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

2024-05-15 09:04:17 0

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

  • 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
  • 李善长年近八十,为何朱元璋还要诛他全族呢
  • 生死在朱家一念之间,大明开国六公爵是何结局呢
  • 功臣之首的李善长,为何最后没有善终呢
  • 明朝五大世袭公爵是谁
  •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封了哪六人为公爵
  • 李善长被公认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为何最终不得善终呢
  • 大明王朝时期,和全家一起被满门抄斩的开国文臣是谁
  • 山河月明李善长最后说的诗是什么意思
  • 被誉为“开国功臣之首”的李善长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大明王朝将一帮罪犯流放边疆,这其中包括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等人,身居高位的李善长枉顾国法,多次为外甥求情。朱元璋为此大为恼火,下令严审重办丁斌,这一审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牵连出李善长。

由丁斌案子逮捕了李存义父子,而李存义又揭发胡惟庸曾与李善长密谋“造反”,据李存义交代,当年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派自己去劝说李善长加入,“善长惊骇不已,虽未同意,然颇为心动”。就在此时,又有御史弹劾李善长,蓝玉曾经掌握了胡惟庸与北元私通的罪证,而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而且当时钦天监也有上报:星变异常,将有灾祸发生,根据钦天监的卦象占卜,这次天灾将会应验在某个大臣身上。

最终,明太祖根据这些“罪证”,于洪武二十三年,赐死了李善长,以及他家七十多人,除了他的儿媳临安公主以及驸马李祺,其他家人全部被处死。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写进了《昭示奸党录》,公示天下。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被诛杀的时候已经76岁高龄;而且他被清算的时候,离胡惟庸被处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为什么明太祖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

李善长的“谋反案”不光影响深远,而且牵连甚广,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文人政客的广泛关注。

李善长生平纪事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相隔不远,从小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法学理论处事公道,因此在家乡威望颇高,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将李善长招入账下,从此,这对君臣朝夕相处,创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乐事。

自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以后,为明太祖立下了不世功勋。在朱元璋早年的南征北战中,李善长担任着“首席幕僚”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内,来投奔朱元璋的人才,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前期考察,再向朱元璋荐举。同时,朱元璋每逢外出征战,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后勤供应,保证前方的粮草供给。

大明开国后,明太祖念其功绩,封李善长为左丞相,下辖六部九卿上承皇帝;这还不够,受勋时,明太祖封李善长为韩国公,食邑4000担,位列六公之首;朱元璋还时常将李善长比作是汉之萧何,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和李善长作了儿女亲家。

大明初期,李善长的恩宠可以说是恩荣已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于李善长谋反的罪名其实也就三点:一是星像异常,将应验在他身上;二是胡惟庸曾经邀他一起谋反,他没有及时上报;三是蓝玉捕获胡惟庸外通北元的证据,李善长也知道,但还是没上报。

这三点证据看似很严谨,其实颇有“莫须有”的意味。胡惟庸案已经过去了十年,而且胡惟庸曾经是李善长的门生,如果真是同谋,应该在十年前就应该案发,但胡惟庸被处死时,明太祖却独独放过了李善长。

而这三点罪证都不足以证明李善长要谋反,最多只能证明他多有不忠,没有及时向明太祖上奏胡惟庸的事,更重要的是,李善长没有任何谋反的理由!

李善长死后,曾有人上奏说明了他不会谋反的原因: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

也就是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恩荣已经到了极点,他除了自己当皇帝,已经封无可封了。即使帮胡惟庸“谋反”成功,爵位恩裳也不可能比他得到的更高了,既然是这样,李善长还有什么理由去帮助别人谋反呢?

李善长年近八十,为何朱元璋还要诛他全族呢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大明王朝将一帮罪犯流放边疆,这其中包括李善长的外甥丁斌等人,身居高位的李善长枉顾国法,多次为外甥求情。朱元璋为此大为恼火,下令严审重办丁斌,这一审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牵连出李善长。

由丁斌案子逮捕了李存义父子,而李存义又揭发胡惟庸曾与李善长密谋“造反”,据李存义交代,当年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派自己去劝说李善长加入,“善长惊骇不已,虽未同意,然颇为心动”。就在此时,又有御史弹劾李善长,蓝玉曾经掌握了胡惟庸与北元私通的罪证,而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而且当时钦天监也有上报:星变异常,将有灾祸发生,根据钦天监的卦象占卜,这次天灾将会应验在某个大臣身上。

最终,明太祖根据这些“罪证”,于洪武二十三年,赐死了李善长,以及他家七十多人,除了他的儿媳临安公主以及驸马李祺,其他家人全部被处死。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写进了《昭示奸党录》,公示天下。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被诛杀的时候已经76岁高龄;而且他被清算的时候,离胡惟庸被处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为什么明太祖最终还是没有放过他?

李善长的“谋反案”不光影响深远,而且牵连甚广,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受到文人政客的广泛关注。

李善长生平纪事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相隔不远,从小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法学理论处事公道,因此在家乡威望颇高,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将李善长招入账下,从此,这对君臣朝夕相处,创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乐事。

自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以后,为明太祖立下了不世功勋。在朱元璋早年的南征北战中,李善长担任着“首席幕僚”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内,来投奔朱元璋的人才,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前期考察,再向朱元璋荐举。同时,朱元璋每逢外出征战,都是由李善长负责后勤供应,保证前方的粮草供给。

大明开国后,明太祖念其功绩,封李善长为左丞相,下辖六部九卿上承皇帝;这还不够,受勋时,明太祖封李善长为韩国公,食邑4000担,位列六公之首;朱元璋还时常将李善长比作是汉之萧何,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和李善长作了儿女亲家。

大明初期,李善长的恩宠可以说是恩荣已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实至名归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谋反的罪证

关于李善长谋反的罪名其实也就三点:一是星像异常,将应验在他身上;二是胡惟庸曾经邀他一起谋反,他没有及时上报;三是蓝玉捕获胡惟庸外通北元的证据,李善长也知道,但还是没上报。

这三点证据看似很严谨,其实颇有“莫须有”的意味。胡惟庸案已经过去了十年,而且胡惟庸曾经是李善长的门生,如果真是同谋,应该在十年前就应该案发,但胡惟庸被处死时,明太祖却独独放过了李善长。

而这三点罪证都不足以证明李善长要谋反,最多只能证明他多有不忠,没有及时向明太祖上奏胡惟庸的事,更重要的是,李善长没有任何谋反的理由!

李善长死后,曾有人上奏说明了他不会谋反的原因: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

也就是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恩荣已经到了极点,他除了自己当皇帝,已经封无可封了。即使帮胡惟庸“谋反”成功,爵位恩裳也不可能比他得到的更高了,既然是这样,李善长还有什么理由去帮助别人谋反呢?

明太祖处死李善长的真正原因

在“李案”爆发前,有一件小事颇耐人寻味。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虽然仍在高位,但实质已经是赋闲,相当于白领俸禄而不主事。

但是在这一年他想修葺家里的宅子,因为没人手,便从信国公汤和那借来了三百兵丁,这件事让明太祖颇为忌惮,一个下野的人物竟然能轻松借到兵丁,而且是为了自家的私事。

更让朱元璋忌惮的是李善长威望过高,门生故吏遍于朝野,虽不在其位但威望仍然在,他日若有异心必定是一呼百应。这点可以参照三国司马懿,司马仲达在曹魏后期也是赋闲在家十多年,但就是凭借着威望号召昔日的部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篡夺了大魏国的实权。

而到了洪武末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给皇孙朱允炆留下一个稳定的政局,便大肆清算功勋旧将,昔日有能力有威望的功勋几乎被赶尽杀绝,而李善长也属于这类人,所以小编认为,明太祖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诛杀李善长,至于他的那些“谋反”罪证,很可能是锦衣卫严厉酷刑下的“产物”,朱元璋正是需要这些“证据”,至于实际如何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而李善长被杀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为李善长鸣冤的折子就详细的陈述了事实,更让人不解的是,明太祖看过折子后并没有责罚王国用,由此可见,朱元璋也认可李善长不会谋反的事实,但自古“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

所以,小编认为,李善长的死并非是他要谋反,而是明太祖忌惮他的功勋威望,为了后世的稳定,只能找个合适的理由“除之而后快”。

生死在朱家一念之间,大明开国六公爵是何结局呢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根据排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这六人当中除了排名第二的徐达之外,其余爵位都没有得到世袭(原本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制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1、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排名第一,足以见得其能力不凡,他是进行文治的典型官员代表,朱元璋对其十分重视,将他比作汉朝开国的萧何,说他与萧何一样有能力,不过李善长确实也如萧何一样没有好下场。

他千错万错就错在引荐了同乡官员胡惟庸,并且后来胡惟庸官至丞相,一时权倾朝野,迷失自我,打算谋反篡位,最终被朱元璋发现将其诛杀。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掉胡惟庸之后,没有立刻对李善长治罪,而是提醒他自己要注意。

结果朱元璋年龄渐长,疑心更重,对胡惟庸一案始终耿耿于怀,继续不断深究,只要相关人员一律斩首,很不幸,洪武十八年,就有人举报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当初参与胡惟庸谋反之事。

朱元璋看在李善长功劳巨大的份上,绕过了李存义父子一命,只是将其发配边疆。原本这样的恩惠,李善长应该及时去找朱元璋感激,但是李善长这个读书人就是足够清高,不想玩这些手段,高冷在那里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知道朱元璋对他已经相当不满。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案继续调查,查出与李善长还是有关系,这一次朱元璋没有顾及情面,直接将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一起处决,并且削除爵位,再不能世袭给后人。

2、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所以朱元璋对其十分照顾,称帝以后封他为曹国公,但是李文忠有个儿子叫李景隆,能力很一般,后来爆发靖难之役,朱允炆叫李景隆去平叛朱棣,李景隆不仅屡战屡败,最终还索性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

因为他的屡屡助攻,朱棣很是满意,对李景隆一开始还赏赐不少,只是后来多位大臣轮番弹劾李景隆,引起朱棣重视,经过调查发现李景隆确实有问题,就将其治罪,爵位削除,不再世袭。治罪原因十分有趣: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

3、宋国公冯胜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明史》

冯胜没有犯什么大错误,就是因为蓝玉一案影响,朱元璋猜忌心加重,召他回京,他迟迟没有反应,后来就被朱元璋治罪赐死,削除爵位,不再世袭。其实这个死得有点冤,当时发生蓝玉案之后,朱元璋要见他,很明显自己去见朱元璋最终也是一死,不见还是一死,两者相比还不如在家多待一段时间。

4、卫国公邓愈

邓愈死得还算其所,是因病去世,没有遭到朱元璋诛杀,他死后其子邓镇世袭爵位,后来还改成申国公,可惜胡惟庸的案件牵扯太多,最终李善长受到牵连,作为李善长的外孙,邓镇难免受到牵连,一起被处决了,并且削除爵位,不得世袭。

5、郑国公常茂

常茂的父亲是常遇春,因为常遇春的蒙荫,所以朱元璋封常茂为郑国公,可是常茂这个人不够聪明,朱元璋派他与冯胜去作战,他再三推辞,因此被削除爵位,但是没有杀他,后来让其弟弟常升担任开国公,结果不幸又受到蓝玉一案的牵连,最终被削除爵位,不再世袭。

综合来看,五位公爵中,除了李文忠家是到了朱棣时期才被削除爵位,其余几个要么就是受到胡惟庸案牵连,要么就是受到蓝玉案牵连,实在有些悲哀,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要是想杀你,削除你爵位,总可以找出一万种理由,关键看朱元璋想不想杀。

6、魏国公徐达

徐达,按照正史来看的话,他既没有受到胡惟庸案件的牵连,也没有受到蓝玉案件的牵连,最终因病去世,也可以说是得到善终,在朱元璋时代的开国功臣中,徐达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徐达死后,魏国公一直世袭了十代,分别是徐辉祖、徐钦、徐显宗、徐承宗、徐俌、徐鹏举、徐邦瑞、徐维志、徐弘基、徐文爵。

功臣之首的李善长,为何最后没有善终呢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却被朱元璋以首鼠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而灭了三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李善长被灭门的原因,小科认为有六大理由:

一、读史未通: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后,夸奖李善长是他的萧何、张良。可是朱元璋却比刘邦的心还要狠。李善长是法家出身,却不是史学家。萧何是典型的八面玲珑,李善长却是倔强的小心眼个性。张良辅助刘邦得了天下,就功成身退,他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张良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然而李善长却贪恋权贵,不愿急流勇退。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是吗?

二、功高震主: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年俸14000担,一担大约一百斤。算下来年薪就是今天的140万斤粮食的价格,俸禄在大明臣僚里是最高的。工资越高,责任越大。李善长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O,朱元璋就是董事长。权力的分配很简单。朱元璋大点,李善长就小点。李善长的门生故吏又遍布大明公司,对董事长朱元璋是个非常大的威胁。为了公司的号令统一,只能削弱CEO的权力,因此朱元璋勒令李善长辞职。

被勒令退休的李善长

三、宽纵亲属:李善长亲戚有个叫丁斌的,因为贪污犯罪,被抓了起来。李善长竟然上奏求情,想把丁斌捞出来,朱元璋勃然变色。李善长退而不休,惹怒了朱老板。他对丁斌动了大刑,丁斌咬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李存义又出卖了李善长。说他与胡惟庸相互勾结。李善长被两个猪队友拉下水,被亲戚所误。

四、擅自调兵:李善长家里房子坏了,下雨漏水。于是,他找到汤和帮忙。汤和派了三百名军士,城府很深的他,同时又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刀切豆腐两面光,两方都不得罪。朱元璋气的肺都快炸了,他最怕就是文臣武将相互勾结。 

明朝五大世袭公爵是谁

1、韩国公李善长(1314年-1390年)。

李善长是文臣,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就投到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李善长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功勋卓著。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在明朝初年各项礼仪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李善长带领一帮儒生制定了明朝的官制和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修《祖训录》、《大明集礼》等,除了军事方面的,其他事无巨细,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长负责,让他与儒臣谋议而行。

2、魏国公徐达(1332年-1385年)。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属于朱元璋。

作为一代名将,徐达一生中几乎百战百胜,只有一场失败,那就是洪武五年(1372年)出征北元,徐达率中路军轻敌冒进,遭到北元军伏击,损失一万余人。

徐达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拒张士诚,西灭陈友谅,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接攻克元大都,将元朝赶回了老家,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

洪武三年,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3、曹国公李文忠(1339年-1384年)。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的公爵可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

洪武三年,李文忠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往探视。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其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4、宋国公冯胜(?-1395年)。

冯胜原名冯国胜,在元末乱世之中跟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救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的历次重大战争,洪武初年也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

洪武三年,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次年,冯胜因为被蓝玉案牵连,以蓝党被赐死,宋国公爵位被剥夺。

5、卫国公邓愈(1337年-1377年)。

邓愈是明朝开国名将,其主要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邓愈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

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邓愈也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但不是主力。

洪武三年,邓愈又攻克了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封了哪六人为公爵

王朝建立伊始,往往大封功臣,明朝也不列外。朱元璋虽然以心狠手辣,诛杀功臣闻名,而明朝建立之初却也大封功臣。

洪武初年,朱元璋从开国功臣册中册封了劳苦功高的六大功臣为公爵,世袭罔替,表示朝廷对功劳卓著者的嘉奖。 他们分别是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

然而,六大公爵除魏国公外,竟无一得以延续,为何?是朱元璋 狡兔死走狗烹,还是自作孽不可逭?抑或其他?

韩国公李善长,因为受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牵连,“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李善长的长子李琪因为是公主驸马的缘故,没有被诛杀。而李琪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也因为公主的缘故,没有被牵连,继续为官,但是“罢世袭”。

曹国公李文忠,在朱元璋执政期间病逝,其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朱允炆削藩,李景隆就把被诬告为“谋反”的周王朱橚从开封抓到了南京,导致周王被废为了庶人。

还好,李景隆是有名的常败将军、逃跑将军和投降将军,等于是帮了朱棣。在朱棣千里直击南京时,他开城门投降。因此,李景隆被朱棣特旨列于群臣之首。

不过呢,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带着一帮子人轮番弹劾,从贪污受贿,一直给拨弄到了图谋不轨、意图谋逆。终于惹烦了朱棣,“诏削勋号”,世袭爵位没了。

宋国公冯胜,死的稍微有点冤。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爆发。冯胜的女婿是就是前面说过的周王朱橚。冯胜因为曾经秘密会见过朱橚,被朱元璋猜忌。毕竟朱允炆地位不稳,手握重兵的将领扶持藩王谋反,带来的威胁太大。朱元璋开始做预防,冯胜被“赐死,诸子皆不得嗣”,爵位没了。

卫国公邓愈,在剿灭吐蕃之后的班师途中病逝,其子邓镇袭爵,后改封申国公。但是,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孙女为妻,“坐奸党诛”,封爵被除。

郑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常遇春在立国封赏的前一年去世,因此朱元璋封了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常茂跟随冯胜讨伐蒙古纳哈出部时,砍伤了前来投降谈判的纳哈出,被太祖罚“以罪谪居龙州”,后病死。常茂无子,念及常遇春功劳,朱元璋将其弟常升封为开国公。常升的死因,史料无明确记载。有说被蓝玉案牵连,有说被“靖难”牵连。总之,常升死,爵位除。

魏国公徐达,去世后,长子徐辉祖袭爵。徐辉祖因为靖难之役反对朱棣,所以被称祖圈禁在家中。徐辉祖死后,其长子徐钦袭爵。朱棣娶了徐达长女,顾及姻亲关系,所以,并没有刁难徐达家族。徐达一族是历史上少有的一门两国公,而且都一直世袭到崇祯时期,明朝灭亡为止。

这些开国功勋家族在为大明服务了数代之后,和明朝皇族之间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不是谋逆大罪,基本上家族都不会绝后,那么爵位自然可以世袭下去了。

李善长被公认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为何最终不得善终呢

导致李善长不得善终的原因第一在于他自身不懂得收敛,第二在于遇到“猪队友”。李善长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所以他在投靠朱元璋之后才能够得到重用。因为李善长在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他在明朝建立之后被授予了左丞相官职。除此之外,李善长还受封成为了韩国公且可子孙世袭。不过相比起官职与爵位,朱元璋给予李善长及其儿子的“免死券”才应该算是真正的殊荣。凭借这“免死券”,李善长可免二死,他的儿子则可以免一死。

位极人臣的李善长可谓是风光无限,而他自身也因此十分骄傲自得。李善长此人外表看似宽厚随和,但是实际上却非常善妒且苛刻,朝中不少朝臣曾因得罪他而遭遇罢黜。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傲慢自然也是有所察觉,所以渐渐地他也开始对李善长生出反感。洪武四年,年事渐高的李善长因为生病而辞官归乡。不过时隔一年之后,病愈的李善长又在朱元璋的命令之下负责监督临濠宫殿的修建,同时他还受命管理迁徙至濠州的十多万江南富民。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先后提拔了李善长在朝为官的弟弟与儿子。再有就是,李善长其中一个儿子还被选为了驸马。可以说,李家所受荣宠是非常令人艳羡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其实一直致力于巩固皇权,所以蓝玉、胡惟庸等开国功臣都受到了诛杀,而这其中的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虽然“胡惟庸案”发生之后李善长并未受到牵连,但是他与胡惟庸的关系终是暗藏的一根导火索。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因与胡惟庸存在亲家关系而被人告发说是胡惟庸的党羽,他的弟弟及其儿子随之入狱。不过朱元璋并未因此处死他们,怎料李善长并未因此觉得感激。等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有一个名叫丁斌的亲戚被治罪,而李善长虽多次为其求情却始终没能让朱元璋将其释放。这个丁斌曾在胡惟庸家中做事,他见自己深陷牢狱便试图通过“戴罪立功”,于是便举报李善长弟弟早前与胡惟庸来往的诸多事宜。

这之后李善长弟弟父子二人再一次被提审,结果说出来的供词把李善长也牵连其中。据供词可知,李善长其实是知晓胡惟庸试图谋反的,他在劝说胡惟庸无果的情况下却不曾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是为大逆不道。听闻这些事情的朱元璋自是十分生气,再加上当时正好占卜得出有灾祸需要转移至大臣身上方可破解,于是朱元璋便下令将李善长给杀了。

大明王朝时期,和全家一起被满门抄斩的开国文臣是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开国之后,朱元璋开始大封功臣爵位,主要有公爵、侯爵、伯爵。在大明的开国六公中,有五个人是因军功而封公爵,而只有一个是以文臣而封公爵,他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通晓诸家学说,有谋略。朱元璋率领义军攻克滁州之时,李善前往投靠,从此也揭开了二人几十年的搭挡之路。朱元璋命李善长掌管图籍并能与谋划重大事务,另外还主管军需供应及协助朱元璋选拔各级将领。李善长可以说是老朱最亲近和最信任的文臣。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其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堪称能臣。

洪武元年,朱元璋以李善长为左丞相统管军国重事。不仅如此,老朱连册封后妃、皇子、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等皆由李善长诸儒臣商议执行。洪武三年(1370年),老朱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李善长位居开国六公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但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其大权独揽,任用私人,各种恃权而骄的不法行为也渐渐让老朱对他越来越不满。再加上淮西众将视其为首,文武大臣勾结,极易结党谋私。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估计是老朱让他回家养老的)。洪武九年(1376年),老朱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为妻。

洪武十三年(1380年),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发生,胡惟庸(李善长的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不知收敛的老李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年糊涂了,洪武二十三年,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营建府邸,并屡次请求赦免其卷入“胡惟庸案”的亲戚丁斌,老朱闻之大怒并将丁斌治罪,审问之下丁斌供出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事,胡惟庸曾派人劝李善长参加,李善长却说:“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闻得此语的朱元璋下令将七十六岁的李善长及其家人,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满门抄斩。一代权相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说是咎由自取。

山河月明李善长最后说的诗是什么意思

《山河月明》中李善长改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胡曾写的,原诗是: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韩国公李善长竟把第四句改成了“直待咸阳竟属谁?”。意思是“血染衣,竟属谁?”答案是“那就是我李善长了”,预示自己会和李斯一样,落得个“血染衣”的下场。这分明是在暗骂朱元璋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影射、诅咒大明有如暴秦二世而亡。

胡曾以写七绝咏史诗而著称,这首名为《咏史诗·上蔡》,是写秦朝丞相李斯的。“上蔡东门狡兔肥”的典故源自李斯是原楚国上蔡人,曾与儿子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追猎兔子。李斯后来到秦国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出任秦朝宰相,建议秦始皇嬴政废除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贡献很大。

不过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同流合污,赐死秦始皇长子复苏,改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秦二世。李斯自己的下场是被秦二世和赵高治罪,灭三族。在临行前,李斯跟儿子说:“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撵兔子,又怎么可能啊!”这时李斯想到了往日在家乡的时光,可惜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胡曾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诗的后两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是说李斯未能功成身退,在秦朝都城咸阳被残忍地处死。据了解,李斯是受了黥刑、割鼻、砍左右脚趾、笞刑或宫刑等五刑后被腰斩的,行刑场面非常血腥,胡曾写“血染衣”毫不为过。

《山河月明》用李善长改诗致死的情节,表现了李善长对朱元璋大兴牢狱、加害功臣的强烈不满。

被誉为“开国功臣之首”的李善长最后是什么结局

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很深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经历无疑是传奇,仅仅用十五年的时间便推翻了元朝夺取了天下。等到老朱当上皇帝后便开始大封功臣,李善长则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韩国公,年薪四千石可谓是集千万宠爱于一身,担任大明帝国首任丞相。朱元璋经常拿自己比作汉高祖刘邦,李善长的功劳足可以跟汉初的萧何相提并论。李善长的晚年非常悲惨,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全家被诛杀。

第一:最早一批跟随朱元璋的文臣,谋划许多战事,开国功臣封为韩国公

1:李善长在老朱打天下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最早跟随老朱的文臣

根据明史记载,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说来说去跟朱元璋还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个人从小便很聪明喜欢读书,熟悉法家言论,经常用来推测事情,往往这些都被他说中。1353年朱元璋得到了郭子兴的指示,带着十几个兄弟前去创业。很快在家乡便招募到了数千部队,攻打滁州的过程中,定远人李善长听闻朱元璋军纪严明,特地前来投奔他。跟他讲了以前古代的许多故事,二人相谈甚悦。

2:李善长在后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让朱元璋一心一意对外征战

老朱面对当时天下的形势,不经意间流露出想要当皇帝的念头。便问李善长:“如若我要四方征战,何时才能平定天下?”李善长很巧妙举了汉高祖刘邦的例子:“秦朝末年动乱不堪,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介布衣出身。却能在短短五年的时间推翻了暴秦,夺取了天下。”你现在身居濠州附近,跟沛县比较接近。假如说效仿当年刘邦,一定能如愿以偿。后来朱元璋驻军河阳的时候,自己带着军队攻打鸡笼山寨,留了少部分人驻守城中。他却能够镇定自若将元军击败,让朱元璋对他赞赏不已。

3:期间大大小小立过很多功劳,开国的时候被封为韩国公

朱元璋最大的劲敌便是上游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为了一心一意对待敌人,便让李善长主持安抚善后工作。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时候,他带着军队长驱直入进入太平,李善长则写下榜文,严明士兵不许违法乱纪。太平城被攻下的时候,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方的马路上。朱元璋担任元帅的时候,李善长实际上被任命为宰相类的职务。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太师,年收入四千石,仅次于徐达之下,位居开国文臣之首。

第二:李善长性格让朱元璋引起不满,跟胡惟庸来往密切,晚年受到牵连被诛杀

1:人无完人,李善长城府极深,跟刘伯温经常不对付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打天下的时候,这些武将往往不靠谱;等到真正夺取天下,真正应该提防地变成这些文人。这些人一肚子坏水,指不定谋划什么事情。李善长被比作汉代萧何,可见此人的心机和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温和宽厚,实际上待人非常苛刻,喜欢嫉妒人。刘伯温则是主要对象,我们知道朱元璋是一个贼精贼精的人。他能够把朝政控制得很严,洪武十三年废掉宰相,开启了长达近20年的独裁阶段。

2: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胡惟庸案,李善长恰巧跟胡惟庸关系密切,引起老朱怀疑

生性多疑基本上是每位帝王都存在的性格特点,朱元璋也不例外。更何况他还是开国皇帝,更应该珍惜自己皇位的得之不易。不管是谁胆敢侵犯朱家天下,后果都非常严重。胡惟庸原来担任的是宁国知县,由于老乡李善长的推荐,被提拔成太常寺卿。胡惟庸能够成为丞相,李善长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洪武十三年爆发了胡惟庸案,牵连的人有很多,可是李善长依旧得到老朱的信任。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信父子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他并没有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招来了杀身之祸。

3:晚年受到牵连被诛杀,名义上是造反,实际上是猜忌

洪武二十三年,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7岁,将近80岁来了。在古代属于长寿,连朱元璋才活了71岁。年纪大约束不了老部下,曾经想要建造府邸,偷偷从汤和那边抽调了几百人四月份京城有百姓受到牵连被发配边疆,李善长要求赦免当时的丁斌。这个人是胡惟庸原来府邸的一个下人,结果供出了李存义父子跟胡惟庸暗中勾结的事实。父子二人把造反的计划告诉李善长,他坚决给予否决。本来心机就重对功臣不满的朱元璋找到了机会,以通敌谋反罪将全家尽数诛杀。

关键字:  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并没有大过错,而且年近八旬,明太祖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全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