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是谁_女娲成长日记伏羲是谁

2022-11-21 21:10:25 0

伏羲氏是谁_女娲成长日记伏羲是谁

甲骨文象形“龙”字

清代学者张澍在其《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世界上天地万物都有根源,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特殊问题,要想解决问题、振兴科学文化、发展经济,必须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救世安邦的良策与先进文化之根源。姓氏寻根,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龙的传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6000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一直起着重要的内聚力的作用。中华万姓,追根溯源都出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之根。

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大约8000-6000年之间,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先祖伏羲氏正是处在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即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的社会中。古书说“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帝王世纪》引《新语》),这个先圣就是伏羲氏。而在伏羲氏之前, “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原始人打来鸟兽,连毛带血就吃,吃不完就扔,打不着鸟兽就挨饿,男女无别,穴居群婚.结绳记事,极其愚昧(《绎史》引《白虎通》)。考古为这一时期提供了证据。大约在8000年前,先人们在淮河流域已经开始了从事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以及进行渔猎和采集,同时出现了使用单个符号记事和在陶器上刻画的汉字雏形。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部落也开始先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这就是古书上多次提到的伏羲氏时代。

每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总是会怀念炎、黄二帝,这是因为当今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姓氏中绝大多数可以寻根追溯到炎、黄二帝。所以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还是海外华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其实还有比炎、黄两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那就是被誉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由于伏羲氏时代以龙命官,以龙为尊,因此,全体中国人又都自诩为“龙的传人”。对此,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述:造六书,作甲历,伏制牺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几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绎史》引《三坟》)。汉晋时代史书把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五帝”之先。特别是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皇本纪》,确立了伏羲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首席地位。伏羲氏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是经历了从血缘婚到基本排除血缘婚的过程,最终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中国人的进化过程中,伏羲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

从理论上推论,中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氏族图腾或者氏族名称。但是,从中国的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资料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姓氏是明确地由母系传递,或者由母系过渡到父系的。在文献中第一个出现的姓是“风”,“太昊帝庖牺氏(即伏羲氏),风姓也”(《帝王世纪》)。伏羲氏诞生在燧人氏时代,燧人氏为“通姓氏之后也”,“太昊伏羲有庖升龙氏,本通姓氏之后也”(《绎史》引《三坟》)。也就是说,太昊氏,即伏羲氏,也称有庖氏,因龙纪官也称升龙氏。伏羲氏族与燧人氏族均出自更原始的通姓氏时代。据《三坟》描述通姓氏时代有72姓,其一为风姓,为伏羲氏之姓,其他71姓不得而知。而带女字偏旁的姬、姜等古姓均晚于风姓,起源于炎黄时期。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文献上见到的中国人姓氏都是由父系传递的。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万姓之根。

中国人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史之一,有6000年之久。而我们中国人的姓氏也有6000年之久,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有这么久远。6000年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姓氏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过。6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最初“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完全遵循了人类进化的科学性,中国人姓氏的世代传递的宗法几乎与代表父系遗传物质Y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一致,是历千万年而不变的自然法则。在世代相传中,人类23对染色体中,x染色体和其他22对染色体在每次的遗传中,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米自父亲,只有Y染色体在遗传中没有变化,永远来自父亲。这就是姓氏传递过程中的“Y染色体法则”。20世纪初,孟德尔从豌豆中发现的遗传学震惊了全世界,殊不知远在6000年前的东方古文明就已经以姓氏文化为载体将遗传学的真谛阐述给了世人。

凡遵循自然进化法则的行为和形式,必将被赋于强大的生命力,中华姓氏就是属于这种具有尢限生命力和科学内涵的先进文化。伏羲氏既有开天明道之功,又有肇启文明之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之根。作者:乔志霞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具大贡献是始画八卦。传说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又据《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八卦图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现今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和伏羲台一处,即位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其中以淮阳县的太昊陵规模最为宏大,为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在2008年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如今,朝圣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国际学者在此期间也来太昊陵探古寻幽,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

来源:百家姓风采

关键字:  女娲成长日记伏羲是谁  五方天帝中伏羲是谁  仙武帝尊伏羲是谁  伏羲是谁的儿子  伏羲是谁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