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结构上的特例按典型性降序排列,第一位是(哥特建筑的代表建筑)
哥特建筑源于11世纪下半叶,但直到文艺复兴(16世纪)才获得正名,“Gothic”的大致含义是“陈腐、粗蛮、滑稽、令人生厌”,这源自嘲讽者的一种贬抑,“野兽派”“印象派”也是如此,它们靠着这种最初的蔑称光辉于世。
Mike Hall
来自伦敦的地图设计师Mike Hall是个伦敦通,
毫不夸张地说,
你在知名出版社如Random House,
杂志如Vanity Fair 上看到的地图创作都来自他。
在业余时间,
Mike喜欢研究不同的建筑风格,
并用画笔记录不同的建筑。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因其位于英国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小镇而得名,始建于1220年,历时38年,这在中世纪堪称神速,巴黎圣母院历时近二百年,西敏寺大教堂历时近三百年,最拖延的要数科隆大教堂,前后花了六百年才完工。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完工50年后,又在教堂十字平面的中心加建了一座塔楼,尖顶高123米,堪称英国之最。从1386年起,又在塔楼顶部安了一座机械钟(当时都是敲钟报时),这座钟现在还在,且仍能报时,陈列于教堂侧廊,它也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久且仍在正常运转的时钟。
德国科隆大教堂
如果说科隆大教堂是哥特教堂中最完美的代表,不会惹来任何争议,它也是世界第三高的教堂、世界第三大的哥特教堂,以及位列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总而言之,它的地位崇高,气势憾人,精美绝伦。
如果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科隆大教堂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是教堂的典型布局,同时,教堂是很有方向感的建筑,惯例是,入口朝西,祭坛在东面,这都让科隆大教堂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坐标。
二战期间,科隆遭到盟军地毯式轰炸,几乎被夷为平地,但飞行员为了用科隆大教堂来辨认方向,没有将其炸毁。
哥特式飞扶壁
飞扶壁是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在建筑外面搭了一层脚手架,抵住墙柱,但做得极其精美。
为了支撑拱顶,罗马风建筑的墙壁非常厚重,只能开一些小窗,显得沉重封闭,所以哥特建筑之前,教徒们像是在昏暗的堡垒里做礼拜。彼时,基督教在同异教的斗争中刚刚取得胜利,也尚需保持“战斗的姿态”,教堂提供了一种庇护,以跟邪恶势力斗争到底。
束柱
哥特式教堂中的柱子不是粗壮的圆形,而是被塑造成多根纤细的柱子绑在一起的效果,这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通常是一组四根圆柱,还有八根的,四大四小。位于英国德文郡的埃克塞特大教堂(ExeterCathedral),一根立柱看上去足有16根柱子连在一起。
哥特式尖肋拱顶
与罗马风建筑靠厚重的墙来承重不同,哥特建筑通过框架结构来承重,好比一棵棵伞状的树,拱顶的重量经由上端的“枝条”“树干”传递到“树根”。
拱顶的形状也与罗马风建筑的圆拱不同,呈尖状拱顶,这么做两个好处:尖拱比圆拱侧推力更小,建筑更稳固;在相同跨度下,尖拱可以做得更高,更有升华之感。
彩绘玻璃窗
因为采用框架承重体系,厚重的墙面可以减少到极限,随意填充窗户,甚至不砌墙,全部安上花窗。
彩绘玻璃图案多为圣经故事、圣徒事迹或几何图案,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寓意天国,红色则象征基督的鲜血。至此,基督教已是一副“胜利的姿态”了。
插画 / Mike Hall
编辑 / 黄冠南
文字整理 / 2话不说
微信编辑 / 郭哥、Tanya(实习)
悦游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上一篇: 西安黑灯舞厅(西安黑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