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证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2023-06-11 14:38:00 0

饮证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张仲景最早详论“裹饮”,在其《金匮要略》中说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为区别二者,本节将广义*痰饮”定名为“饮证”。凡体内水饮停积,不得输布运化的痰病,统称为饮证。饮证的发生·其病因主要是外受湿邪、内伤水饮两个方面,病机主要与三焦气化及肺睥肾等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脾的运化失常为饮证的发病关键。其病变是水液为患,以咳逆上气、心下痞满、苔白滑、脉弦四大症状为其主要特征。饮证,又以饮邪所在部位的不同,见证之异,分为:痰饮,即饮在胃肠;支饮,即饮在肺;悬饮,即饮在胸胁:滥饮,即饮流于四肢。在辨证方面当分清四饮见证,以及邪正虚实,随证施治。在治疗方面,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应以温化为主。如那实正虚者,又宜攻补兼施;水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现代医学的慢喘支、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治疗】

1.痰饮证

临床表现:索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身重短气,腹满,口干。舌燥,大便时秘时溏,小便黄少,舌上有黄苔·脉沉滑有力。

立法:分消水饮。

主方: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加减:水留在心下者,治宜降逆逐饮,用甘遂半夏汤;脾肾阳虚者,治宜温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附片;呕吐眩悸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巅眩者,改用五苓散加吴莱萸。

2.悬饮证

临床表现:咳嗽牵引胁肋疼痛,有时只能偏卧一侧,时吐痰诞泡沫,甚者则见胁下胀满而痛.咳唾及呼吸疼痛更甚,干呕短气,舌苔白滑,脉沉弦。

立法:轻证宜通绍涤痰;重证宜攻逐水饮。

主方:轻症用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重症用控诞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三因方》)。

加减:头痛目眩,胁肋掣痛,形证俱实,服控诞丹不效者,改用十率汤;水气互结+胁痛不能转侧者,加青皮、莱菔子;刺痛喜按,口渴欲饮热者,加葱白、新绛、郁金3.支饮证临床表现:胸膈痞满,干呕或吐涎沫,头富眩,甚则咳逆倚息,喘息不得平卧,晨起目下肿如卧蚕,舌苔白滑,脉弦滑。

立法:泻肿逐饮,

主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加减:表里俱寒者,治宜发表逐饮,宜用小青龙汤((伤寒论》);水停膈间者,治宜行水散结,用木防己汤;若服小青龙汤后,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时作昏冒,面热如醉,多唾口燥,四肢厥逆,寸脉沉,尺脉微弱,上盛下虚者,宜改用敛气平冰之法.方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伤寒论》)。4.益饮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不汗出而喘,身体重痛,烦躁不已,甚则肢体浮肿,舌苔黄白相兼,脉浮而紧。

立法:发表清热

主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加减:除见发热,恶寒,身痛,以咳喘为主症外,并见胸痞干呕,痰多白沫,口干不渴,舌苔白,脉弦紧表寒里饮俱盛者,治宜散寒行水,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

【其它疗法】

1.中药外治法

①敷贴法

处方1:蓖麻仁70粒,石蒜1个。

方法:将上2味药共捣烂,敷于两足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约8小时后取掉。每日1次,1聞为一疗程。适用于溢饮证周身浮肿而体质较佳者。

处方2:白芥子150克,甘遂50克,细辛35克,黄丹400克,植物油500克(以上熬膏);白芥子350克,甘遂75克,冰片75克(以上研末)。方法:将药末(约0.5克)置双侧肺前穴上,再将药膏烘融后覆盖其上,稍加按压,使胶布贴牢。3日换药1次,9日为一疗程。主治痰湿咳嗽,本证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为多见。

②敷脐法

处方:商陆、大戟、甘遂各等份。

方法:将上述3味药物混合研为细末。每次取药末5~10克,撒布于神阙穴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法可用于饮邪泛溢肌肤,尤以急性期、急性发作期为宜。

2.体针

主穴:太渊、太白、肺俞、脾俞、丰隆,中脘。

配穴:三焦俞、膀胱俞、水道、水分、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肾俞。刺法:每次取3~5个主穴,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取3~5个配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耳针

取穴:脾、肺,内分泌、肾、三焦、神门。

刺法:轻刺激。每次取3~5穴,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文献叁考】

1.“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金睡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2.“大五饮园主五种饮,壹日留饮,停水在心下。贰白悬饮,水留在两助下。叁曰淡饮,水在胃中。肆日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伍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失五饮者,皆由饮后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千金翼方·痰饮))3.“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

昔有病此者,数十年不愈,予诊之,左手脉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脉三部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余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禹功,去肠胃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其余蕴,以降火之剂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痊。*(《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4.“痰有虚实,不可不辨,夫痰则痰矣,皆有余又何有虚实之异;盖虚实二字全以元气为言,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何为可政?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开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爽饮,但察其形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实痰者,何谓其元气犹实也,此則宜行消伐,但去其痰者无不可也。何为不可攻?则或以形赢气弱,年及中衰者,即虚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暗等证,但寨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虚痰者,何谓其元气已虚也,此则但宜调补,若或攻之,无不危矣。”(《景岳全书·痰饮》)5.*后世治痰佽有四法:曰实脾燥湿、降火、行气。实脾燥湿,二陈汤加苍白二术最为相宜,若阴虚则反忍之矣。降火之法,须分虚实,实用苦寒,虚用甘寒,庶乎可也。若夫行气之药,诸方漫然·全无著落,谨再明之。…又虚寒痰饮少壮者十中间见一二,老人小儿十中常见四五,若果脾胃虚色,饮食不思,阴气痞塞呕吐诞沫者,宜温其中。真阳虚者,更补其下,清上诸药不可用也。*(《张氏医通·诸气门痰饮》)。

【调护、禁忌】

1.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多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以增强体力。

2.注意饮食调理,“脾为生痰之源”,宜供给高热、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软食,忌烟酒、油腻、煎炸、辛辣生冷之食品,以防助寒湿生痰。

3.注意保暖,避风寒。流感流行季节,室内可用熏醋法消毒,并用茵陈浸泡液喉头喷雾或口服板蓝根冲剂及中药汤剂预防,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住院病人,停止探视会客,以防止交叉感染。

4.饮证患者,多有“脾虚证”,可常服健脾益气的中成药,以配合治疗。

【西医诊断参考】

参见“喘证”。

关键字:  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