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九卿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六部九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九卿”,是对古代中央朝廷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而提到九卿,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公九卿”制度,其实不然,“九卿”制度其实贯穿了我们整个古代史。从夏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到清朝的“六部九卿”制度,历朝历代由于官制改革,关于“九卿”的称呼各不相同,而随着官僚制度的改革,历朝历代“九卿”的职权也各有不同。
夏、商、周
其实早在夏朝时期,便已经设有“九卿”,《礼记》有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此后,商、周两代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沿用,如商朝政治家伊尹便说,“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又如《周礼·冬官·考工记》有载“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周的“九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少师、少傅、少保。夏、商两代与周朝的“九卿”名称各有不同,但具体职务基本一脉相承。
1、冢宰:《周礼·天官冢宰》有载“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这个职位乃是“九卿”(六卿)之首,负责辅佐君王,掌管朝中官员以及天下大事。
2、司徒:《周礼·地官司徒》有载“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即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地图、人口、经济,同时主管天下的教育工作,以辅佐君王安定天下各国。
3、宗伯:又称禋宗、秩宗,《周礼·春官宗伯》有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这是负责辅佐天子掌管宗室礼仪的官职,主要负责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管宗庙中和宗族内的各种礼仪。
4、司马:《周礼·夏官司马》有载,“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这是主管军事的职位,主要负责建立有关诸侯国的九项法则,从而使得各诸侯国各司其地,同时负责征召、训练军队,同时负责出兵打仗。
5、司寇:《周礼·秋官司寇》有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这是主要掌管天下刑罚的官职,主要负责建立和颁布治理天下的法律,辅佐君王管理天下诸侯国,惩罚违法的各诸侯国,
6、司空: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后汉书·百官志》则记载,“(司空)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可见这乃是主管工程建设的官职,主要负责城市、水利、墓葬等工程的建设。
7、少师、少傅、少保:“师”“傅”“保”三者均含有帮手和教诲的两重意义,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或三孤,乃是三公的副职,通常负责与君王坐而论道,也就是提供建议,主要为幕僚性质的官员,并不承担具体事项。
秦汉魏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推行中央集权制,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便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汉朝时期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沿用,但官职名称却多有改变。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其主要职责分别如下。
1、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主要负责宗庙礼仪,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中祀以下的祭祀太常卿甚至可以代表天子献祭,同时负责掌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和其所在的县。
2、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主要负责掌管宫廷郎卫,负责宫殿门户以及殿内警卫,同时又兼管征讨屯戍、以使者身份策免或策封官吏、参与皇帝的丧葬活动、典校图书、荐举贤良方正等。(注:西汉时护卫宫殿的分为郎卫和兵卫)
3、卫尉。主要负责掌管宫廷兵卫,负责昼夜巡警,检察门籍。卫尉和郎中令可以说是皇帝身边最为重要的防卫力量,其中卫尉主要负责宫门和宫内防务,而郎中令则更进一步,负责宫殿内部。再加上负责宫外的中尉(执金吾),从而全面确保了皇帝的安全。
4、太仆: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即主要负责皇帝的车驾和马匹,同时还兼管着朝廷的畜牧业
5、廷尉: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汉武帝时又改回。这是彼时国家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负责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和诏狱,同时对各州郡的刑狱进行审核,甚至派员至州郡协助审理要案。
6、典客: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改称大鸿胪。主要负责朝廷和属国的来往,以及边陲部族事务,同时在西汉初期兼管各诸侯国的纳贡事务。
7、宗正:汉平帝时改称宗伯,东汉时改回宗正。负责掌管皇室亲属,主要负责管理皇族的宗籍名册,分理宗室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而如果宗室人员犯法,宗正也可以参与审理。由于该职位的特殊性,历朝历代通常以宗族担任。
8、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负责掌管国家财政,主要负责管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同时负责盐铁专卖业务。
9、少府:负责掌管皇室财务和生活事务,主要负责两方面事务,一是负责征收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二是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到了魏晋以后,“九卿”制度虽然延续了秦汉时期,但因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因而“九卿”开始逐步演变为专掌部分事务的官职,职位开始有所减轻,不过其主管的事务则与秦汉时期基本相同。
南北朝、隋唐
到了南北朝时期,官职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改革,例如梁武帝时期便改“九卿”为“十二卿”。而北齐则将廷尉改为大理,少府改为太府,从而与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鸿胪、司农,称之为九寺,主官称“卿”,因而“九寺”其实就是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九卿”。隋唐时期沿用了北齐设立的“九寺”,其职能与秦汉以来差别不大。
隋朝官制
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职权分离制度,“九寺”仅为官员品秩而无具体职权,直到元丰改制,才开始担负职责。到了南宋时期,卫尉、太仆被划归兵部,光禄、鸿胪被划归礼部,“九卿”被减为五卿。此外,辽、金、元的“九卿”也未设满。
需要注意的是,隋唐以前“九卿”主要指衙门,例如司徒并非官职,而是衙门的名称,其主官乃是大司徒;而隋唐以后“九卿”则主要指具体的衙门主官,例如明朝的六部尚书。
明朝
明朝时期官制已经相对较为稳定,职能划分更为详细,而“九卿”则又分为“大九卿”和“小九卿”。
红色为“大九卿”,蓝色为“小九卿”
“大九卿”是指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其职司如下。
- 礼部尚书:负责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
- 吏部尚书:负责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
- 兵部尚书:负责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同时往往督军出征。
- 户部尚书:负责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 刑部尚书:负责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律例,判案定罪,管理囚犯。
- 工部尚书:负责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 都察院都御史:负责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乃是明朝极为重要的监察机构。
- 大理寺卿:负责全国刑狱案件的复核。
- 通政使:负责呈转、封驳内外奏章和引见臣民之言事者等,并参预大政、大狱之会议及会推文武官员。
“小九卿”是指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其职司如下。
- 太常寺卿:主要负责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
- 太仆寺卿:主要负责掌管全国马政。
- 光禄寺卿:主要负责祭祀、朝会等宴会的采办准备事项。
- 詹事:主要负责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 翰林学士:主要负责各种诏书、史料、书册等文字工作。
- 鸿胪寺卿:主要负责接待外宾,同时负责外宾上朝礼仪的教授。
- 国子监祭酒:主要负责教导国子监的学生,同时也负责掌管全国教育工作。
- 苑马寺卿:其职司与太仆寺卿较为类似,也是负责管理马政,不过职权相对较小,只负责本苑马寺的马政。
- 尚宝司卿:负责管理宝玺、符牌、印章等。
清朝
清朝的制度基本延续了明朝,虽然同样分为“大九卿”和“小九卿”,但却出现了“六部九卿”之说,可见六部尚书并不在大九卿之内。
清朝的大九卿到底是指哪些官员目前尚无定论,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但这种说法却与“小九卿”部分官员相互重合。除了与明朝重合的部分外,宗人府宗令负责掌管皇室宗族,銮仪卫掌卫大臣则主要负责皇帝皇后车驾仪仗。
红色为“大九卿”,蓝色为“小九卿”
清朝的“小九卿”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其职司如下。
- 宗人府丞:负责宗人府汉文册籍,是宗人府宗令的下属官员。
- 詹事:负责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 太常寺卿:负责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
- 太仆寺卿:负责掌管全国马政。
- 光禄寺卿:负责祭祀、朝会等宴会的采办准备事项。
- 鸿胪寺卿:负责接待外宾,同时负责外宾上朝礼仪的教授。
- 国子监祭酒:负责教导国子监的学生,同时也负责掌管全国教育工作。
- 顺天府尹: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着大兴县、宛平县、通州、涿州等24个州县。同时有着跟御史台、九门提督府等衙门有几乎相等的权限。而且,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
- 左右春坊庶子:左右春坊是主要负责教导太子学识和规劝太子行为的部门,而左右春坊的庶子则是隶属于左右春坊大学士的下属官员。不过,明清时期的左右春坊庶子,实际已经成为翰林院编修、检讨开坊升迁转任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