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七大寡头哪些是犹太人(俄罗斯七大寡头死了几个)

2022-10-27 19:23:48 0

俄罗斯七大寡头哪些是犹太人(俄罗斯七大寡头死了几个)

来源:海外眼(ID:haiwaiyan),更多信息请联系海外君:mlnleo

2013年3月23日,俄罗斯著名流亡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客死他乡。从普通的数学家出身,到权倾一时成为“克里姆林宫教父”,再到流亡英国成为“普京的头号敌人”,这位被认为开启了俄罗斯寡头政治时代的枭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

别列佐夫斯基的命运也是俄旧式寡头的一个缩影,当年叶利钦时代赫赫有名的“七寡头”如今有人流落他乡、有人锒铛入狱、有人散尽家财,也有人审时度势低调度日。

他们身上背负的罪与罚、功与过,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见证了俄罗斯近二十年来政治经济的变迁。

寡头的萌芽时代

不同于欧美经历了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的老牌财团,也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财团,俄罗斯的寡头是国家制度变迁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

很多传统财团,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累才能形成,而俄罗斯的寡头几乎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拔地而起,那是一个充满着机会与荒谬的难以复制的时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停滞期,斯大林所创造的中央强力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在这种模式下,工业生产的数量、种类、价格都要听从上级部门的安排,致使下级企业丧失主动性,对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而这种僵硬而不切实际的计划指令也往往让一些生产企业吃亏,致使企业负责人对上级领导的命令进行消极抵抗,并开始利用官方供给的原材料来干私活。

单位领导往往通过虚报原料用量和大量报损来获得原材料,随后暗自生产市面上的紧俏产品来为自己及工厂谋取福利,一部分寡头就是这样完成了原始积累。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进一步恶化,官方指令的权威性开始下降,全国的物资调配出现了混乱。

很多工厂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来进行生产,致使工厂无法运行。

为了求得生存,企业纷纷绕过官方,自行获得生产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发现了商机,凭借着特权和人脉,这些人开始从事倒买倒卖活动,利用同种商品在不同地方的差价来谋取暴利。

除了工业生产部门之外,一些政府官员也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为自己谋取利益。

一些人甚至通过苏联在东德方面的驻军有组织成规模的将西方生产的家用电器、高级轿车等紧俏商品走私入境。

本是防备北约入侵的军队竟成了非法走私活动的保护伞。

一时间,“军队一律要经商”成了驻外苏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共识。

这些高级官员和投机者,成为了寡头的第二类组成部分。

1988年,“苏联国营企业法”、“租赁法”和“合作社法”的通过更是为经济官僚开了绿灯,为国家财产的占有权集中到各企业厂长手里打下了基础。

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继续沿袭之前的开放政策。以叶利钦为中心的新政府甚至采取了极为激进的休克疗法来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希望俄罗斯就此一步跨入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病。

公正地讲,当时的俄罗斯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提出的休克疗法曾在玻利维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而且在同为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可是,休克疗法到了俄罗斯就变了味,极速改革之下,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动荡。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卢布出现巨幅贬值,不少人在银行存了一辈子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

ku cha一声就掉下来了

而极少数人抓住机会,通过关系从国家银行里移出大笔资金进行卢布和美元之间的汇率投机,空手套白狼般获得了巨额利润。

把国家收入囊中

不过在整个俄罗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企的私有化运动才是最对俄罗斯经济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至今仍贻害无穷。

1992年,叶利钦的改革团队决定立即把全国的资产以1.48亿份支票和凭单的形式分割。

凭单印制十分精美,看起来像货币,上面蚀刻着坐落在莫斯科河旁的俄罗斯白宫,当时议会在里面办公。

此凭单被人们称为“私有化支票”,每张凭单面值1万卢布,花25卢布(当时约合十美分)即可在当地银行提取。

它们可以用来兑换公司的个人股,以共同基金的形式存在银行或直接卖掉,或者交换。

具有平民主义思想色彩的大众私有化所导致的结果离其初衷甚远,由于不顾本国国情和现实,实施的结果因正常秩序被毁而导向了更大的不公平。

特别是“证券私有化”并没有“形成作为市场关系基础的广大的私有者阶层”,反倒成了官僚资产阶级通过大量低价收购居民手中的私有化证券,将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对于刚刚从共产主义社会中逃离的群众来说,要认识到这种票据的作用还是很困难的。

而极少数人却看到了商机,他们通过关系从国家银行里拆借出资金,尽全力收购凭单,随后用它来获取对一些优秀企业的控制权。

一旦获得控制权后,无论是继续经营还是转手卖掉都是一笔暴利。

就这样,寡头们将手伸向了石油、冶金、传媒、食品等行业,几乎完成了对俄罗斯经济命脉的掌控。

据俄刊报导,由于私有化证券不记名,可以自由买卖,自1992年10月发行私有化证券以来,经过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买卖,有50%以上的私有化证券集中到600多家投资基金会,而很多基金会为了很快发财,倒卖未花一文钱搜集起来的私有化证券,干非法营生,投资基金会成了真正的“投机会”。

在证券私有化结束的1994年,被称为俄国“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就说,俄企业的股份将不可避免地集中于10-15%的少数人之手。

就这样,原属于人民的财富转瞬间就流入寡头们的腰包,他们在苏联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可以让只猴子当总统”

激进的改革引起了群众的愤怒,在1996年的大选前,以久加诺夫为首的俄罗斯共产党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叶利钦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寻求连任,叶利钦在克里姆林宫中会见了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银储蓄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梅纳杰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及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七名金融大鳄,并与七人达成利益交换协议。

随后,这七人运用自己的金钱和旗下的媒体开启了宣传,他们通过回溯苏联时代的高压政策来唤醒人们心底里对过去的痛苦记忆。

最终,对斯大林时期高压统治的恐惧战胜了对叶利钦执政无能的愤怒,叶利钦成功连任。

在就职典礼上,七位寡头坐在前排、满面春风,“七巨头”也就此为全世界所知。

寡头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凭借金钱他们甚至能决定俄罗斯总理的任命,寡头成了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

1997的七巨头

这七个人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群,拥有众多的独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雇佣有数千名乃至十几万名职工,经营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其触角延伸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其能量之大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他们不仅控制国家金融命脉等虚拟经济,而且逐步攫取了国家的工业经济等实体经济核心,不仅要求经济权力,也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在叶利钦当选后,马上对寡头们的支持投桃报李,波塔宁进入内阁成为副总理,而别列佐夫斯基则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资本与权力实现了高度结合,资本的支持稳固了政治势力,政治的回馈更加剧了资本的扩张。“只要我愿意,我可以让一只猴子来当总统”,权倾一时的别列佐夫斯基曾经狂妄地扬言道。

寡头的末日

寡头一手遮天的做法引起了民众的反感,舆论普遍认为这些人应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动荡负责。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任命时任总理普京为代总统。

对于这些贪婪、富有、被人民怨恨且具有政治野心的人来说,一个强势的统治者就意味着自己的末日。

其实某种程度上,别列佐夫斯基算是普京的伯乐之一,叶利钦辞职后,他曾建议普京当总统。

但普京次年赢得总统选举后,坚决不允许寡头干政,加上俄罗斯民众极其厌恶寡头政治,普京开始兑现打击寡头的竞选承诺,向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开刀。

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俄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与政府大唱反调,2005年因涉嫌欺诈、逃税等多项罪名而被判监禁多年,被一些分析人士视作当局对寡头打破政治“禁忌”的惩罚,别列佐夫斯基也不例外。

别列佐夫斯基原以为普京会像叶利钦一样对他心存感激,与他保持特殊关系,没想到普京上任后完全是划清界限的态度。

别列佐夫斯基深感自己“受到了伤害”,开始利用手中的传媒工具,猛烈抨击普京的政策。

这种做法激怒了普京,他开始清查别列佐夫斯基在暴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清算寡头的原罪对于普京政府来说易如反掌。

2000年初,俄司法机关指控他参与了一系列欺诈案,同年,为躲避牢狱之灾,别列佐夫斯基不得不逃亡到英国。

其他寡头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强力部门的打压下,七巨头灰飞烟灭,以阿布拉莫维奇为首的新寡头取代了他们。

幸存下来的寡头们学会了低调,在放弃政治野心的同时也将一些资产交还给国家,以求自保。

在今天的俄罗斯,寡头未被消灭,但已彻底驯服成强人的宠物。

但是强人终将退场,届时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本文来源海外眼,更多海外资讯请及时关注“海外眼”。

关键字:  俄罗斯七大寡头哪些是犹太人  俄罗斯七大寡头死了几个  俄罗斯七大寡头弗里德曼  俄罗斯七大寡头纪录片  俄罗斯七大寡头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