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非遗”聚于百年建筑 外国留学生“触摸”中华千年文化
中新社太原9月23日电 (记者 胡健)彩雕葫芦、金丝搪瓷画、古法斫琴、晋阳泥塑、杨氏花馍……23日上午,一场会聚多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主题铺在拥有百年汗青的山西国平易近师范原址革命勾当记念馆展开。
来自非洲国度加纳的邓丽是太原理工年夜学的留学生,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可以吃的艺术品”。“这个花馍出格漂亮,没想到是馒头,居然还可以吃。”在非遗杨氏花馍的作品前,邓丽望着面前的两只孔雀外形的花馍,不由感伤道。
2019年,太原理工年夜学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三晋文化课,作为该课程的线下体验内容,该校组织留学生实地体验山西非遗文化。据先容,该校的三晋文化课分为煤文化、面食文化、醋文化、汾酒文化、平易近俗文化、释教文化以及年夜院文化7门课程,为海外留学生打开一扇领会山西文化的窗口。
杨氏花馍传承人杨春梅先容,在花馍的建造中,操纵了瓜果、蔬菜独有的自然颜色,经由过程揉、搓、捏、擀等多道工序手工建造。经由过程花馍依靠人们对于夸姣糊口的憧憬,兼具抚玩性以及实用性。
作为古代文人四艺——“琴棋字画”之首的古琴,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汗青,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列进“人类口头与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就连建造古琴的身手,也有专门的称号——斫琴。
古法手斫古琴身手传承人张浩向记者先容,至今他仍沿用唐朝保存下来的斫琴身手以及工序,采纳鹿角霜、黄明胶加自然年夜漆入行合琴。槽腹内刷漆刮灰,此举有助于声音能量的保存,增长琴声的韵味。
本次铺览会聚了泥塑、面塑、花馍、彩雕、彩烙葫芦画、陶瓷书法、剪纸、古法手斫古琴、鹞子建造、字画绣、金丝搪瓷画、篆刻、老铁纸上烙画、晋派全形拓等22项特点身手及其代表作集中展现。(完)
下一篇: 东盟多语种翻译能力服务平台在广西南宁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