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初五“接财神” 上海财神庙人气旺
(新春走基层)农历初五“接财神” 上海财神庙人气旺
上海1月26日电 题:农历初五“接财神” 上海财神庙人气旺
作者 谢梦圆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26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五,上午6时天未大亮,上海财神庙的香火和人气就已渐旺。
上海财神庙的庄道长告诉记者,上午五点就有香客前来,今年的人气正稳步恢复到最繁盛的状态,预计今日人流量可达万余人。
市民金女士是第一次来上海财神庙:“我主要是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来这里也就是图一个心理安慰和吉利,实际上也知道只有努力拼搏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上海财神庙香客众多 谢梦圆 摄上海财神庙前身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于2008年正式命名为“上海财神庙”并恢复对外开放。进入山门,走约150米就到了财神庙的正殿,殿中威风骑于虎上的,是主供财神赵公明,殿左右两侧分别供奉着两位武财神和文财神,神像皆以金色龙纹为背景。殿内香客络绎不绝,虔诚进香,一志愿者在旁教授作揖手势。正殿门前院落放置两座香烛台,烛火熠熠,烟雾缭绕。
“财神庙大则为国家祈福,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着就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庄道长认为,“求财”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金钱,还是一种富足的状态,“身体健康、思想进步同样是财富,这个‘财’是无限的,而良好的品质是承载财富的根基。”
松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松江人文大辞典》执行主编欧粤介绍,如果要追溯上海地区“接财神”习俗,会发现上海地方志及松江府地方志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该习俗的文字记载,但竹枝词等文字资料可以侧面证实“接财神”习俗自明朝起成了上海地区固定习俗,“1955年之前都是商家‘接财神’,初四晚上就要准备鲤鱼,取‘利余’的吉利谐音。之后这个习俗就中断了,直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民营企业活跃起来又恢复了,不过祭拜流程和仪式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只有放鞭炮的习惯保留下来了。”
“接财神”就是迷信吗?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看来,如果只看到庙宇中威风凛凛的神像就浅薄了,具象的塑像背后,其实是对“积累”、对生活延续的需要;是人们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而凝练出的经验;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文化基因;是希望生活有新发展的朴素“远古梦”,“这些观念不断演变和发展,具象成‘文财神武财神’的形象。实际上我们许多民俗行为里都充满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