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热搜”之后,我们拿什么送给节日里的孩子?

2022-06-02 08:14:26 0

“7个热搜”之后,我们拿什么送给节日里的孩子?

  “7个热搜”之后,我们拿什么送给节日里的孩子?

  借这股“热浪”,厘清这个“热点”,唤起真正的“热爱”,配得上这个儿童节最好的礼物。

  这几天最热的“热”是什么?是夏日高温的“热”,也是从网络空间到现实世界、从国家部委到普通父母——全国上下对孩子教材教辅持续关注的“热”。大自然的“热”与人们心中的“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今年不同凡响的儿童节。

  “六一”已至,送什么礼物是很多父母盘算已久的计划。在笔者看来,借这股“热浪”,厘清这个“热点”,唤起真正的“热爱”,配得上这个儿童节最好的礼物。

  此前,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争议插图连上7个热搜,引来上至教育部彻查,下至出版社整改。社会关注空前一致,只为“给孩子一本优质的教材”;官方出面惩前毖后,只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格外特殊的现象,既力证我们无比在意孩子的成长空间,亦反衬社会对孩子的关爱不足。

  教材塑造孩子的世界观

  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不仅是孩子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书本里外的一横一竖,构筑着儿童的人生观;字里行间的一撇一捺,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

  被称作“百年语文第一书”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我国自有现代学校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教科书。其初版于1901年,诞生于学堂没现成教材,无奈自编的现实困境,是胡适、丰子恺、梁漱溟、茅盾、竺可桢、李四光等一代学界巨匠年少时的必读教材。中年胡适忆往昔时曾说——“那是我幼年最得益的时期”。此书之所以让名家大师铭记于心念念不忘,在于它兼备识字与育人功能,兼有知识与文学性能,也在于书本里书法艺术与绘图艺术传递出的浓浓的中式审美。

  1951年编写完成的新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牵头完成,从接到任务到秋季开学不到半年时间,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的他肩挑重任,修改审阅精益求精,最终如期付用,这套教材也开创了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统一出版、统一使用的时代。叶先生深知,教育乃国之根本,乃百年大计;叶先生更深知,孩子的内心是一张白纸,教材所承载的,是为孩子以后长成参天大树,培上“第一捧土”,浇上“第一滴水”。

  由彼时启蒙读本至今日之教科书,教材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从教本到学本到练本,从启发认知到促进创新,从能力培养到人文涵养。当我们身处可以平视世界的新时代,面对孩子们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审美需求的不断跃升、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刀刃向内反躬自省:今天的教材教辅,跟上这个不断前行的时代步伐了吗?

  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正被模糊

  从表象看,摆在面前的现实让我们无言以对,不断冲上热搜的公众关切,更让人如坐针毡。童话作家郑渊洁直指沉疴,“主编把自己和朋友的作品选进教材,出问题是迟早的”——真的不敢相信,一些人竟把神圣的教材当成满足自我的生意。乍一看,是编写者任性妄为,仔细咂摸,还有出版社的漏洞百出——插图从绘画到审核、从出版到发行、再到选用使用等环节,本该重重把关,最终层层失守。问题究竟何在?人们期待彻查。其实,没有哪一个成年人不懂疼爱孩子,没有哪一个文件不在倡导对教育的珍视。恰恰是在爱的名义下,不少环节开启了它的逐利功能,偏离了它的育人初心。

  从本质看,教材插图背后,提醒我们正视更多的问题。就在昨天,曾因“邪典风”设计引发争议的童装品牌江南布衣,再度被曝争议图案重回童装。如果将时间线再拉长,擦边球小游戏、问题动漫等,三不五时就会进入孩子的视野。在媒介多元的当下,衣物设计、游戏体验、动漫输出,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认知的“规训”已变得不可忽视。今天,我们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却也被前所未有地过度“消费”。如同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的那样,不经筛选的成人世界信息“入侵”,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正被模糊。

  “关爱”不能是抽象的集体认知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当每个人都口口声声说着关爱儿童时,“关爱”并不能被视为一个抽象的集体认知,而该是具体的行动自觉。当我们已经将关爱儿童作为一种“集体共识”,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合格的“精神食粮”。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时,明确提出要“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延伸开来,建设一个“儿童友好型社会”,每一个人何尝不都是“儿童工作者”?这样的儿童工作者,在池塘边、榕树下,在校园里、书本中,在家里、也在社会。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的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把好精神食粮的“入口关”,创造一个能治愈一生的童年。唯有如此,才算得上儿童节“看不见的”“最好的”礼物;唯其如此,“少年强则国强”的可持续期冀,才能在耳畔久久回响。

  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救救孩子”惊世般的吼声;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仍需像爱护眼睛一般“呵护孩子”——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洞见未来的眼睛。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关键字:  热点  人教版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