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_别名归经、现代应用研究
【出处】《灵枢·本输》:足大趾间也.
【归经】足厥阴肝经.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处.
【释名】《子午流注说难》:行间乃足厥阴所溜之穴,由大敦转入足大趾与足次趾两趾缝间,一ㄔ一テ日行,两足趾相合,故曰"行间".
【类属】本经荥穴.
【穴性】清肝镇惊、凉血调经、泻热安神.
【主治】
1.妇科病症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
2神经系统病症头痛,目眩,口?,失眠.
3.其他病症高血压,疝痛,便不利,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风池、太阳、合谷治头痛,目赤肿痛;配神门、百会治失眠;配风池、太阳、印堂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癫疾短气,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针灸大成》:主经血过多不止,崩中.
《类经图翼》:泻行间火热自清.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高血压《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报道:针刺行间、风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30例.行间进针20~40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风池进针20~60mm,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均施术分钟,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治疗期间停止服用一切药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次后测量同一胳臂血压,并在静待2分钟后重复测量血压1次,并计算平均值.结果:显效8例(26.6%),好转17例(56.7%),无效5例(16.7%),有效率83.3%
2.头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年第6期报道:五输穴的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治疗1例头痛患者,左侧颞部跳痛,抽痛,下午痛甚面部烘热,多烦善怒,伴有口苦、口干、耳聋耳痛、眩晕、失眠、多梦等证,属肝胆实火,取行间、侠溪为主,辅以局部用穴,常规针刺,泻法.经4次治疗后头痛减轻,再巩固治疗10次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麦粒肿《宁德医专学报》1997年第期报道:针刺行间治疗麦粒肿,取双行间穴,针刺得气后行泻法,留针20分钟,轻者1天1次,重者1天2次.结果:48例显效率达100%,针1次治愈15例;2~3次治愈28例;4~5次治愈5列.
4.腹痛《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5期报道:行间穴的临床应用,本穴治疗急性痉挛性腹痛,斜刺深约1~1.5寸,强刺激后当即缓解腹痛.治疗鼻衄,针刺后留针数分钟即可止血,还可治原发性青光眼.
5.急性腰扭伤《颈腰痛杂志》1994年第2期报道: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02例观察,取行间常规消毒,后直刺3~5分钟强度刺激,边捻转边让患者活动腰部,结果:1次治愈61例(59.8%),显效31例(30.4%),总有效率90.2%《航空军医》2001年第2期报道:行间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腰扭伤62例.将山莨菪碱10mg缓慢注入一侧行间穴,边推药边令患者活动腰部.隔日1次,双侧交替,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9例(79%),好转13例(21%).
6.痛风《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第4期报道针刺五输穴治疗痛风32例.
主穴:行间、商丘、复溜;配穴:太溪、三阴交等.常规针刺,行间、商丘用泻法,复溜补法.结果:显效22例,好转8例,有效率94.7%.
【现代研究】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报道:针刺行间、风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按现代医学理论,针刺行间、风池二穴,调节了高血压病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使其由兴奋转为抑制,从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患者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有所减弱,使周围小动脉口径扩张.最终导致患者心输出量有所减少,外周阻力有所下降,血压降低
《中国针灸》2004年第8期报道:针刺行间等穴对原发性高血压和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行间、风池(均双)进针1~25mm,提插捻转泻法,捻转频率为160转/分.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浆内皮素含量,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作用,降压效果明显.针刺对人体起双向作用,依靠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而起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低心输出量的作用.因此,降压效果明显但迟缓,并且改善患者得血管内皮功能,对远期效果及防治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有效率在80%以上.
上一篇: 水仙苗有毒吗?有哪些毒副作用与不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