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历书第一次把西方的什么体系,崇祯历书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2022-11-21 12:38:15 0

崇祯历书第一次把西方的什么体系,崇祯历书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总结起来,古代的天文学基本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其中历法是重中之重。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方法。我国古代历法历经《太初历》、《大业历》、《授时历》等等,到明朝末年之时,因数百年的演化,变得越来越不精确。

有一天,礼部钦天监测算出不久之后将会出现日食,也就是俗称的“天狗吞日”。官员们报告给皇帝以后,大家都屏息以待。但是,到了预定时辰却并没有发生日食现象,太阳依旧一如既往高悬于天,引得朝野一片哗然。不过当时主政的是万历皇帝,对此事并不十分重视,也就不了了之。

日食(网络图)

无独有偶,崇祯二年,礼部将同样的错误又犯了一次,这一次就没有上次那么好过,以中兴为己任的崇祯皇帝怎会容忍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即调派人手,组建历局,开始纂修划时代的《崇祯历书》,而担任这项重任的,是时年六十八岁的老臣徐光启。

崇祯选择徐光启,算得上是知人善任。人们常说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实则不然,徐光启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徐光启出身寒微,仕途不顺,四十多岁才中进士。最初他与中国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和学说,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直到1600年的某一天,徐光启到他的意大利好友郭居静家作客,食罢午餐闲聊片刻之后,郭居静说我给你看样你从未见过的东西。徐光启心想,是什么东西呢?只见郭居静从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副图,上书“坤舆万国全图”几个大字。原来这是一副利玛窦自制的世界地图!

徐光启雕像(网络图)

徐光启看过之后,顿时惊愕得说不出话来:脚下的土地竟然是圆的!这一全新的概念无疑像晴天霹雳一样击中了他。自此以后,面对着西方先进的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知识,徐光启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由此走上了研究西学的道路。在编撰《崇祯历书》之前,徐光启已经完成《几何原本》、《测量法义》以及《农政全书》的翻译和编著,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可以说此时的徐光启是最具科学头脑的中国人,也是最适合编撰《崇祯历书》的唯一人选。

《崇祯历书》以徐光启为主编,延请汤若望、邓玉函等西方传教士共同编译,历时五年,费尽艰辛,分别五次进呈书稿,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编纂工作。

《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分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节次六目”分别为日躔(推算太阳位置)、恒星(恒星位置数据)、月离(推算月亮位置)、日月交会(日月食推算)、五纬星(五大行星运动情况)、五星交会(五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基本五目”分别为法原(天文学基础理论)、法数(天文用表)、法算(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法器(天文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和会通(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由于徐光启强调把历法计算建立在了解天文现象原理的基础上,因此,理论部分共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

古代天文仪器制作的代表——日晷(网络图)

但不幸的是,当《崇祯历书》编撰完成之时,徐光启已经去世,而大明江山已是岌岌可危,没有颁布的必要了。不久,大清立国,汤若望将适当删改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的版本上呈清政府。

此时是多尔衮当摄政王,他正对清政府沿用大统历还是回历拿不定主意,见汤若望自荐的历法,半信半疑地问,我怎么知道你的历法是准确的?汤若望自信地说,我可以精确地测定下一次天狗吞日的日期,时间是顺治元年农历八月初一日,也就是公元1644年9月1日。汤若望说这话的时候,距离八月还有近半年之遥。多尔衮说,好,就用三种历法一起测试,看看哪一个更准。结果到了那一天,三种历法优劣立现,汉、回历法分别相差二刻、四刻,而汤若望的测算结果分毫不差。多尔衮非常高兴,当即宣布从顺治二年开始采用《西洋新法历书》,并将其赐名为“时宪历”。

乾隆年间的时宪书(网络图)

《崇祯历书》采用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引入了清晰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学、视差、大气折射等重要天文概念和有关的改正计算方法。震撼了当时的国内科技从业者,也使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从此走上了一条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学为主的新道路,对推动中国天文学向近代模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  崇祯历书第一次把西方的什么体系  崇祯历书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崇祯历书是沿用至今的阴历  谁将其修改后的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