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的神奇功效和作用_组成、功能主治和现代新用途

2023-06-03 19:45:19 0

吴茱萸汤的神奇功效和作用_组成、功能主治和现代新用途

吴茱萸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12枚,生姜18g。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脉沉弦者;或厥阴肝寒头痛,痛在巅顶,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二、临床新用

内科疾病

1.冠心病

【案例】某女,68岁,于2000年3月初诊。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余年, 平素血压波动较大, 从去年7月开始使用倍他乐克(25mg, Tid) , 血压控制较理想。近半年来,反复出现胸痛,约持续10分钟,伴胸前区压榨感,常因遇寒及阴雨天发作,需口服消心痛或含服硝酸甘油方能缓解。曾在某医院做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肥厚。诊见:昨晚出现胸闷、胸痛,心前区压榨感,伴心悸,神疲气短,咯白色黏液痰,肢冷。舌淡暗略胖,舌苔白,脉沉迟。前医屡投瓜蒌薤白白酒汤,效微。查体:BP19.7/11.2kPa, P 52次/分, 双肺听诊无异常, HR 52次/分, 律齐, 心音低钝, 无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肌缺血。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痹。中医诊断:胸痹。证属阴寒内结,痰瘀阻络。嘱停服倍他乐克,改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Bid) 。中医治疗予温通散寒, 活血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化裁, 处方:吴茱萸、绿萼梅、人参、法半夏、制乌头、当归各10g,川芎6g,瓜蒌壳20g,生姜4片,赤石脂12g,肉桂5g。每日1剂。

二诊:服2剂后,胸痛大减,已不再含服硝酸甘油,血压稳定。续服上方5剂后,诸症尽消。复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善明显。后以本方出处,调治半年余,除天气变化时偶有胸闷外,已无明显心绞痛发作[汤存生.吴茱萸汤验案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3(16):846]。

【按语】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主要病理为血瘀气滞,痰浊内闭,阴寒内结或痰瘀互结为患,致使心阳失运,心脉闭阻。本病虚实挟杂多见。病者阳气虚衰,阴寒内结,秉“虚则补其母”原则,用吴茱萸温补心阳、理气止痛。《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以肉桂、生姜、赤石脂加强温阳、通络、驱寒之功;人参益气,以振奋心阳;瓜蒌壳、制乌头以宽胸、行气、止痛;法夏、绿萼梅化痰、解郁、开结;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以通络脉。诸药合用,具标本同治之妙,且提示从肝治疗心绞痛,不失为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之新途径。

2.癫痫

【案例】某女,9岁,学生,于1996年2月初诊。反复出现发作性头痛1年余,于1年前因上感后引起头痛,时间持续不长,不药而愈,1月后再次感到头痛,疼痛在前额及头顶,呈剧烈性刺痛,使患者哭闹不止。发作时面色苍白、干呕、吐涎沫,时间约10分钟左右,发作逐渐加频,间隔3~5天或每天发作1~2次,常突然发作,自行缓解,间歇期正常,先按额窦炎治疗无效。后经某市医院神经科做脑电图示:全导联有阵发性高波幅慢波,节律显示中度异常,诊为头痛型癫痫。服苯妥英钠、全天麻胶囊,虽可使发作控制但停药后发作如初。患儿系第二胎,足月临产,无癫痫家族史,无头颅外伤及高烧惊厥史,营养发育一般,查见面色白,舌质淡、苔灰滑、脉沉细。辨证为厥阴寒气上逆,神明被阻。治拟散寒燥湿,下气降逆。处方:吴茱萸、姜半夏、陈皮、茯苓各9g,炙甘草6g,党参12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头痛程度减轻,上方加藁本6g,1月后不再发作。用上药10付量研末蜜丸服,以资巩固。追访观察2年未发作[逐文君,王宝琪.吴茱萸汤治疗癫痫.河南中医,2001,21(3):7]。

【按语】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4味组成,本方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剂,方中吴茱萸苦辛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气,人参、大枣补正益胃培土;生姜辛温散寒而止呕。近代天津儿科名医陈芝圃,总结本方辨证要点为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和弱。本例为发作性头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灰滑,脉沉细,结合《伤寒论》厥阴篇原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及“厥阴肝经,挟胃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会于巅顶”,“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诊为厥阴寒气。寒邪逆气乘胃,故干呕吐涎沫,阴寒之邪随经上逆,神明被阻,故头痛。药用吴茱萸散厥阴之寒邪、降逆气,用参枣培土安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生姜温中止呕,藁本引经为使。辨证正确,投药无误,使发作很快获得控制。

3.阴冷症

【案例】某男,44岁,汽车司机。主诉:小腹、会阴部冷痛内收3天,患者3天前因出车受凉而致,伴有腹泻日3次,便溏,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察其阴部,阴囊内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证属寒客厥阴,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云苓、小茴香各12g,生姜、人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炒白扁豆30g,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3剂,阴囊舒展,阴冷消失,手足转温,大便日2次。又进5剂,诸症消失而愈[汤存生.吴茱萸汤验案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3(16):846]。

【按语】《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医宗金鉴》云:本条“名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感受寒邪,客于厥阴,厥阴之脉绕阴器、达小腹,寒邪循经而下,故小腹阴部内收,甚则冷痛,小便清长;寒邪阻滞清阳,不达四末,而手足厥冷;下趋肠道,则出现泄泻。故用吴茱萸汤,重用吴茱萸;加小茴香,乌药暖肝祛寒,使阴冷除;加云苓、炒白扁豆、炒白术,健脾祛湿而泄泻止。

关键字:  吴茱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