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号是什么意思,古人名号的使用原则
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很多名字,这到底是为什么?
《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孩子三个月大或百日宴时,父亲会为他取名。到了男子二十岁加冠礼,女子十五岁及笄礼时,便会为他们取字。这是成年可以出仕或者出嫁的象征。
名与字的用法大相径庭。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名通常是自称或者长辈称呼晚辈,而对平辈或前辈称字则表示礼貌和尊敬。
因此,对长辈或者不熟的平辈“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十分不敬的行为,一般就是在表达“赤裸裸的不喜欢”。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
那么,字是如何取的呢?
一般来说,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相关,或是意思相近或者延伸,或是相反。
意义相近的,例如明末戏曲家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如陶渊明字元亮。
意思相反的,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却是黑夜之意。
名与字大都由长辈决定,号却是自己取的。
取号的习俗自周始,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到了明清时代,取号已成风尚。号又分为两种:自己取的和别人取的。
自称: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撰文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表示对欧阳先生家的一万卷藏书向往不已)。文人意趣与淡泊情怀全在区区“六一”二字中。
据《渑水燕谈录》记载,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后以疾更名为永,字耆卿。”寓长寿耄耋之意。
柳永去世时年过六十,已算长寿,却家无余财,靠众青楼女子集资才得以安葬,实在叫人慨叹。
还有大诗人 李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樊南生……
他称:
以居所(书斋)名为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书房名曰“聊斋”,人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nài),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以个性或名句为号: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近人烟之地,赏梅养鹤,终身不娶,人称“梅妻鹤子”。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
以官职为号: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李书记、王局长。
除此之外还有称籍贯(例如孟浩然又称孟襄阳)、称官地(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等诸多习惯。
简单来说,自称大都抒发个人情怀志趣,他称基本上都是尊称,时人重视什么就称呼什么为号。从上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文才”、“籍贯”、“官位”是足以代表个人身份的。
如果说姓氏是宗族意识,字号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礼法制度中等级严明的一环。所以他人与帝王君亲有重名重字时,需避讳改名。生前对帝王使用敬称,死后也用谥号。
字号亦是精神信仰的投射。唐宋时佛教兴盛,因而“居士”遍地。元代崇“道教”,则“道人”盛行。国家官僚腐败,政治溃坏之际,多隐居避世者,多愤世嫉俗者,名号也常有感时伤世的痕迹。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常借酒咏怀,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干脆自号“放翁”,作诗云:“贺我今年号放翁。”
一部文人字号演变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兴衰的微观史书,一部社会风习更替史。文人从政论政是自古风尚,无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都难以抛却这一份家国情怀。
说到文人论政,取别号除了上述缘由,在近现代还演化出了一个重要功能:隐藏身份。革命年代的作家为免因言获罪,往往一段时间换一个笔名。例如鲁迅,曾换了许多个笔名。
总而言之,字号乃人格理想的投射。如果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不妨取个别号。并不局限在书画或文学作品上题字,若是身为工匠,也可在作品上赋予独特的印记。
毕竟名可以重,字号却是人存于世上独一无二的象征,代表着最独特的个人情怀。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删。
下一篇: 伏羲氏是谁_女娲成长日记伏羲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