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事件中的陈岚,王凤雅事件是怎样的

2022-11-19 13:34:31 0

王凤雅事件中的陈岚,王凤雅事件是怎样的

事件回顾

风波的引起

2018年5月24日,来自公众号《有槽》的一篇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在网络上引起了风波,将人们的注意吸引到了河南省太康县的这个农村家庭上。

文中称:2017年9月,2岁半的王凤雅小朋友被确诊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之后,其母杨美芹为此在网络筹款平台进行众筹。在善心人士的帮助下,筹款金额达到了15万元。但关爱小凤雅的热心人们发现,杨美芹并没有用这些钱给女儿治病,而去北京到大医院给自己的儿子治疗唇腭裂。志愿者们想去带小凤雅去北京治疗,却在医院与家属发生争执,志愿者甚至遭到了家属的殴打。家属最后把小凤雅带回了老家,在乡镇卫生院输液,小凤雅在“虐待”中最终迎来死亡。文章运用煽动性的语言把王凤雅之母杨美芹和其他家属描写成重男轻女,对小凤雅残酷无情,甚至施以虐待的人,同时质疑他们“诈捐”,引发了网友对王凤雅家属的愤慨,又经过几个大v的转发,有一大批网友被煽动,对王凤雅的家属进行批判与攻击。

事件的反转:

在文章发布没几天后,事情就发生了反转,在风波爆发后,许多媒体都对王凤雅事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后,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中的多处内容都被证明不实,例如,筹款的金额并不是文章所说的15万,而是只有3万,同时,其治疗儿子的唇腭裂所用的,也不是网上众筹所得,而是由嫣然天使基金所资助,所谓的“虐待”也是子虚乌有的事。

同时,杨美芹与王凤雅其他家属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反转。杨美芹不是一个重男轻女,残酷无情的母亲,只是一个被生活的困难与孩子的疾病所压迫的农村妇女。王凤雅的家属不去为她治病,只采取保守治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癌症这一疾病的害怕与绝望,觉得治不好了。他们在网友的攻击中,可以说经历了孩子去世后的二次伤害,生活受到了影响。

事情本来的经过:

2017年11月,小凤雅高烧不退,其家人将她送到医院检查,检查出小凤雅有视网膜母细胞瘤,是癌症的一种,听到这个噩耗的家属们知道了其严重性,了解到需要手术或者化疗,面对治疗的费用与风险,他们决定回家保守治疗。这时,他们在网上的筹款平台开展了第一次的筹款。

2018年3月14日,小凤雅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家属又带小凤雅到太康县人民医院做了一次检查。此时,王凤雅右眼眼球已经暴露出来,左眼也已经失明,颅内脑积水。这时,他们开始了第二次筹款,在这一次筹款中,有志愿者介入了事件,志愿者们希望带小凤雅去北京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做手术,但在北京的医院中,家属与志愿者发生了争执,争执中还可能发生了肢体冲突,在此之后,家属将小凤雅带回老家进行保守治疗。而在这时,志愿者一方开始在微博平台上对小凤雅的家属进行声讨。

4月8日开始,上海大树公益服务支持中心官方微博@小希望之树、微博大V@作家陈岚开始在网上发布质疑消息,称在爱心人士强烈要求下,王凤雅家属于4月6日将孩子送去北京儿童医院,医生确定还有救时,杨美芹撒泼打闹,随后将孩子抱走。并提示有监控视频为证。从这里开始,事情开始扩散。许多自媒体也开始对家属发起质疑,事件进入舆论场。

5月4日,王凤雅在老家去世。

5月24日,公众号“有槽“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将事件的热度推向顶点,引发了大量网友对王凤雅家属的批判。

事件的讨论

2018年6月8日,数学与统计学院理研会在读书会上就此事件展开了讨论。对于这个事件,理研会的成员们各自就此事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王迈达:初读王凤雅事件的新闻,我的内心感受是深深的遗憾与冲击,一条小生命流逝的是那么不值得,在如此多的帮助与关怀下,却依然离我们远去,不管这其中的真相究竟就是如网上所传那般,是父母的失职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还是如小凤雅的亲人所说的捐款机构慈善机构与程序的不完善的责任,现在已经成了一团乌云,然而小凤雅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在不明真相的时刻,我认为也许两方面共同着手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应该继续完善关于网上捐赠的法规,对于捐款的落实有明确的流程,确保捐赠款项落到实处而不是被挪作他用。并且对于求捐者的状况应该实时予以关注与更新以给捐款了的好心人一个说法。

另一方面对于宣扬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应该加大力度,特别是对于某些老一辈与思想封闭地区,应该给予更多关注,防止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作祟。❖

梁源:我从网络谣言方面说一下吧: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在看到网上的一些文章和评论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不应该盲从。当拿不准事情的对与错时不要妄加评论,以免自己的评论对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梁蓓鸿:纵观这几年间,随着网络舆论对事情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媒体反转反转再反转才得出真相的事件不在少数,前有先博眼泪后引厌恶的罗一笑事件,后有以恶毒母亲为噱头的王凤雅事件,追根溯源,不外是网络媒体或个人以自己的意愿来编造扭曲事实,将受害者移位施害对普罗大众而言,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然而如今的网络言论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坚持自己对事情的正确判断。人云亦云,舆论左右,键盘侠们又一次助力了网络界的年度狗血大剧的上演。但在每一次反转过后,网友却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继续为这些误会的诞生推波助澜。无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这种哗众取宠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人愚弄大众,哗众取宠,利用网络另一边的键盘侠自以为的公平正义为自己增加知名度罢了。如在事情水落石出后在进行报道,不过是昨日黄花,增长名气的无用之功。

而要纠正社会风气,减少甚至根除这种现象,不外从网络媒体或有影响力的大V以及普罗大众改变。

对媒体大V而言,适量的追求热度,深度的发掘事情的真相才是真正应该干的事情。应该做的不是引导舆论,而是为真正不平的事情发声。有关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之前对多个网络新闻媒体的整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卓冰:在这件事中,网络舆论的确十分复杂且混乱,但我却更在意这个农村家庭本身的行动。不管在一开始检查出了癌症时,还是后来检查发现恶化时,他们都选择了保守治疗,而没有去采用积极的治疗方式,当志愿者想带小凤雅去北京的大医院进行治疗时,他们最终还是将小凤雅带回了老家,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放弃了小凤雅的生命,放任了她在疾病中迎来死亡。

现在这个时代,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治疗费用缺乏时,并不是没有办法的,而实际上,他们也的确在网络上展开了筹款,也有志愿者愿意将小凤雅带去治疗。同时,在刚开始检查出癌症时,也有较大的治愈的希望。小凤雅有许多机会避免死亡的结局,但是这些机会最终还是被家属的选择所抹杀掉了。在我看来,他们这么做,一方面,还是对这个孩子的爱,对生命的珍视不够,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与认识局限了行动。如果对这个孩子的爱足够,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保全她的生命,但在这个家庭中,没有这样的爱,他们只将这个孩子视作家庭中众多孩子中的一个,而没有将她视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认识的局限上,他们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没有在最适合治疗时选择积极治疗,只去做没有太大意义的保守治疗。也没有想到,能借助社会的力量,依靠大家,去救这个孩子,不愿意去相信志愿者将孩子送去治疗。这个悲剧可以说是家属选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某种必然,令人无奈。而这个悲剧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仍然需要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让广大农民改进自己的认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郭斯毅:我对这个事件的评论分为三部分,事件本身,媒体,我们的做法。

就这个事件本身,反转的情节太多,现在唯一能确定的事实,也是最令人心痛的,是王凤雅小朋友的不幸离世。无论事情再怎么反转,我们都能看到现在很多志愿者的不称职以及农村家庭思想的狭隘性。志愿者本应该帮助他人,却为了噱头而歪曲事实,伤害了本该帮助的人。而农村家庭也因为对癌症认识不足而放弃了救治的机会。

但是其实不知何时开始,中国人都有了一种应该不顾一切先救人的想法,如果是紧急情况,那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是有时间考虑,那么就应该慎重对待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王凤雅的家长的决定,因为那是他们的选择,都有取舍,若是救下了,王凤雅也失明了,也许家庭还会负债。

这个时代的媒体越来越发达,自发性也更强,但可信度相应地降低了,所以我们应当冷静对待,从一个模糊的视角艰难地看清事件的真相。

小结

王凤雅事件,涉及到了社会中的许多方面,其中既有现在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的炒作与事件的扑朔迷离,网络筹款的种种问题,也有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人民重大疾病治疗的困难与无奈。这是一场网络的闹剧,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其中,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在网络上,不实,无下限的炒作应该收到遏制,媒体应该追求真实,而不是热度,我们在面对一些事件时,也应该抱着谨慎,尊重真实的态度去看待,不能盲目相信一面之词,做出有失偏颇的判断,从而为炒作与谣言推波助澜。网络筹款也需要加强规范。而在这个农村家庭中,王凤雅小朋友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最终去世,的确令人惋惜。这个悲剧也提醒我们:现在,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需要普及医疗常识,去除封建意识,也需要继续扶贫,提高经济水平;贫困农村家庭在遇到重大疾病,无法负担治疗费用时,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去挽救鲜活的生命。

文字|王迈达 梁 源

梁蓓鸿 王卓冰 郭思毅

图片|梁蓓鸿

编辑|廖经纬

关键字:  王凤雅事件中的陈岚  王凤雅事件是怎样的  王凤雅事件时间梳理  王凤雅事件自媒体  王凤雅事件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