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中什么非洲发展水平最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地面积约占世界的)

2022-11-20 23:32:02 0

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中什么非洲发展水平最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地面积约占世界的)

3252天

今日送出:【最后4台】ThinkPad X1

Core i5、8GB+512GB固态硬盘

感谢老板支持!

知识就是力量,欢迎回到2049。本节目音频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看节目,送电脑,商务笔记本之王ThinkPad X1,今天送出最后4台,Core i5处理器、8GB内存,512GB固态硬盘,王者之姿,祝您腾飞,感谢老板赏饭。

前天我们做了一期节目,名为《文明的冲突》,在查资料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七大文明圈,这七大文明圈是不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亨廷顿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可能成为第八大文明圈。那么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什么就没有形成自己的文明体系,为什么它会被边缘化得如此严重,思考了一天之后,今天我就给你编出来。

撒哈拉以南非洲

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这地方虽然绝对称得上地大物博,但它的存在感也实在是太低了,除了动物世界和赵忠祥之外,如果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的话,或许还会想到坦赞铁路,想到维多利亚湖,想到金伯利钻石,想到刚果金刚果布,想到纳米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后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仅此而已了。而近些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又与一个词如影随形,这便是埃博拉。

埃博拉阴影笼罩非洲

其实严格来看,埃博拉并不算是什么太可怕的病毒,确实,它的致死率很高,但大自然所构造的微妙的平衡,使得致死率高的病毒,传播性都不强,传播性强的病毒,致死率都不高。要不病毒短时间内就把人全干死了,它自己也得跟着玩儿完。所以说这次的新冠病毒为什么厉害,就是因为这哥们在传播性与致死率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这让人防也不是,不防也不是,上老火了。而具体到埃博拉病毒,首先这哥们的潜伏期不长,一旦感染可以马上被发现,然后把患者隔离起来,防止进一步传播就行了。其次,埃博拉的传播方式是体液传播,这与飞沫传播的效率相比,简直就是渣渣。

那么就是这么一种病毒,为什么就可以横行撒哈拉以南非洲呢?原因就在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缺乏正常的卫生系统与基层组织能力,你想想咱们国家这基层组织能力,到现在我这社区门口,还有大妈24小时坐着给你量体温,虽然我看她现在有时候就是意思意思,但这也是强大组织能力的表现,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考虑,撒哈拉以南非洲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们的落后,或者说落后还有点高看了,应该改为原始。

事实上迄今为止,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直都没有跟得上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就比如说打仗这件事儿,到现在很多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甚至包括正规的军警还认为,子弹能够打到人,靠的不是三点一线,而是靠巫术。同样的,只要我有强大的巫术,子弹也就打不我。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那就是很多冲突就像小孩儿过家家,拿着AK-47胡乱扫射,一场冲突消耗几十万子弹,结果没几个人受伤,这种奇迹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你是再也见不到了。也正是这种原始,使得人们想控制埃博拉的蔓延,真是我太难了。前几年新闻还报道说,埃博拉患者本来在隔离区躺的好好的,结果亲戚朋友给抢走了,说我们请来了巫医,回家做一通法术,马上就能下地干活了,这不开玩笑么?而且是拿生命在开玩笑。

于是问题就来,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会长期保持这样一种原始的状态呢?为什么它就没有走进文明社会呢?原因自然是两方面,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指的就是自己没搞出来,外因指的就是外面没传进来。

我们先来看内因。在周五聊印度的时候我们说到,一个文明能否发展起来,以及它发展到什么程度,与生存压力有着莫大关系,古代中国面临着水旱灾害和外敌入侵的双重压力,于是发展出了大一统的国家,而印度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存压力,所以导致它一盘散沙。不过相比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人的日子还不算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最集中的分布区域是南北纬15°之间,也就是赤道两侧,这里没有四季的概念,有的只是旱季和雨季,而且人家的旱季,那也是相当的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本土植物了,就算是外来的一年生植物,到了这里也可以多年生长,那是种什么长什么,不让长都不行。即便是在雨水相对较少的旱季,各种水果也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正常的热量消耗,实在不行抓俩猩猩给炖了,也能管好几天。毫无疑问,这种极端舒适的环境,就是得任何发明创造都变得没有必要,没有人会琢磨如何去改造工具,更没有人去兴修水利。甚至连衣服以及与衣服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在这里也是多余的,因为这里无寒可御,除了装饰之外,衣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装饰大于实用

正是这种近乎零压力的生存状态,使得撒哈拉以南非洲数千年来,都几乎处于静止的状态,而在今天,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以外,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也还保持着半农耕的部族社会状态,所以说一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认知,在这些地区完全不存在,你想去普及,说我来给你科普一下,教会你们科学精神,人家也会觉得,你这不没事儿找事儿么?

另外,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还提到,一个文明圈的形成,一般也要有个处于中心位置的核心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这个文明圈的发动机,比如说在中华文明圈中,中国就是这个发动机,有了中国,朝鲜半岛才摆脱了蒙昧状态。同样的道理,如果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一个发动机的话,或许就会带动整个地区迎来巨大变革。但事实是,此处却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动机,除了南非相对凑合以外,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自己的工业体系,而且南非现在在非洲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那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没有工业,就没有现代的农机具,没有化肥、没有农药,虽然土地很是肥沃,但架不住张嘴吃饭的人太多了,所以从最基本的粮食,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基本全要靠进口,这样的国家除了廉价卖资源,甚至出卖主权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出路了,由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

说完了内因,我们再来看外因,为什么外面的没传进来。不幸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缘环境,基本上切断了这一可能性,原因就在于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高达906万平方公里,这地方荒凉到什么程度呢?就连一些候鸟,在迁徙的时候,人家都不走直线,而是绕道顺着海岸线飞过去,这就是典型的鸟不拉屎。所以不论是古埃及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的文明,行进到了撒哈拉沙漠,也就到此为止了。

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亚文明得以从海路进入到撒哈拉以南非洲,那么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人们,能不能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带来文明呢?很遗憾也没有,因为他们遇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传染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撒哈拉以南非洲算得上是地球上最完整的天然病毒库,在这里,几只蚊虫咬死一头牛那是常事儿,牛犹如此,人何以堪?事实上即便在今天,你要去撒哈拉以南非洲干点什么,那也得各种防疫针提前招呼上。所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来人员才可以安全地长期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正是这个原因,欧洲殖民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控制程度一直不高,毕竟还有印度、拉美、北美、澳大利亚,这么多地区,又何苦跑非洲遭那个罪。

不过虽然不能扎根,但对于殖民者来说,他们还是要找点有用的东西,从撒哈拉以南非洲给带出来,挖个矿、摘个果子都有点麻烦,而且这些东西在拉美也有不少,那么从非洲带什么出来又实用又简单呢?答案就是:人,于是便诞生了黑奴贸易。事实上,黑奴贸易并非开始于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后,搞黑奴贸易的也不仅仅是欧洲殖民者。据考证,早在阿拉伯帝国时代,阿拉伯商人就已经开始大规模贩卖黑奴,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地区。我国唐朝史料中记载的“昆仑奴”,一些观点也认为他们就是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奴。一般来说,入侵者往往也会带来文明,比如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就是一个典型,但遗憾的是,这种纯粹的掠夺,除了让撒哈拉以南非洲损失了大量精壮人口之外,并没有给当地留下什么文明的影响,连这种最屈辱的文明传播方式,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没捞着什么好处。

总之,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就这样成为了一片绝望之地,直到今天,与它有关的新闻,几乎离不开战乱、饥荒与瘟疫,那里其实也不乏精英人群,但他们的奋斗目标却是逃离自己的家乡,去到欧美或东亚开创新的人生,特别是东亚某些地区,那待遇是好得很啊。那么这片绝望之地还有翻身的希望吗?

我认为当然是有的。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自身来看,这里其实一直都在捧着金饭碗要饭,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的美誉,地球上已经探明的150种地下矿产资源,在非洲都有分布和储藏,尤其是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50多种稀有矿产,在非洲储量巨大,其中铂、锰、铬、钌、铱等的蕴藏量,更是占世界总储量的约80%左右。磷酸盐、钯、金、钻石、锗、钴、钒等矿藏,也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至于石油,非洲的石油储量也仅次于中东和拉美,另外我们还不能忘记非洲巨大的农业潜力。所以这片绝望之地,其实处处充满了希望。

而在今天,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民,更是切实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因为此处虽然没有一个作为核心的大国,虽然此处在历史上迎来了一波又一波除了掠夺啥也不干的强盗,但现在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就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没有西方那样的傲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为非洲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合作模式,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当地买资源、卖工业品,而是对其进行工业输出,帮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实现本地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国家不仅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开始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了真正的工业化,虽然一切还只是开始,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希望已然触手可及,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正在走向非洲。正如我们在传音手机那期说到的那样,当非洲的夜晚一次次陷入停电一片黑暗之时,是来自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的路标,为他们照亮前路。

关键字:  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中什么非洲发展水平最高  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地面积约占世界的  撒哈拉以南非洲绝大部分气候炎热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气候类型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