱等血虚征象;而四逆汤证则只有阳虚里寒而无血虚征象。

2.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二证同名“四逆”,且均有四肢逆冷,故需鉴别,详见四逆散条下。

3.通脉四逆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是在四逆汤证基础上出现阴阳格拒,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表现与四逆汤证同,但身反不恶寒、面色赤则与四逆汤证异。二者是同一病证的轻重两个不同阶段。

4.白通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是在四逆汤证基础上阴阳格拒的另一表现-~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格阳证”,下利厥逆、脉微细与四逆汤证同,是阴盛于下的表现,面色赤、干呕心烦是格阳于上的表现,与四逆汤证则不同。

5.吴茱萸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四逆汤证皆有呕吐、或下利、烦躁、厥逆等症。但前者因中焦虚寒,寒饮犯胃所致,以呕吐为主症,且有头痛,下利、厥逆为或然症,烦躁因呕而作,呕止则烦躁自然缓解;后者则以吐利、厥逆为必然症,无头痛,烦躁亦不因吐止而轻。总之,四逆汤证是全身阳亡,吴茱萸汤证则为局部虚寒。

6.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均见于《伤寒论》。二汤证亦均可见四肢厥冷一症,但与四逆汤证差之霄壤。四逆汤证是阴寒内盛,阳气欲亡;而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则是热邪深伏,闭郁阳气不得透达。四逆汤证属寒厥,必伴恶寒跳卧,下利清谷,脉沉细无力;白虎、承气汤证属热厥,除四肢逆冷外,必兼见一派实热征象,或烦渴引饮,大热,大汗,脉滑苔干,或腹满硬痛,大便闭结,小便赤涩,舌苔焦黄,脉实有力。

7.茯苓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见症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苔白滑,脉弦,但此处之“厥”仅四肢欠温而已,而非逆冷,系由心阳不振,水停心下而致,与全身阳气欲亡的四逆汤证自有区别。

8.乌梅丸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又称蛔厥,是中阳素虚,胃中不和,又被蛔虫扰动所致,症见肤冷,脉微而厥,但时作时止,因虫动而加剧,且有吐蛔、便蛔病史,此与四逆汤证显然不同。

9.参附汤证:见于《正体类要》。本汤证为大病虚极,阳气暴脱,症见四肢逆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即今之所谓“休克状态”,较四逆汤证则又急重一层。

【临床应用】

1.本汤证见于多种疾病的危重状态,以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微为辨证要点。近代常用本方作为心肌梗塞、心衰、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2.本方不仅可用于心源性休克,亦常用于感染性休克。有临床报道以本方救治麻疹严重病例、中毒性痢疾休克等,亦均收到满意效果。

3.本方加桂枝、白术以增强温经散寒、健脾利湿之力,用治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党参、茯苓、泽泻等健脾渗湿之品,可治脾肾虚寒之水肿、白带等症。

4.有实验研究证明四逆汤对动物失血性休克、纯缺氧性休克、橄榄油引起的栓寒性休克及冠状动脉结扎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显著的对抗作用。另外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对缺氧所致的异常心电图有一定改善作用。

5.本方使用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副作用少而功效著,同时宜久煎至50分钟以上,可减轻附子毒副作用。

【汤方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附子先煎60分钟,再入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关键字:  四逆汤  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