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麻疹医案大全

2023-05-24 19:59:15 0

老中医治疗麻疹医案大全

麻疹是由感受麻疹时邪(麻疹病毒)引起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屑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以6个月至5岁小儿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多发,传染性较强,常可引起流行。

接种麻疹减毒疫苗可有效地预防麻疹,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麻疹若能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预后良好;但麻疹重症,皮疹不能顺利透发,可产生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等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古代儿科医家将麻疹列为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首。本病患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

本病病因是麻疹时邪,病机为正气与时邪交争,其主要病变在肺胃(脾)。麻疹时邪侵袭肺卫,郁阻于胃(脾),正邪相争,毒邪外泄于皮肤,是为麻疹顺证。初起麻疹时邪侵犯肺卫,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可见肺卫表证(初热期)。继而邪毒由表入里,郁阻于胃(脾),正邪相争,驱邪外泄,毒邪出于肌表,皮疹按顺序布达于全身(出疹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热退疹回,热去津伤,趋于康复。

医案一

张某,男,2岁。

初诊:发热3天,体温37.5~38.5℃,体恶寒,无汗,流涕,畏光,咳嗽有痰,伴轻喘,精神倦怠,食欲欠佳,便干溲黄。查体:面红目赤,眼泪汪汪,眼睑轻度浮肿,口腔两颊部黏膜红赤,近臼齿处有黏膜疹,头面颈后及胸背部均有稀疏皮疹,疹色淡红,微隆起。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少量粗湿啰音。腹软微胀,舌质偏红,舌尖红苔白脉微数。证属疹毒透发不利。治以升阳宣肺,透发疹毒。

处方:葛根10克,升麻6克,麻黄3克,蝉蜕10克,前胡10克,杏仁6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二诊:服上药2剂后,体温波动在38~39℃,喘憋减轻,食量略增,全身皮疹明显增多,遍及全身,亦有烦渴、咳嗽、流涕、畏光,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麻毒未尽。应清热解毒,佐以透疹。

处方:鲜芦根20克,鲜白茅根20克,金银花10克,生地黄10克,连翘10克,蝉蜕10克,青黛3克,牡丹皮6克,赤芍10克。

三诊:又服上药2剂后,体温渐退,精神好转,食纳渐增,咳嗽减轻,疹点出透,手、足心均见疹点,部分疹点开始脱屑,舌质嫩红,苔少欠津,脉细微数。证为余热未尽,阴分暗伤。当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处方:竹叶6克,生石膏30克,金银花10克,沙参10克,鲜白茅根30克,天花粉10克,草豆蔻6克,焦山楂10克。

服上方6剂后,舌淡脉静,诸症消失而痊愈。

按语:麻疹在临床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病程中以透发疹毒贯穿始终,皮疹出得越透,麻毒越易清除。因此,初期之发热,是邪热透发之象,切忌不可滥用苦寒之品,以防热退麻毒内陷。正如《麻科活人全书》中指出:“麻疹出透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因此,在患病初期以解毒透疹为主,突出一个“透”字。二诊为发疹期的特点,此期为外邪夹疹,毒热炽盛,治疗中应突出一个“清”字,用药重点放在清热解毒,促疹透发。三诊与收疹期症状相符,此期特点是邪势渐去,正气略伤,故治疗上应重用清余热,益气养阴,调理善后之法,突出一个“调”字。(《儿科名医刘韵远临证荟萃·小儿麻疹》)。

医案二

王某,女,6岁。

1959年1月19日初诊:发热5天,咳嗽,咽肿,背部发现疹形,颌部、颊部亦有少许,食纳欠佳,恶心,水入即吐,下利青色,目羞涩,眵多,脉洪数,舌红苔黄腻。显系伏热内郁。治宜清宜。

处方:升麻一钱半,粉葛根一钱半,赤芍一钱半,甘草一钱,僵蚕一钱,牛蒡子一钱半,桔梗一钱,芦根五钱,淡竹叶二钱,郁金一钱半,射干八分,金银花二钱,葱白三寸(后下)。一剂。

1月20日二诊:服药后热减,微汗出,咽肿痛略好转,心烦、吐利均减轻,疹形仍不透,舌正苔减,脉浮数。宜继续清宜。

处方:忍冬藤三钱,连翘二钱,牛蒡子一钱半,桔梗一钱,天花粉三钱,僵蚕二钱,芦根五钱,竹叶二钱,白通草一钱,甘草八分。一剂。

1月21日三诊:体温减低,昨日大便1次。因吐泻疹毒下泻,出疹故少。脉尚洪,舌淡苔黄腻。治宜清宜解毒。原方去僵蚕,加桑白皮二钱,黄芩八分,瓜蒌子三钱,桔梗五分。两剂。

1月23日四诊:麻疹已退,体温基本正常,但仍咳嗽,心烦,食欲渐增,脉滑数,舌淡苔薄黄腻。治宜清宣肺胃。

处方:瓜蒌子三钱(打),天花粉二钱,麦冬二钱,生桑白皮二钱,芦根五钱,川贝母一钱,马兜铃一钱,生石膏三钱,前胡一钱,枇杷叶二钱(炙),知母一钱。两剂缓服。

1月26日五诊:服药咳减苔退,不烦,食眠俱好转,二便正常。瞩停药,以饮食调养。

按语:本案患儿因外感麻毒时邪,内犯肺脾,外发肌肤而为麻疹。症见发热咳嗽,吐泻,疹出不透,此系麻毒内伏,肺气郁闭失宜,肺热移于肠胃致肠胃功能失调所致。故蒲辅周选用清热宜肺、解表透疹之法,使麻毒渐清疹出渐退,病症大减。后再以清肺和胃养阴调理善后。共治疗1周而病愈。此外,根据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的特点,蒲辅周在用药时间上亦有特点。他主张每天调剂,根据患儿服药后的变化及时调整方药,做到“方随病更,药随症变”,绝不可信守“三天一更方”的戒律,以求良效。(《蒲辅周医疗经验·麻疹》)。

医案三

朱元老五男孙,年三岁。患麻疹,昼出夜伏,壮热气促,喘息不已。此因毒势内逼,不能透肌外出,体温已达40℃,势甚危殆。余即投以解表清热定喘三剂(麻黄、荆芥、牛蒡子、连翘、干葛根、杏仁、桑白皮、瓜蒌子、生石膏、知母)。服后微汗,表解疹出。随用解毒清热平喘三剂,完全告愈。

按语:麻疹以半岁至5岁小儿好发,偶也有成人发病者。其病程一般分为初热、见形、恢复三个阶段。病情又有顺逆之分。如本案所载,患儿病程已到见形阶段,根据麻疹“昼出夜伏”等症候,属麻疹逆证,为危候。治麻疹之通则以表为宜。前人有“麻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便无优”的经验。饶一新投以透肌解表清热定喘之方,以防麻疹合并肺炎,截断治法为上策。治法如兵家之包围战,一举而平复,使患儿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福建中医药·饶一新治麻疹案》)。

医案四

李某,男,3岁。

1985年3月25日上午就诊。其母代诉,患儿3月20日上午开始发热,咳嗽,流泪,流涕,23日发现皮肤疹点,气促鼻煽,心烦口干。3月23日下午到当地医院诊断为麻疹并发肺炎,用西药治疗2天后流泪、流涕消失,但疹出不透,其他症状未减轻。其母抱患儿来就诊。症见全身皮肤稀布大小不等暗红色丘疹,舌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体温39℃。两肺下部有湿性啰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6X10°/L。X线胸透显示:肺纹理多而粗,两肺有散点状阴影。诊断为麻疹并发肺炎。证属麻毒闭肺。治以清肺解毒,宜肺止嗽。方用清肺解毒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8克,杏仁7克,生石膏10克(另包先煎),甘草3克,葛根9克,连翘8克,板蓝根10克,金银花9克,紫草6克,蝉蜕4克,栀子4克。

服1剂,麻疹出透,余症稍减;服药2剂,症状明显好转;服药3剂(除去麻黄),疹点渐隐,体温渐降,余症大减。守方加减再进5剂,自觉症状已愈,肺部湿性啰音消失,皮疹处有麸样脱屑。留时有棕色斑痕。血常规,X线胸透,舌、指纹检查,均正常,随访1个月,皮肤恢复正常,病未复发,身体健壮。

按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发生在麻疹出疹期,症见高热不退,皮疹密集或疹出不透,咳嗽加剧,气促发绀,肺部出现湿性啰音,甚至还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危及患儿生命。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麻毒闭肺、痰热壅肺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并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本案清肺解毒汤加减治疗麻疹合并肺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方中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生石膏清热解毒;炙麻黄、杏仁、半夏、甘草宣肺化痰平喘,重在治肺。麻疹并发肺炎,会影响麻疹的透发,在麻疹初期并发肺炎者,再配以荆芥、葛根宣表透疹;麻疹见形期并发肺炎者,加蝉蜕、紫草以清解透疹;麻疹恢复期并发肺炎者,再加以沙参、麦冬养阴润肺。麻疹并发肺炎多为实证、热证、重症,只要辨证准确果敢用药,及时治疗,定可获良效。(《湖南中医药杂志·谢云桂治麻疹合并肺炎案》)。

医案五

李某,男,8岁。

初诊:发热、出疹3天,咳嗽、气喘2天。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经当地治疗不佳,转来诊治。症见发热39.8℃,全身见玫瑰色丘疹,摸之碍手,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咳喘鼻煽,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此系麻毒闭肺,且有陷营之势。治宜清热解毒,宣肺通腑。选升降散合麻杏甘石汤加味。

处方:僵蚕10克,蝉蜕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虎杖10克,鱼腥草10克,麻黄5克,生大黄5克,石膏30克,甘草3克。2剂。水煎服,昼夜分6次服,4小时1次。

二诊:便通热退,体温37.6℃,余症大减。宗前方,麻黄改为麻绒,生大黄改为酒大黄,加生地黄10克,牡丹皮10克。续服2剂。疹全消退,热尽身凉,咳嗽减轻,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拟沙参麦冬汤加味养阴益气,消除余邪。

按语:麻毒闭肺是麻疹逆证之一,历以宣肺开闭法治之。郑家本采用通腑开闭的升降散治疗,不仅是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其长期临床所见。腑气一通,肺气即宣,喘咳、鼻煽很快缓解。故肺炎喘嗽每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以升降散治之,收效显著。(《中国中医急症·郑家本治麻毒闭肺兼有陷营之势案》)。

医案六

毛某,女,3岁8个月。

1961年1月19日初诊:疹发7天,壮热不退(39.4℃),热毒内攻,疹色紫暗成块,神昏摇头,龄齿啮衣,烦躁不安。便通1次,小溲尚多。口唇干燥,咳嗽气促。舌红苔薄润而腻,乃疹毒由血分入侵心包,但尚未化燥。拟活血解毒,清热开窍。处方:赤芍5克,葛根6克,当归5克,枳壳5克,连翘10克,生草7.5克,大生地10克,桃仁10克,杜红花5克,生黄芩10克。1剂。另苏合香丸1粒,开水化服。

1月20日二诊:上药服后神志清晰,疹色转润,摇头停。龄齿除,神安热退(37.4℃),舌红苔薄,大便不多,小便仍通。再拟活血解毒为主。

处方:大生地黄10克,杜红花5克,赤芍5克,桃仁泥10克,当归5克,生甘草2.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生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去心),1剂。

1月21日三诊:神清热净,咳嗽气缓,二便通调。予清肺调理。

处方: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竹茹6克,杏仁6克,生甘草2.5克,大生地黄10克,麦冬6克(去心)。2剂。

服后痊愈出院。

按语:本案辨证属麻疹逆证之麻毒闭肺及麻毒内陷厥阴心肝证,治疗以活血解毒,清热开窍为主。方用解毒活血汤合苏合香丸加减,适用于麻疹期间疹出不畅并发肺炎或脑炎时高热气急,神识昏迷,以之清热开窍。由于壮热易烁伤阴液,肺阴受耗,故后期加用清肺养阴之品。(《幼科刍言·董廷瑶治麻疹邪陷心肝案》)。

医案七

姚某,女,4岁。

1965年2月5日初诊:患儿因发热5天,出疹3天,伴喘憋失声2天人院。查体见嗜睡,烦躁,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口腔黏膜干燥,发育、营养中等,咽红,扁桃体Ⅲ度肿大;两肺满布中小水泡音,心音强、规则,腹软,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一),体温39.7℃。诊断:麻疹;肺炎;喉炎。中医辨证:患儿5日来发热无汗,第3关开始出疹,现疹出以头面及胸背部较多,四肢尚可,色紫红;两目眵多,鼻干唇裂,呼吸急促,喘憋,鼻煽咳嗽,音哑失声,烦躁哭闹不宁,病后大便2次,小便短黄,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赤,苔黄少津,脉象浮数。脉症合参,显系疹出不透,肺胃蕴热,热毒里盛,上攻喉咽,津液被灼之候。治拟清肃肺胃,佐以利咽宣透为法。

处方:生麻黄3克,炒杏仁5克,生石膏15克,生甘草3克,鲜芦根30克,牛蒡子6克,苦桔梗5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鲜生地黄15克,鲜白茅根15克,大青叶9克,粉葛根5克。2剂。水煎,每4小时服1次。

另:六神丸,每服5粒,每日服4次;紫雪丹,每服1克,每4小时服1次。

二诊:上方加减,共服6剂。

三诊:体温正常,精神转佳,音已不哑,咳声爽朗,无气促、气喘,痰少;两肺呼吸音粗,但未闻及干湿啰音;周身皮疹脱屑;余症无殊;舌红少苔,脉已缓和。拟予桑菊饮加减以清余焰,润其肺胃。3剂诸症悉平。

按语:本例患儿因麻疹不透,热毒内闭上攻咽喉,故治取麻杏甘石汤泄肺开闭,合银翘、六神之意,清热解毒利咽。凡三诊而疹透脉静,身凉、咳爽,唯余热未尽,继以桑菊加减,佐以生津育阴之品善后调理而瘥。可见王伯岳治疗麻疹,初以宜透,继以清解,后期注重清养之法,用之得心应手。(《王伯岳临床经验集·王伯岳治麻疹合并肺炎、喉炎案》)。

医案八

孙某,男,1岁。

1966年3月14日初诊:5天前开始发热,流清涕,咳嗽,声音嘶哑,眼泪汪汪,纳食不佳,精神萎靡。某医院曾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故来我院就诊。患儿病情较重,体温高达40℃,咳嗽气急,烦躁不安,流泪羞明,小便黄,大便溏,舌苔黄,口腔两颊黏膜有麻疹斑,脉数,指纹红。诊断为麻疹。治当辛凉透疹,佐以解毒。处方(透疹四紫汤加减):紫浮萍2克,紫花地丁6克,紫草6克,紫菀3克,桑叶3克,蝉蜕3克,连翘6克,淡豆豉5克。1剂,水煎成60毫升,分2~3次温服二诊:服药后麻疹已循序透布,以颈、项、胸、背为多,体温略降,咳嗽、气急、烦躁减,余症同前。原方继进2剂。

三诊:服药后麻疹将出齐,部分开始隐退,诸症均减,体温已正常,无并发症发生。因患儿喂药困难,故暂停中药。嘱家属注意护理,多饮白开水或果汁,疹后可吃些水果类养阴生津之品,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为出疹期患儿,由于失于调治,以致疹毒内收。在服2剂透疹四紫汤后,麻疹循序透布,转危为安。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透疹四紫汤用于出疹期,其透疹疗效较好。方中紫浮萍、紫草、桑叶、蝉蜕、淡豆豉辛凉达表,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紫菀润肺止咳。在麻疹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在一般情况下,麻疹属温热者为多,透疹宜用辛凉,不宜用辛温,温则如火上加油,易加重病情;疹出齐前要表,疹出齐后忌表,表则伤阴耗液;寒凉药不可早用,早用则疹出不顺,甚者可引起疹毒内收。(《临证医案医方·孙一民治麻疹案》)。

医案九

殷某,女,5岁。

发病10余日,见疹2日,于1953年3月30日就诊。症见发热自汗咳嗽,食欲缺乏,小便黄,大便燥,精神不振,时欲昏睡,脉象细数。

处方:芦根、丝瓜络、木通、紫草、金银花、连翘、竹叶、牡丹皮、蝉蜕、蚕沙、黄芩、麦冬。水煎服,每日4次。

服药后头面、四肢、全身皆出齐,发热已退,咳嗽已轻,精神大振,食欲增加。惟大便尚燥,乃加川大黄以利之。另加枇杷叶、桑叶以治其咳嗽。临床痊愈。

按语:《医宗金鉴》云:“痘疹之初,四末寒彻,面赤气粗,涕泪弗掇”“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初起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小儿麻疹,虽云胎毒,但以感冒夹惊为诱发。其发疹之先兆,为发热咳嗽,有自汗者,有无汗者,且有鼻流清涕、呵欠喷嚏、面色潮红、呼吸气粗、四肢耳尻发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睡眠不安、时有惊悸等症。是症乃发病10余日而疹出不透者,内有积热也,故其小便黄、大便燥。麻疹之初,多有发热。疹出之后,热随退去为顺;疹出而发热不退为逆。自汗为腠理疏松,大便通畅为下窍亦通,则麻疹易出。故以芦根、丝瓜络、木通、紫草、牡丹皮活血通经;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竹叶清热得小便;麦冬养阴治咳;蝉蜕、蚕沙驱风治疹。故数剂之后,临床痊愈。(《华廷芳医案选·麻疹》)。

医案十张某,男,2岁。

1953年6月27日就诊。发病4日,出疹3日,疹如云片。症见发热自汗,头身腹疼,大便黑黏,日泄3~4次,咳嗽,咽中红烂,心烦,舌起泡,夜不安眠,脉数。得之坠地夹惊。

处方:芦根、金银花、连翘、牡丹皮、丝瓜络、紫草、生地黄、犀牛角(水牛角代)、黄连、黄芩、栀子、麦冬。水煎服,每日服3次。

服药后疹出已透,夜能安眠,发热已退,泄止咳轻,中红烂已轻,舌疱消退;乃以原方加养阴透表、清热解毒之品治之,而临床痊愈。

按语:疹以细碎疏稀、颗粒明显者为贵。若疹如云片,色赤如丹,则恐有收没太速,疹毒内攻之虞。故虽泄而黑黏,但切不可用参、芪、白术等补涩温热之药助其内热,而只宜清热解毒、透疹解表之剂。疹出毒清,泄泻自止。舌为心之苗,起疱及咽中红烂是心肺火炽,故以黄连、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犀角(水牛角代)清凉,助其力之不及;芦根、丝瓜络透之;牡丹皮、紫草、生地黄、麦冬活血养阴而临床痊愈。(《华廷芳医案选·麻疹》)。

医案十一

范某,女,3岁。

1953年2月26日就诊。发病7日,出疹4日不透。症见发热咳嗽,喘息,四肢凉,呕吐泄泻,口唇破裂,舌干黄,纹紫,脉数。

处方:芦根、薄荷、金银花、连翘、桑叶、蚕沙、杏仁、竹叶、牡丹皮、紫草、生地黄、麦冬、茯苓。水煎服,每日服3次。

服药后疹出已透,诸症皆减,惟微咳嗽。乃以清热解毒,止咳止痰之法治之。临床痊愈。

按语:麻疹之症,自汗、二便通畅者,为经络通顺,疹宜外透。若有便秘及泄泻,皆能影响麻疹外出。便秘甚者,可微通之;泄泻者,可以利尿之药,采取此通彼塞之法。便通泄止,疹自透出。亦有初则泄泻、疹出之后大便继续干燥者,此种泄泻,乃疹毒下陷,内攻胃肠所致,故切记禁用温补健胃燥脾等药。是症因泄泻,故加竹叶、茯苓淡渗利尿;杏仁以治其呕吐喘息。其余之药,皆清热解毒、透疹解表、养阴活血、止咳平喘之品。故临床痊愈。

麻疹之病,以透解为主,但宜辛凉或辛温,二者必须慎重。古人皆以钱氏之升麻葛根汤或宜毒发表汤为治疗之准绳,今则多用桑菊饮、银翘散,盖古今气候有异也。一般讲来,古时气候较寒,故开发腠理,非辛温之药不为功,因人与天地相应也。今气候较暖,加以原子微粒、火药热毒之气,或尸体腐烂,年久逐发,随空气传播,人呼吸之,化热甚速。若以风燥之药、升提之品攻于头面,则中耳炎、鼻疳、目生白膜云翳、咽喉红肿烂疼;攻于脑,则抽搐、神昏痛烦;攻于心,则烦躁不安、谵言妄语;攻于肺,则喘咳痰血;攻于脾胃,则饮食不入,大便痢急或黏红秘结,小便短涩。其中药力之攻甚者,会出现肌肉消瘦,毛发憔悴,骨蒸劳热。故治此症,宜疹未出之前施以清淡透解,通络活血之法。药用芦根、薄荷、丝瓜络、木通、蝉蜕、竹茹、桑叶、枇杷叶、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竹叶、菊花、紫草、杏仁、生地黄、牛蒡子等,既清且表,使疹虽出而不重,并可减少合并症,且无后患。即出之后,防其收没太速,以致内攻心肺。若已内攻,则宜辨证施治。复以羚羊水当茶饮之,既可清热解毒,又能发表透疹、通经活络。其药末无味,便于小儿服用。患期室内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禁忌风寒。因发热自汗,腠理疏松,则疹易透。若风寒侵袭,则腠理紧闭,疹不出而必内攻。

因小儿不能主诉,必由家长代诉,故为医者,必须在望诊、问诊时十分仔细,方能诊断明确,治疗恰当,则效果良好。但小儿之病,多为新得,不外惊、虫、食、水、六淫时邪等病疾,很少七情内伤,故药症相投,病即速愈。(《华廷芳医案·麻疹》)。

(刘洋)

关键字:  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