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墓志铭是太平公主写的吗-上官婉儿墓志铭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2013年夏天,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发现了上官婉儿墓。上官婉儿曾陪伴武则天28年,后来又以昭容身份为唐中宗起草大量诏书。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个有着巾帼宰相之称女人的墓中,除了几个做工粗糙的陶俑,一段不知从哪儿来的碎黄牛骨外,竟只有一方墓志。既没有棺椁,也没有遗骸,而且,墓室还遭受过大规模破坏。专家研究了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后发现,这短短百余字的记载,完全颠覆了我们千年来对她的定位。
在这个墓志铭拓片上的982个字中,我们发现除了大篇幅地介绍她的家族史外,她的生平仅寥寥数语。然而这仅有的几段生平却是千年来史料中所没有的。
墓志铭中记载,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而墓志铭又记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上官婉儿真的曾嫁给两位帝王吗,当史学家正在考量时,墓志上接下来记载的事情,又直接为上官婉儿因与韦氏一党而被李隆基所杀翻案。
墓志铭记载,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为了做武则天第二,一心想做皇太女,为了阻止这件事,上官婉儿就以死相谏,在喝了毒药后,被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而安乐公主的皇太女梦,也因上官婉儿的死谏而最终没有得以实现。上官婉儿虽然为了李唐王朝用心至此,但最后还是被李隆基所杀。但史学家分析说,上官婉儿墓之所以被破坏得如此严重,很可能也是李隆基所为。从墓志上看,上官婉儿既然为李唐王朝不惜一死,那又为什么被李隆基所斩杀,被葬后,墓室又为何被大规模毁坏。而她是否真的曾嫁给两位皇帝。如果想要解开上官婉儿与李唐王朝的恩怨过往,还要从她与武则天近30年的权利纠缠说起。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宰相上官仪家中,在她出生以前,母亲郑氏曾梦到一个神仙说,持此秤称量天下,全家对这个未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相信她将会有称量天下之才。然而,上官婉儿的出生,不仅没有为上官家带来无上荣耀,甚至招来了上官家的灭顶之灾。而这场灾祸的源头竟然是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的权力之争。
公元654年,武则天以杀死亲生女儿的代价,成功铲除王皇后,此时的唐高宗为了摆脱父亲为他留下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大臣的摆布,便执意要立武则天为新皇后。当上皇后的武则天,借着唐高宗身体不适,帮他处理朝政的机会,开始一步步的掌权,她不但进言禁止妇女演滑稽戏,甚至进谏阻止唐高宗率军进攻高丽。而这一切令唐高宗非常不满,却无可奈何。而在上官婉儿出生的这一年冬天,武则天彻底惹怒了唐高宗,公元664年的一天,宰相上官仪突然被唐高宗秘密召见,他得知皇后武则天私自招了个术士在宫中做法事,这让一直被武则天压制的唐高宗很是愤怒,他此次召见就是商议如何处置皇后,知道此事的上官仪进谏说,“皇后专恣 海内不与 请废之”。本来毫无头绪的唐高宗听到此建议,欣然应允,让上官仪马上起草诏书废了皇后。上官仪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武则天早已今非昔比,眼线遍布朝野,他草拟诏书的事情,皇后很快就知道了,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上官仪写的废后诏书墨迹还没有干,皇后武则天就匆匆赶往唐高宗处,她先说自己劳心劳力,在朝政上对唐高宗的帮助,又历声质问自己犯了什么错要被废除,在皇后这般声泪俱下软硬兼施的哭诉中,唐高宗突然忘了自己的初衷,为了不被武则天记恨,他甚至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就这样,唐高宗一时的胆怯,将上官仪一家送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上官仪获罪遭诛后,上官婉儿随母亲被发配入掖庭为奴,也许是遗传了上官仪高智商的基因,也许是母亲郑氏的悉心教导,上官婉儿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才女,名气甚至吸引来了武则天。
皇后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三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婉儿对答如流,文章须臾而成,令武后甚是喜欢,免去奴婢身份,令其掌管宫中诏命。
在《旧唐书》书中记载,上官婉儿“及长 有文词 明习吏事”,也就是说,她对唐朝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上官婉儿从此脱离了掖庭的桎梏。上官婉儿走出掖庭时,唐高宗病体沉重,严重时甚至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墓志上说婉儿十三岁做才人,应该是由武则天封赏的。
武则天不会忘记,上官婉儿沦为官奴都是拜自己所赐,那她为什么还要将上官婉儿纳为己用,甚至还给她才人身份呢?原来,在上官仪以犯上作乱罪名处死后,武则天就以唐高宗耳根子软已被人利用为由,说服唐高宗要和他一起上朝,也就是史上的“二圣临朝”。上官婉儿十三岁时,唐高宗因为病重无法上朝,大臣们却以武则天是女人身份,反对她摄政。这个时候,她需要一个及听话又聪明的人,来帮她组织权利集团,完成霸业。虽然,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武则天用她很可能会引火上身。但是,对于一向善于玩弄权术的武则天来说,这些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武则天在朝野中的名声并不好,很多人说她心狠手辣,为了争宠上位,不惜残害骨肉。上官婉儿对她来说,无疑是个绝妙的棋子,以为婉儿不仅是个孤苦无依毫无朝廷背景的小姑娘,而且,上官这个姓氏还能为武则天带来知人善用、不计前嫌的好名声。既笼络了人才,又得到了好名声,武则天何乐而不为呢。而世事难料,武则天当年并未放在心上的上官婉儿,却在日后成为了她盛极而衰的重要转折。
到武则天晚期,上官婉儿已逐步进入到武则天的政治核心,百官上呈的奏表,都要先由上官婉儿裁决并给出处理意见后,再由武则天查看。上官婉儿俨然已成为武则天的心腹。而此时的武则天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公元698年,74岁的武则天为了保住武家的昌盛,想要立武家子弟武三思或武承嗣为太子,听说此时的狄仁杰告诉武则天,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己千秋万岁之后,能在太庙作为祖先,接受祭拜。如果立侄子,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侄子做天子,将姑姑供奉在太庙的事情。
武则天经过考虑后,秘密的将贬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州接回,册立为太子。武则天明白,一旦太子登基,将归政李唐,自己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将化为乌有,武氏子弟也将前途未卜。为了长期保住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及武家子弟利益,武则天做出一个决定,将上官婉儿指婚给太子李显。希望她能作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平衡好武氏与李氏两家皇族的利益。此时已经在朝堂上摸索前行了20多年的上官婉儿,在耳濡目染了在朝堂上的一次次政变之后,早已不是初入朝堂的那个单纯崇拜武则天的13岁的小才人。
唐高宗病重时,太子李贤曾因监国,得到朝堂上下一致赞扬,而武则天对此却甚为不快,她甚至命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和《孝子传》,赐给李贤。《少阳正范》是教人如何做太子的,《孝子传》是教人如何做儿子的。武则天这么做,显然是想告诉李贤,不管作为儿子还是太子都是不合格的。为此,甚至亲自写信去责骂李贤。身为儿子,却不得母亲欢心,这让李贤无比沮丧。更过分的是,他听说武则天的宠臣明崇俨告诉武则天说,太子李贤不堪大用,难以继承大位。而在李贤思考对策时,明崇俨被杀了,武则天很快就将矛头指向了李贤,甚至派人在太子府里,藏了大量的铠甲、兵器,然后向唐高宗揭发。
唐高宗素来最爱太子,想要宽恕他。武则天则认为太子罪不可赦,要大义灭亲。最终,李贤被贬巴州,在巴州自尽而亡。虽然,李贤被贬时,上官婉儿还处于政治核心之外,但仅仅是听到只言片语,就让她明白也许政治就是要不择手段。几年后,皇帝李显被废时,也让上官婉儿坚信自己的判断。在李贤被贬后,李显被立为太子。唐高宗去世后,刚登帝位的李显,就试图组成自己的政治集团来对抗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他把自己的岳父韦玄贞,由参军提拔到刺史后,想再次提升为侍中。当辅政宰相裴炎提出反对之声后,气急败坏的李显说,我就是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不可,难道还吝啬一个侍中。此时的武则天正急于找到李显的破绽,将他赶下台。李显就自己撞到了枪口上,就因为一句话,武则天就将登基一个多月的李显,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直到公元698年再度被接回长安,立为太子。
年幼便聪慧无比的上官婉儿,将这一幕幕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她政治觉悟逐渐走向成熟的教材。当武则天将上官婉儿指给李显后,她明白,在李显眼中,她已经被打上“内奸”的标签。而此时的武则天,因为年老,渐渐放松了对朝政的把控,李氏力量也在悄悄崛起。
武则天在男宠薛怀义去世、沈南璆衰老后,一段时间很寂寞,太平公主便借机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作为内奸推荐给武则天。后来,张昌宗又将自己的兄弟张易之引荐给武则天。晚年的武则天宠幸张氏兄弟,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依仗着女皇的宠幸,开始插手朝政,专权跋扈。连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和其丈夫武延基、皇兄李重润三人,因为议论张氏兄弟,而都被处死。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只有二张兄弟伺候在旁,外人不得入内。太子李显便与太平公主发动了政变。在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门外,斩杀了张氏兄弟。随后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李氏。那么,上官婉儿在此时做了什么,在武则天退位后,她的权势到达了顶峰。
这场改变唐朝历史的政变,看似与上官婉儿没有关系,但在政变中,直到张氏兄弟在迎仙宫门外顺利被杀,武则天没有得到丝毫消息。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在宫里最信任的人,为了将来取得新皇的信任,她极有可能是这场政变的内应。也因为此,武则天退位后,上官婉儿非但没有没落,甚至在李显上位后被封为昭容,地位比武则天时,更进一步。
唐中宗继位后,不顾大臣反对,破格追封韦后的父亲为王,并让韦后肆意干扰朝政。甚至让她临朝听政。发现这一点的上官婉儿,如今虽然周政归李唐,而韦后的力量却举足轻重,她希望自己有机会接近韦后,并成为她的臂膀。
正好此时,曾与李显一起发动神龙政变的,逼武后退位的敬晖等人要诛杀武家人。上官婉儿肩负着保护武家子弟的大任,她自视对此不可坐视不理。而要被敬晖诛杀的头号人物就是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则天最看重的武家子弟,甚至要传位给他。长时间的相处,上官婉儿竟然与武三思产生了男女之情,为了完成使命,也为了搭救武三思,上官婉儿乘机将武三思介绍给了韦皇后。在《新唐书》中说,武三思惧 乃因昭容入请 得幸于后。
上官婉儿此举不仅救了武三思,让他得到韦皇后的宠幸,而且还取悦了韦后。也因此,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在历史上,留下了淫乱后宫的骂名。为了讨好韦皇后,上官婉儿屡次劝说韦皇后,效仿武则天。于是,韦皇后向唐中宗上表,要求全国百姓一律向自己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规定天下百姓23岁时才算成丁,到59岁就免除劳役,这些用来收取人心民望的改革措施,果然让韦后声望大增。因为与武三思的特殊关系,上官婉儿甚至在诏书中,经常扬武抑李。上官婉儿的种种行为,都让太子李重俊处在尴尬的地位,这也给上官婉儿引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707年农历七月,李重俊发动军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后,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李显和韦皇后处,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再依次捕杀皇后和陛下,李显与韦后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并动用禁军的力量,让李重俊兵败身亡。上官婉儿也因此躲过一劫。
唐中宗时,上官婉儿的文学修养和政治才干,已非等闲之辈。唐太宗在位时期,有秘书班子,名为秦王府十八学士,武则天时也有北门学士,而到了唐中宗时,上官婉儿独当书诏之任。与其它朝代相比,上官婉儿以一人之力批复了四方的表奏和草拟朝廷的政令。在经过了李崇俊事变后,上官婉儿意识到此时的韦后,未必有能力压制住李唐宗室。此后,她开始选择疏远韦皇后,同时,慢慢地向李唐宗室靠拢,更加致力于辅佐李唐朝政。设立修文馆,盛引当朝词学之士。在她幕志中提到的四次向唐中宗进言,阻止安乐公主当皇太女的事,也许就是在此时发生的。此后,她便处心积虑地维护着李唐宗室的利益。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在韦后急于安排各方势力时,上官婉儿拟了一份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相王李旦辅政,韦后为皇太后知政。然而,这封遗诏遭到韦皇后及其党羽的极力阻挠。好不容易熬到唐中宗去世,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的韦皇后,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李氏宗室再插手朝政的。虽然,草拟的诏书没有被采纳,但上官婉儿却把诏书草稿留了起来。她希望在将来某一天,靠这封没有被启用的诏书救自己一命。很快,上官婉儿预料中的政变发生了,农历七月二十一,相王之子李隆基发动了唐隆之变,用禁军之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及安乐公主一党。据《资治通鉴》记载,得到政变消息的上官婉儿,没有丝毫的慌乱,她拿着蜡烛,带领宫人,一路去迎接政变队伍。上官婉儿遇到帮助李隆基政变的刘幽求后,便拿出那卷让相王参政的诏书草稿,以证明自己是与李唐宗室是站在一起的。仰慕上官婉儿才学的刘幽求,拿着遗诏给李隆基看,并求他开恩。然而,看过诏书后,李隆基并没有像上官婉儿预料的一样放过她,甚至亲手将她斩于旗下。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去世时,上官婉儿年仅47岁。
上官婉儿手上的遗诏非但没有成为她的救命稻草,反而成了刺向自己的一把利剑。那么,既然上官婉儿已经来投诚了,李隆基为什么还要杀她呢?
有史学家分析,一是李隆基有着正统的政治立场,反感女人当权,上官婉儿正是女人当权的符号。唯有把她杀了,才能彻底清除女人当权的阴影。
二是,上官婉儿虽然聪慧机敏,心智过人,但她没有政治节操和政治立场。为了权力,她背叛武则天,游走于韦后和李唐之间,最后背叛韦后。不杀了她,也许下一个被背叛的就是李隆基自己。上官婉儿墓志记载,上官婉儿去世后,太平公主哀伤,并捐五百绢为上官婉儿修建坟墓,甚至主动为她平反,这也使得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中,唯一被平反的人。然而,福所祸所依,也许正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这种情谊,让李隆基在赐死了太平公主后,下令毁掉了上官婉儿墓。所以才会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徒留一方墓志的古墓。
上官婉儿一生历经三朝,在与权力纠缠的一生中,她早已不是一般吟诗作赋的小女子。
绝代才华的另一面,是她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政治手腕。
也许,千年后,这座空荡荡的墓室,就是上官婉儿无比渴望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