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歇马举人村旅游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洽强(恩平歇马举人村风水大师曾)
26日下午,“侨都江门 醉美乡村”媒体采风团走进恩平市歇马村,感受举人村学风浓厚的氛围。
近年来,歇马村被评为广东绿色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人文历史类)、全国文明村和广东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古村型保护试点党委、全国绿色小康村等。
• 历史建筑
村中百年古宅鳞次栉比,占村内房屋的三份之二多,古屋建造呈典型的“四水归堂”格局,彰显岭南客家宅居文化,处处体现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理念。房舍纵向相连,后屋比前屋高八寸,一般前屋不得高于后屋,每户分前三间、后三间一体相连,前三间两边廊房中间是天井,可见天空,通风透光,后三间两边厢房中间厅堂,四面瓦盖向天井倾斜,构成“四水归堂”的格局。
古祠群。
村中曾有古祠11间,1间公祠,其余为族祠家祠。古祠中有三进两天井、有两进一天井、有两进两天井,虽然年代不同,但格局相似,都成“四水归堂”格局,前低后高,象征步步高升。现有古祠:按皇赐马厩形于明朝崇祯二年所建的江翁梁公祠,建于光绪二年的体胖祠、振韬祠,建于宣统初年的日辅祖祠,重建于1936年的子恩祠,建于乾隆五十年的敦睦祠。
•教子台
建于歇马公园的正门附近,与村场的江翁祖祠相对,四周是功名碑石,周围树木葱茏,花卉芬芳,台上有两棵三百多年的老龙眼树,寓意望子成龙。 从前到现在村民常常在这里教子,期望后辈好学上进,立志成才。
•功名碑林
功名石碑形成碑林,见证了功名之乡。村中至今保存着近一百多块明代至清代的功名或官职石碑。功名旗杆夹,在歇马村,明清时期对旗杆夹的建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居五品、功名进士、皇帝钦赐以上人士才为其树旗,旗杆夹由方形柱墩、功名碑石、旗杆、斗、功名旗和人物简介七部分组成,寓才高八斗、名声远扬之意。现有八大旗杆夹是为梁体性(明)、梁子彬(清,二品)、梁君仗(乾隆,从二品)、梁日爵(乾隆,三品)、梁日蔼(二品)、梁世煦(二品)、梁元桂(二品)、梁缵韩(二品)所立,其中梁子彬、梁君仗、梁日蔼、梁世煦、梁元桂、梁缵韩为一家五代。
•明朝烈女碑
明朝隆庆年间,土匪围剿歇马村,危急之中,年仅十八,尚未嫁人女子梁胜祖乔装扮男装,诱敌出村,拯救村民,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明皇为表彰其壮举,赐烈女美誉,后人立碑以纪念。明清以来,每逢清明节,歇马族人无论身处何地,均回村拜祭烈女。
•别具特色的巷道
歇马村的巷道有23条,大巷叫做“男人巷”,三四个人可以并排通行,旧时代男女可通行。小巷道叫做“娘女巷”,一般仅容一人通过,过去只属于女人进出的,男人若随便进来则被视为无礼,有伤风化,被人耻笑,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缩影。
• 非物质文化
因歇马传统文化盛行,节日较多,气氛热闹。至今保留春节做功果,正月初九接地主菩萨、开灯、散灯、二月初二“龙抬头”、土主诞辰、清明祭烈女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歇马族人多回村参加各类节日。
•学风浓厚
歇马人世代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兴学成风,明清时期的“学谷制”到现在的“学童开笔礼”“励志育才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活动”,无不彰显这歇马教育浓厚的学风,这也是歇马历代人才辈出的原因。
学谷制:明清时期,歇马村主业多,但大部分用来供子弟读书,凡是学业有成者都可以享受“公尝”支持,考得秀才每年奖励学谷12箩,考中举人奖励24箩学谷,终生享用。
学童开笔礼:古人有“四大礼”,开笔礼是人生首礼,通过传统礼仪使学童明白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歇马村的开笔礼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坚持按明清古风正衣冠、净心灵、拜孔子像、击鼓明志、感恩鞠躬、朱砂启智、启蒙描红、一鸣惊人等程序进行,广受外界推崇。
励志育才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活动:2005年开始由当地镇政府牵头组织,歇马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每年举行一届,以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励志活动。
•英才辈出的“举人村”
歇马明、清两朝就曾培养了67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贡生430多人,资政大夫、二品官三人,通奉大夫、从二品三人,七品至三品官员90多人。近代培养出博士二人、硕士十二人、大学生两百多人。
•歇马廉政教育基地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恩平市纪委监察局依托歇马举人村“重教兴学、崇廉尚德”的传统特色文化、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歇马举人文化、历史清廉贤达人物及其故事,有机融入廉洁文化元素,创建了恩平市歇马举人村廉洁教育基地,并被江门市纪委命名为“江门市廉洁教育基地”。基地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市内外党员干部和参观游客30000多人次。
基地由励志园、歇马德馨馆、恩平名贤馆、歇马科举文化馆、清官功名碑林、清风苑、廉政学堂等七部分内容组成,将是一个集教育、培训、旅游、参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廉洁教育基地。
采写 张泳渝
通讯员 周颖森
【作者】 张泳渝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