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善姬的扮演者叫什么(朴善姬大连外国语大学)
专栏 | 语言类型学漫谈
本期微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组织撰写的《语言类型学漫谈》专栏文章的第三篇,朴善姬博士给大家介绍“多项状语语序的轨层理论”。
“轨层理论”是语言学家陆丙甫先生于1987年提出的,主要指的是修饰谓语动词的多项状语在语法结构上的排列顺序,遵循着以动词为核心的轨层结构和镜像。
陆先生考察了日语、朝鲜语、巴斯克语、塔卡碌语(编者按:Tagalog,现多译作“他加禄语”,见《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652页)、希伯来语、拉脱维亚语、英语、葡萄牙语、越南语、约罗巴语和汉语11种语言的方式状语M、工具状语I、处所状语L、时段状语D、时点状语T等多项状语成分与谓语动词V的距离关系,发现这5种成分在这11种语言中,相对于动词V各自处在特定的轨道中,轨道依据与动词的亲疏关系依次分布在以动词V为核心的轨道上,且各轨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右下图所示(见 《核心推导语法》(第二版)97页):
如上面的轨层结构图所示,这五项状语分列动词(V)两侧,而且与动词距离的远近关系依次为:T、D、L、I、M,日语、朝鲜语等语言的这五个状语成分排列在动词的左边,英语、葡萄牙语等语言的这五个状语成分排列在动词的右边,它们正好形成了一个镜像关系。如果把这两类的5种状语成分竖立起来看,就可以看到如上图所展示的具有空间深度的轨层关系。而其他4种语言的这5种成分分列在动词的两侧,不过,可以将其视为由轨层决定的、处在特定的轨层中运行的成分,如同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很难处在一条直线上运行一样。就与动词的远近距离关系而言,M离动词最近,处于最内层,然后是I,其次依次是L、D和T。如此,轨层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对于核心动词而言这5种状语成分在语序排列上的优势选择规则:
T>D>L>I>M>V<M<I<L<D<T
也就是说,状语前置的语言,如日语、朝鲜语等,以TDLIM为优势语序,状语后置的语言,如英语、葡萄牙语等,以MILDT为优势语序。
轨层理论所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只限于句法结构中多项状语的排列顺序,也存在于语言的词汇结构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在某些采用前缀语素或后缀语素进行构词的语言中,在动词内部结构包含人称、情态、时和体等语素时,同样可构成以动词词根为核心的轨层结构和镜像:
人称—情态—时—体—词根—体—时—情态—人称
当然,有些语言中这些成分不都只是排列在左边或是右边,而是分列两侧,那么它们必定会处在自己特定的轨层中。又如某些语言中的名词内部结构也有以名词词根为核心,表示主宾格的语素和单复数的语素构成的轨层和镜像:
格——数——词根——数——格
还如泰语的定语顺序和汉语的定语顺序,以及英语动词后面的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以及汉语动词前的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的排列顺序也构成轨层和镜像关系。
轨层理论将语言中看似无关的、零碎的、孤立的现象联系了起来,发现了隐藏在语言表面现象背后的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规律,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按:本文根据陆丙甫《核心推导语法》(第二版),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和《什么是语言类型学》改写。
-end-
原文见第1764号《语言文字周报》。
本期作者:朴善姬,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题图摄影:Wikilmages
荐 书
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想对语言类型学作系统的了解?可参考刘丹青教授编著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2017年4月出版)。长按以下二维码,了解更多。
另外,如大家希望进一步了解“轨层理论”,可参考陆丙甫教授的《核心推导语法》(第二版)。长按以下二维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