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民间“烟火”
动人的民间“烟火”
家乡太行,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处处绽放着温暖而璀璨的民间“烟火”。这来自民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哺育着太行儿女长大,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脉,也向世界讲述着乡土而动人的中国故事……
一
如果说,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送上了真诚、晶莹的雪花,那么,张家口的蔚县,则为冬奥会开幕式送上了珍贵的民间“双花”——绚丽多彩的窗花剪纸和火辣辣的“打树花”。
当包含蔚县剪纸虎头元素的图案印在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孩子们的衣服上时,当蔚县打树花绽放在冬奥会开幕式的屏幕上时,它们向世界展现着质朴而亲切的中国形象。
要想看到生动的蔚县“双花”,必须到它们的故乡去!
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家家户户的窗棂上,五颜六色的窗花朵朵盛开:喜气洋洋的吉祥图、水灵灵的蔬菜瓜果、茁壮饱满的五谷六畜、惟妙惟肖的翎毛花卉……它们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下,更来自蔚县人一个个踏实奋斗的日子里。
2006年,蔚县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到蔚县剪纸一条街走一走,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剪纸工艺品美得让你移不开眼。不一会儿,游客便抱了满怀的剪纸返程。张家口的姑娘、媳妇更是爱极了这剪纸——它们点亮了家,装扮着庭院,映照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与持久盛开的窗花相比,那瞬间绽放到极致的蔚县暖泉打树花,则为人们打开另一个绚烂的烟火世界。
月夜星光下,抵达蔚县暖泉镇。来到打树花的地点,堡门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古城墙巍然矗立。“掌勺人”王德反穿着老羊皮袄,戴上用冰水浸湿的帽子、手套。先用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沸腾滚烫的铁水,然后用力打向城墙。瞬间,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绽放出金花朵朵。一勺、两勺、三勺……成千上万朵金花,在城墙上、夜空中绽放,此起彼伏,接天连地,形成一条金花流动的瀑布,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
今年五十八岁的老艺人王德,这一“打”就是三十多年。他给无数来暖泉看打树花的人,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留给自己的,却是一身大大小小被掉落的树花灼烫的伤疤。可对于王德来说,“这些都不算个啥”。望着那灿烂绽放的树花,王德说:“不管多难,我得接续上它!”
如今,打树花也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新建了树花广场,还专门做了一段仿古城墙。人们可以经常看到打树花了,不用再等到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时才能看到。
将蔚县剪纸元素穿在身上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用带着泥土芬芳的天籁之音惊艳了世界。那歌声穿越千山万水,回到孩子们的故乡保定阜平县。正值春节期间,阜平的乡亲们早已准备好了盛大的花会社火,欢度佳节,欢庆奥运。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欢迎仪式上,张家口市群艺馆舞蹈队把民间舞蹈“霸王鞭”演绎得热情奔放。而在阜平,人们也将霸王鞭舞起来。韵律整齐的方阵铺开了,场面壮观,气势如虹。它是阜平的红色律动,从凹里村抗敌剧社小演员田华的手里传递下来,从歌颂抗日保家卫国到呼唤人民当家作主……如今,在新时代里,阜平的乡亲们继续舞动着霸王鞭,踏响铿锵的韵律。
脱贫后的骆驼湾村,大戏台前,聚集着阜平热闹、欢快的民间秧歌表演,走出贫困的村民们尽情欢唱。那边,阜平杨树洼村气势宏大的“牛斗虎”民俗表演,伴着震耳欲聋的鼓声开场。头戴道具牛头和虎头、身披道具牛皮和虎皮的表演者,两两一组上场。“牛”和“虎”这两个中国生肖文化里的勇敢者,开始决斗了!一个牛劲十足,一个虎虎生风。
二
走进太行东麓,在那座伫立了千百年的正定古城驻足。
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铿锵雄浑的常山战鼓擂起,让人们瞬间穿越历史。
同样鼓声阵阵,并伴随着震天怒吼的,还有正定南城门瓮城。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常山战鼓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节庆,谁的鼓声更响,谁的鼓点更密,谁的花式更多,都是要拉开场子比试一番的。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鼓王”了,只记得那彩旗猎猎、铁甲闪闪的场面越来越盛大。
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走南闯北,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而在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的背后,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不知付出了多少,那是无数次的练习和挥汗如雨,是一次又一次无畏无惧地奋起……
同隶属石家庄的井陉县,与正定一样,也为千年古城。那里,撩人心弦的民间花会浩瀚繁多。最让当地人自豪的当数“井陉拉花”了。那原生态的舞姿,刚健优美,舒展大方,总能震撼到第一次看到它的人。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刚柔并济、和谐天成。一招一式的舞姿里,饱含着生命力的传递。2006年,井陉拉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十多岁的传承人武新全,从八岁开始扭拉花。现在,武新全一家三代人都爱上了拉花,女儿、儿子和孙女也加入了拉花的队伍。正如当地民谚所说,“井陉拉花遍地扭”,足见其魅力之大。
三
月光下,太行腹地,邯郸涉县娲皇宫旁,弹音村人摆开了“娲皇九曲”灯阵。据说,“娲皇九曲”来源于“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在太行山许多村镇流传极广,本源于军阵,后演变为一种转灯阵祈福的民俗。至今,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此民俗仍流传不息。
抬腿走进那灯阵,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点点灯光,步步前行,百折千曲,切莫着急。只要每步都走扎实,就能走掉生活中的不如意,留下美好和希冀。
如今,那灯光盏盏,穿越千百年,依然温暖照耀着太行儿女。
还是在涉县,在张家庄,每年元宵节时,“开在田埂上的花灯”就会亮起来,让太行的夜晚变得亮堂堂的。
张家庄的“跑马花灯”名声在外。从唐代燃起的盏盏烛光照耀了千载,灯火流年,代代不息。老艺人张旺增说起花灯,语气自豪,更透着一股底气:“我爷爷、太爷爷那辈儿就做花灯!”如今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建起了花灯厂,做起了花灯创意产业。但会做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张旺增和乡亲们期盼着,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传承这门老手艺。
依然是灯。在太行山区,凡有河水处,人们多有“放河灯”的习俗。
这一晚,位于太行北部涞源县拒马源的泉池中,灯光摇曳。水波灯影中,倒映着街上桥头的灯市,也漂荡着一盏盏载着人们美好祈愿的河灯。选一盏中意的鲤鱼灯点燃,在心底默念祈福——祈福健康平安,更祈福国泰民安!
这里是太行。这里有巍峨雄伟的崇山峻岭,狼牙山、挂云山、将军岭,肃然挺立,气壮山河;这里有清清的绵蔓河、桑干河和奔腾的滹沱河、拒马河,一泻千里,滋养家园。这里,还有浪漫盛开的蔚县窗花、流光溢彩的树花;有热情奔放的霸王鞭、气势宏大的牛斗虎;有震天动地的常山战鼓、自在飞舞的正定高照;有民间舞蹈井陉拉花;有在月辉星光下闪烁在大地上、摇曳在水波里的盏盏灯火……一幕幕,定格着太行人家的美好瞬间。
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