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70年︱闻一多外孙王丹鹰:30年新闻生活生计漫长又短暂
1990年的一个初春,我第一次走入中国新闻社的年夜门,从此也开启了我人生的一扇新年夜门。彼时,我尚未意想到,这扇门的后面是那样的五彩斑斓,乃至波涛壮阔。

1、难忘的1999以及2008
30年的新闻生活生计,既漫长又短暂;30年履历的新闻事务有悲有喜,难以计数。若是以年份计,1999以及2008,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年份。
1999年,是令每一一名新闻事情者亢奋的一年:国庆50周年,澳门归回故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一个接一个的年夜新闻使咱们异样兴奋,也是咱们做外宣的年夜好时机。
澳门归回故国,是继香港归回今后中华平易近族又一伟年夜盛事。因为澳门归回前夜我外祖父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被作曲家李海鹰师长教师谱成曲子,唱遍了年夜江南北,以是在做澳门归回报导时社里放置我存眷报导闻一多的儿女们庆贺澳门归回的环境。
一年今后,我终究来到了澳门,加入了中新社庆贺澳门归回一周年的报导。这时代,我采写了《归回周年日近 澳门庆贺气氛渐浓》《又见杜岚》《唱〈七子之歌〉的小密斯》等稿件。这些稿子被国内外媒体普遍转载,既较好地完成为了中新社放置的报导使命,也是对于外祖父(闻一多)英魂的一个告慰。
不知是偶合,仍是溟溟之中上苍的放置,2019年,澳门归回故国20周年时,我作为中新社香港分社总编纂,再次带队来到澳门,报导庆归回勾当。目击澳门在“一国两制”下20年的繁荣成长,我心中感伤良多,耳畔也再次归响起《七子之歌》的旋律,真想对于外祖父说:姥爷,您顾虑的澳门归回以来繁荣不乱,正在胜利实践着“一国两制”伟年夜构思。

归看1999年,千年之交的兴奋与喜悦、期盼与向往仍如在面前。作为一位新闻人,在与所有人同样向往着、兴奋着的同时,咱们另有责任多一份思虑,有责任记实下人们的兴奋与向往。带着这份责任,我以及中新社专稿部的同事们策动了多个系列专稿(版),包含给香港一家经济杂志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系列专稿,给东南亚报纸的系列图文专版《千年归眸》等。
而所有的“归眸”,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是以,在咱们的“归眸”系列中,策动了一个专门采写青年人的专版——《蓝色梦幻——中国人对于新世纪的畅想》,咱们采访了中央美院、四川美院、广州美院、北师年夜试验中学等近20名年夜中学生,他们不仅用语言以及文字,还用画笔描画出中国的青年人对于新世纪的畅想。
一样是年夜事不竭,若是说1999年是喜事连连,2008年则是年夜悲年夜喜的一年。
1月中旬,一场罕有的雨雪翻开了2008年重年夜新闻的序幕,这场袭击了中国南边数省的紧张冰冻灾害,造成上百人殒命,因灾直接经济丧失上千亿元。
凭据中新社专稿的特色以及海外受众的关怀,我要求记者既要实时、充实地反映各级当局与平易近众抗击冰雪、重修家园的不屈搏斗精力,并尽力捕获劫难眼前人道的光线,同时作为专稿,也要对于冰雪灾害带来的影响等从分歧角度做出入一步的思虑以及阐发。因而咱们发出了《“晒家信”远寄相思 雪灾眼前亲情照旧》《军事专家:雪灾给中国军事战略带来深入启迪》等稿件,在一定水平上表现了中新社专稿的特点。
俗语说灾患丛生,战胜了冰雪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又产生强烈地动,人平易近生命财富蒙受重年夜丧失,国内外眼光一时聚焦汶川。
作为一家卖力任的媒体,一个卖力任的媒体人,在年夜灾眼前最根基的一条就是帮手不添乱。就咱们中新社专稿而言,帮手就是要厘清究竟,驳倒传言甚至假话;就是要经由过程媒体的声音通报出党以及当局抗震救灾的行动与刻意;就是要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提振士气,展示出中华平易近族连合搏斗、坚强不屈的精力;就是要发明以及揭示暗中中孕育的灼烁,写出劫难中不灭的人道灿烂,写出灾区人平易近甚至整个中华平易近族的灾后涅槃。
基于如许的熟悉,咱们起首针对于国内外对于地动缘由的推测与传言,在震后实时发出《北京专家析强震缘由 称与三峡年夜坝无关》一稿,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尔后咱们一连发出《奥运之年多苦难 地动浸礼“年夜国心”》《汶川地动成为世界察看中国的新窗口》《在劫难中成熟起来的中国“80后”》等30余篇专稿、特稿,反映了中国人平易近抗震救灾的伟年夜精力以及国际社会的尊敬。
对于中华平易近族来讲,2008年当然是多难的一年,但也是年夜喜之年。这一年,奥运会胜利在北京举行。从1月8号专稿部发出第一篇专稿到奥运倒计时二百天咱们在海外媒体注销图文专版,奥运揭幕当天,记者又采写出《奥运揭幕日列国保镳上演“群英会”》《奥运揭幕日 北京众生相》等专稿,均得到较好的传布结果。
2008年,仍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为此测验考试突破以去周年数念性报导的通例,一是跳出对于详细行业、领域的平面成绩报导,经由过程精心拔取汗青节点、人物、事务以及角度,出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平易近生等几个首要方面揭示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社会以及人们思想带来的最深层、最深入的变革以及成长。二是将史料与汗青性人物、实际问题相连系,以回首汗青为手腕,面向将来为立意,就统一话题入行新闻事务、当事人与专家的综合采访,力图质料扎实,使人信服,令海外媒体乐于接受,读者爱读爱望。
因为精心拔取以及答复了海外读者最体贴的话题,胜利应用了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报导方法,这组系列稿发出后,被港澳主流年夜报以罕有的方法一连五天整版推出,成为港澳地域最具影响以及重量分外的一组记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专题报导。这组稿件在港澳报刊发出后,遭到海外媒体以及读者的存眷与好评,被浩繁网站普遍转载,形成有用的二次传布,取患了很好的外宣结果。
这组系列报导得到了昔时中国新闻奖国际传布三等奖。它是中新社专稿部汗青上第一次得到中国新闻奖,4年后,咱们的专稿踊跃介入垂纶岛问题舆论斗争,再次得到中国新闻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布二等奖)。
2、专家库!专家型记者!
分歧于通信社的通稿,中新社专稿因此精准投送、定向服务以及定制化服务为特性的新闻产物,是以持久以来在对于外报导中阐扬着怪异作用。
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刻以及国门的入一步打开,海外读者得到中国信息的渠道加倍多样,交往中国加倍便捷,是以对于中新社专稿的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他们必要更多地领会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当局的各项目标政策,更多地领会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因而咱们一方面增强了专家解读,一方面提出造就专家型记者,力争实时正确地对于中国党以及当局的年夜政目标向海外读者作出有针对于性的阐发解读。
2011年6月,中新社在专稿部的根本上成立了特稿中间。特稿中间成立一个月,即创建了中新社首个专家库。经由过程专家库的建设,不仅丰硕了向海外汉文媒体供稿的渠道以及方法,并再度实现了稿件在台湾岛内媒体落地,并且叩开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年夜门。
别的,专家库成立后,咱们每个月举行两期学术沙龙,约请专家连系当前热门举行讲座并与记者互动,这对于造就专家型记者阐扬了踊跃作用。

3、两赴香港
1997年,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泉基金组织第52届年会在香港举办,这是香港归回后首次在香港举办的年夜型国际集会,我以及另外一位记者受命前去采访。这是我第一次到香港。当时香港刚归到故国度量不到三个月,对于于许多内地人来讲还布满遨游以及诱惑。但因忙于采访以及写稿,只有晚上发脱稿今后,偶有时间在香港分社同事的伴随下到富贵的铜锣湾一带转转。此次采访的时间先后不到一周,香港给我的印象其实不好,拥堵、喧闹、湿暖,满年夜街都是讲粤语以及英语的,很少有人能用平凡话以及你沟通。
5年后的2002年,我被再次派到香港,并且一驻就是两年。在香港分社事情时代,我鼓动勉励记者们要采写特点新闻、独家新闻,为此斥地了 “香江走笔”以及“香江漫话”栏目。菲律宾、泰国等多家报纸很是存眷这一新栏目,每一逢稿件发出均用较年夜篇幅予以登载。

2003年的另外一件年夜事是突如其来的“非典”。我以及同事们一块儿,一方面踊跃接纳各类措施增强防疫,另外一方面苦守岗亭,包管分社采访、报导以及其他各项事情正常运行。整个“非典”时代,中新社香港分社既确保了新闻采编事情不受疫情影响,也实现了全社员工全数康健安全,无一例熏染,这令我感触释然。
孰料十几年后当我再次被派去香港分社任总编纂时,又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此次任期3年。鉴于第一次驻港遇上许多重年夜新闻事务,天然也比力辛劳,此次行前有同事恶作剧慰藉我:香港归回20周年刚庆贺完,新特首也选完了,“占中”也停息了,这两年不会有太多重年夜新闻事务了,你此次驻港应当不会太辛劳。谁知此次不单又遇上重年夜疫情,还遇上延续一年的“修例风浪”。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也是咱们许多内地记者从未履历过的严峻挑战。值患上自豪的是,记者们承受住了这严峻的乃至包含生命安危的磨练,冒着伤害在一线写出了许多优异的报导,为均衡舆论、指导舆论做出了踊跃进献。

对于外报导必要领会海外受众的特色与需求,合适对于别传播纪律,才干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布好中国声音。中新社专稿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测验考试,堆集了一些胜利经验,但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信赖年青一代新闻人会比咱们做患上更好。
作者简介:王丹鹰,中国新闻社高档编纂。曾经任中新社专稿部、特稿中间主任,香港分社总编纂。2020年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
本文登载于《中国记者》2021年第12期
下一篇: 天津9月20日新增11例本土阳性熏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