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药的作用、制作方法、禁忌、分类配伍及医案
文章目录
膏滋药定义
所谓膏滋(膏子)是滤取药物的煎液,经浓缩后加入糖或蜂蜜等熬炼成稠厚的药膏,因药物多具有滋补性质,故称为膏滋药。
膏滋药的历史
从唐宋时期开始,医家已重视膏滋的使用,并把它视为去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方法。宋朝洪景严在《洪氏集验方》中载有琼玉膏,主治虚劳,是养阴润肺的祖方。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百家争鸣,各创新说,滋阴派朱丹溪变琼玉膏的剂量,仍以“琼玉”为名,用于填精、补虚、调摄、养生,成为滋阴、强身、延年的代表方。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介绍了许多养生延年之法,并提倡使用膏滋。他创制的桑椹子膏,主治血虚生风、血痹风痹、老年便秘、夜寐不安等,确是补虚扶正、养生保健的膏滋良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益母草膏制取的过程,指出膏滋制作的重要性,以后各家均以养生延年、补虚扶正为主导,创制出诸多名方。
如张景岳的两仪膏、王肯堂的参术膏均是益气补虚之妙方。清代后膏滋药渐为普遍,如张路的二冬膏,何炫的坤髓膏、卫生膏等流传至今。另有《摄生秘旨》中的杞圆膏、《医方集解》的龟鹿二仙膏均被视为抗老延年的有效膏方。膏滋不仅医家喜用,也广受老百姓的青睐,为“治未病”、抗衰老、促长寿做出了贡献。
膏滋药的作用功效
膏滋药的主要作用是扶正补虚,体现了《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预防思想,其功用以调阴阳、补五脏、益气血、助正气为主,兼顾去邪治病,例如清里热、除冗寒、化痰湿、行气血、疏经脉、调冲任、展旷阳、消积聚等,体现了中医寓攻于补、攻补兼施的治疗特色。现代医学多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
膏滋药的应用范围
1.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久病多虚,虚则补之”是慢性虚弱病的治疗原则。因呼吸系统疾病多病程长,常有虚实夹杂、气虚血瘀、阴亏阳弱的表现,非一针一药所能奏效,故必须选择一种适宜久服,既不伤脾胃,又能补虚,简便、安全的剂型,膏滋药最为理想。
2.用于病后、术后、产后调理
此类患者体质虚弱,全身功能减退,胃肠消化能力降低,需服调补药。
膏滋不仅容易吸收,又有滋补作用,促使机体尽快康复。
3.用于养生延年
人到中年开始出现衰老,精气、肝肾、津血日益衰弱。抗衰老非一朝一夕之事,膏滋能够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增强脏腑气血功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膏滋药的辨证论治
膏滋药是中药的传统剂型,必须根据中医的基础理论,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审因求证,辨气血虚弱、阴阳失衡、脏腑失和的不同类型,分别选用不同的补益方剂,不能滥施妄用补法。
膏方的处方注意与配伍要点
自古以来,医者都十分重视膏方脉案,其包括病因、病机、症状、立法、处方等。例如,王某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充盛,气血满盈以达平定。由于肺气虚弱,难以卫外,加之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失职,聚精成湿,蕴郁化热,灼炼成脂,沉积于肝,窜走脉中,阻碍气血畅行,肝失疏泄,营阴暗耗,气滞血瘀,郁热时下迫大肠,肠风出血,或下移膀胱,气化不利,肾气同亏,藏精不足,无力濡养腰脊。症见容易感冒,纳佳,血脂、胆固醇、血黏度升高,脂肪肝,腰酸乏力,痔血,尿淋漓,舌质红,苔白稍厚,脉细弦。
给予益气固卫、健脾助运、化浊消脂、清泄肠热,补肾壮腰、固摄活血之法。
制成膏滋缓调治。
医师处以膏方时需要注意的是:
1.医必执方,医不执方。
2.补而不滞,动静结合。
3.五脏六腑,阴阳平衡。
4.益气补血,生津填精。
5.培补脾胃,滋润肝肾。
膏滋药的制作方法
1.以饮片为主,贵重药品研粉,鲜果实取汁备用。
2.煎煮:把饮片放入大容器内,冷水浸泡一夜(12小时以上),水漫过药面10~20 mm。第2天用文火煎煮,待药得到充分膨胀,改用大火煎沸1小时以上,过滤取汁,反复3次以上。以药味淡薄为度。将3~4次药汁混合,再用毛巾或四层纱布过滤(可重复),取澄清液,备用。
3.浓缩:将备用的澄清液,先用武火煮沸,去浮沫,改用文火,同时不断搅动以防焦化,直到表面结皮。
4.收膏:将冰糖或蜂蜜加人浓缩药液中,边加边搅,再度浓缩,直至收膏。若要加胶类(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应在浸泡饮片时,同时把胶类药物放入250 g 酒中溶化,煎药前先蒸化备用。浓缩液加入冰糖或蜂蜜后,稍搅拌收膏时即可把备用的胶类药物倒入,边加边搅,直至收膏。收膏要求:
当搅拌棒上的膏汁下滴呈一条线时(类似拔丝),或膏汁滴入冷水中呈珠状时,即离火,倒入洗干净的容器中(不能用玻璃和铝罐),冷却后加盖,收藏备用。
膏滋药的优点与注意点
1.优点
①可以缩小剂量,不含纤维和杂质,不损胃气,利于吸收消化,药效持久。
②方便,久服,无需熬煎。保存妥当,一般可达2个月以上,适宜四季服用。
③服用适口,不限年龄,老少皆宜。
2.注意点
①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或含化。若遇外感、腹泻等急性病时停服。
②初服膏滋药时宜少,逐渐增加药量。若出现胃胀,请处方医生调治后再服用。
③注意贮存。熬成的膏必须冷却后加盖,容器要洗净,缸内取药的汤匙要干净,且不能沾水和重复使用,以防霉变。若出现霉点应去掉霉变层,加盖蒸沸;或直接在文火上煮沸,边煮边搅,以防焦化。须冷却后加盖放冰箱内贮存。
膏滋药的分类
膏滋药可分素膏和荤膏两大类。
1.素膏
仅以糖和蜜熬炼成膏的称素膏,有滋润脏腑的功效。
2.荤膏
含有动物类药物,以胶炼膏的称为荤膏,具有滋而补虚、润而泽脏的作用。因胶滞柔腻,故需遵循先少量、逐步增量的原则。
膏滋处方应注意的问题
1.脉案
历来医家对膏滋药的处方十分讲究,对患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要求医者字秀、文美、理晰、药精。这类处方的脉案比较讲究,一般要求包括述症、求因、探病机、论治法,不但要反映出医者学术与临床上的深厚功底,还要体现文学方面的良好修养。
2.主方
膏方脉案一般不指出所采用的主方名称,但这不等于没有主方,因治疗针对的证多,需照顾的面广,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一张膏方往往同时选用几个主方,但也有主次之分,主辅结合,随证变化。从补益来说,常用的主方有四君子汤,包括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四物汤包括圣愈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丸、生脉散、炙甘草汤等;理中丸包括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等;六味地黄丸包括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左归丸、左归饮、大补阴丸、一贯煎等;肾气丸包括加味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及地黄饮子等。
3.药味
每方用药24~34味,一般30味左右。所用的胶类药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鳖甲胶、黄明胶等,每方胶类药用1~2种。每方果品类药物有红枣、莲子、龙眼、胡桃、白果、黑枣,每方2~4味不等,由病情、体质与医者习惯决定。
4.剂量
每味药用量一般为常用处方量的10倍左右,其中补肝肾之药剂量略偏大,祛邪药包括辛热、苦寒类药宜偏小。如生地黄、熟地黄可用至200~300 g,木香60 g,香附60~90 g,半夏60 g,川黄柏、泽泻、青皮、桂枝各60~90 g,炮姜30~60 g,川芎60~90 g,砂仁为除膏药之腻,每方用至30~60 g(内热著者易为陈皮、玫瑰花,同时熟地黄改为首乌)。
5.比例
指扶正与祛邪之间的比例。剂量差别见上述。药味上一般扶正药与祛邪药掌握10:2左右的比例为宜。以每方30味为例,扶正药23~25味,祛邪药5~7味。需指出的是,祛邪药宜选择作用相对缓和、药力不太峻烈者,一般知母与川黄柏、肉桂与附子不同时应用,其他如龙胆、山栀、川乌、草乌之类临床很少使用。
6.调味
膏滋药的调味品为冰糖,本草载此味性甘温,功能补脾缓肝,润肺和中,消痰治嗽。然多食易助热,因此用量大小宜根据病情、体质的不同与平素饮食习惯的差异灵活掌握,也有辨证的问题,一般每剂膏滋药用冰糖250~500 g,如平素喜甜食者可量大,否则量宜小;脾虚者可量大,肝热者量宜小;阳虚者可量大,阴虚者量宜小。近来也有医者在冰糖的基础上加入饴糖或蜂蜜,如为糖尿病患者可以木糖醇为主,掺入适量的蜂蜜,这都是适应病情需要的一种变法。
7.注意收膏药物的运用
并非所有的药物都能收膏,在辨证配伍中要注意多使用能增汁收膏的药物。果实类药如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金樱子、柏子仁等。滋腻厚味药如生地黄、熟地黄、首乌、巴戟、参类药物等。滋汁多的药如黄精、萸肉、天冬、麦冬、百合、百部、枣仁等。淀粉类药如薏苡仁、莲子、白扁豆、山药、芡实、泽泻、茯苓等。
治验医案
案1
郭某,男,39岁,干部。初诊日期:2010年10月10日。
高血压10余年,冠心病5年。症见胸闷心慌、怔忡,怕冷,乏力,颈背板滞,腰酸,夜寐欠安,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此乃气血未通畅,肝、肾阴亏,拟益肾柔肝、健脾宁心、活血通络之法,按秋冬养阴原则巩固调治。
诊断:高血压,冠心病。
处方:枸杞子20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白茯苓100 g,泽泻100 g,粉丹皮100 g,淮山药200 g,山茱萸100 g,西党参200 g,麦冬120 g,五味子90 g,炒当归120 g,炒赤芍120 g,炒白芍120 g,淮小麦300 g,苏梗120 g,苏木120 g,制黄精200 g,川桂枝100 g,炙甘草90 g,佛手片120 g,煨葛根200 g,炒地龙12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桑椹子200 g,砂仁60 g,蔻仁60 g,生薏苡仁120 g,炒薏苡仁120 g,制玉竹150 g,炒枣仁200 g,夜交藤200 g,绞股蓝150 g,女贞子120 g,参三七80 g,灵芝草100 g,潼蒺藜100 g,白蒺藜100 g,金狗脊100 g,川牛膝100 g,陈皮90 g。水煎浓缩,加入龟板胶400 g,鹿角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
嘱遇外感、腹泻及其他急性疾病时即停药,请医师改方,病愈后再服。
若天气热或膏滋出现霉变时,用纱布抹去霉点,盖上盖隔水蒸,待药沸后取出,冷却后加盖,备用。
经两个冬天的宽胸理气、养血宁心、通阳益肾调治后,胸闷心慌、怔忡,颈背板滞,腰酸基本消失,怕冷,乏力,夜寐欠安明显好转。
案2
范某,女,35岁,技术员。初诊日期:2009年11月12日。
哮证已成夙根,肺、脾、肾三脏俱虚,虽经治疗病情缓解,肺卫仍然失固,易被六淫之邪诱发。脾气不足,生化无力,气血双亏,子病及母,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肝血不藏。肾髓缺乏,不养冲任。症见头晕颈板,神疲乏力,口腔溃疡,夜寐欠安,腰酸肢软,胸闷心悸且烦,月经量少色暗,舌质红,苔白,脉细缓。治以益气固表,健脾养血,平补肝肾,调和冲任。正值冬令,以膏滋调治。
诊断:哮喘。
处方:生黄芪200 g,生白术100 g,防风90 g,金荞麦200 g,炒黄芩120 g,炒当归12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川芎120 g,炒白芍120 g,桑白皮120 g,浙贝母150 g,白桔梗100 g,地肤子100 g,紫背浮萍100 g,水牛角120 g,肥知母120 g,淡竹叶90 g,西党参200 g,麦冬120 g,五味子90 g,苏梗120 g,紫丹参200 g,淮小麦300 g,制首乌200 g,制玉竹120 g,独活90 g,制香附120 g,炒杜仲120 g,桑椹子200 g,女贞子100 g,川续断120 g,胡黄连50 g,绞股蓝150 g,潼蒺藜100 g,白蒺藜100 g,失笑散(包)90 g,陈皮90 g。
水煎浓缩,加人龟板胶400 g,阿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
嘱遇外感、腹泻及其他急性疾病时即停药,请医师改方,病愈后再服。
若天气热或膏滋出现霉变时,用纱布抹去霉点,盖上盖隔水蒸,待药沸后取出,冷却后加盖,备用。
经膏方治疗后,哮喘半年未发。口腔溃疡,头晕颈板基本消失,胸闷心悸,乏力,腰酸肢软,夜寐欠安明显好转。
案3
杨某,女,39岁,职工。初诊日期:2010年11月10日。
肝经郁热,疏泄、条达失司,藏血功能受损,精血难以充养,冲任失调(宫外孕病史)。症见月经先期1周、量少、兼块,经前腹痛,乳房胀痛,痤疮明显,头昏乏力,血压偏低,夜寐梦多,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治以疏肝解郁,养血益肾,调和冲任。煎膏缓图治。
诊断:月经失调先期,痤疮。
处方:炒当归120 g,软柴胡100 g,白茯苓100 g,炒白芍120 g,炒白术100 g,焦山栀90 g,粉丹皮100 g,制香附120 g,广郁金120 g,紫丹参200 g,川芎12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独活120 g,延胡索150 g,青皮90 g,陈皮90 g,重楼120 g,山慈菇120 g,小茴香90 g,生蒲黄100 g,熟蒲黄100 g,五灵脂90 g,枸杞子200 g,制黄精200 g,淮山药200 g,泽泻100 g,山茱萸100 g,玫瑰花90 g,绿萼梅90 g,香白芷120 g,白桔梗90 g,煨葛根200 g,炒地龙120 g,明天麻120 g,制首乌200 g,佛手片120 g,砂仁60 g,蔻仁60 g,潼蒺藜100 g,白蒺藜10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桑椹子200 g,灵芝草100 g。水煎浓缩,加入龟板胶400 g,阿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
嘱遇外感、腹泻及其他急性疾病时即停药,请医师改方,病愈后再服。
若天气热或膏滋出现霉变时,用纱布抹去霉点,盖上盖隔水蒸,待药沸后取出,冷却后加盖,备用。
服膏方后月经周期趋于正常,量渐增多,血块消失;经前腹痛、乳房胀痛、痤疮明显缓解;头昏乏力,夜寐梦多消失。
案4
杨某,男,72岁,退休。初诊日期:2013年11月17日。
耄耋之年,肝肾失调,湿浊下注焦急,经6年调治,诸症均有好转,体质明显增强。但肝、心、脾日益衰减,气血、阴阳,失于和顺。症见口腔溃疡,胸闷心慌,时时口干,夜寐欠安,尿频急,舌质红,苔少,脉右缓,左细弦。此乃肝肾阴液暗耗,虚火上炎,肾气化不利,心阴不足而致。予膏滋药调治,治以滋阴柔肝,养血宁心,健脾清胃,益肾敛阴。
诊断:泌尿系感染。
处方:枸杞子200 g,肥知母100 g,炒黄柏10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白茯苓120 g,粉丹皮120 g,淮山药200 g,鹿衔草300 g,水牛角120 g,凤尾草200 g,香白芷120 g,西党参200 g,寸麦冬120 g,柏子仁120 g,桑椹子300 g,金樱子300 g,芡实120 g,生薏苡仁120 g,炒薏苡仁120 g,绞股蓝150 g,石斛120 g,石见穿120 g,炙炮甲10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炒枣仁200 g,佛手片120 g,女贞子100 g,川牛膝100 g,陈皮90 g。水煎浓缩,加入龟板胶400 g,阿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
若嘱遇外感、腹泻及其他急性疾病时即停药,请医师改方,病愈后再服。
若天气热或膏滋出现霉变时,用纱布抹去霉点,盖上盖隔水蒸,待药沸后取出,冷却后加盖,备用。
·药后口腔溃疡,口干消失;胸闷心慌,夜寐欠安,尿频急缓解。
案5
王某,女,4岁,幼儿园。初诊日期:2011年10月19日。
自幼患哮喘,常因天气之变和外感而诱发。发作时肺失宣降,痰阻气道,气管痉挛,而致喘证。日久肺气亏虚,涉及脾、肾二脏,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伏于膈下,贮于肺中,加之肾气未充,症见反复咳嗽,痰量不多,鼻涕时流,纳食一般,便调,舌质淡红,脉细缓。治以益气固表,祛风化痰,健脾助运,和胃益肾。
处方:生黄芪150 g,生白术100 g,防风60 g,西党参150 g,麦冬100 g,五味子60 g,金荞麦150 g,炒黄芩120 g,炙麻黄60 g,苍耳子90 g,香白芷100 g,辛夷90 g,川芎100 g,生薏苡仁120 g,炒薏苡仁120 g,淮山药150 g,砂仁60 g,蔻仁60 g,炒白扁豆100 g,桔梗60 g,桑白皮100 g,浙贝母100 g,地肤子100 g,浮萍100 g,制香附90 g,佛手片100 g,川断100 g,桑椹子150 g,芡实90 g,金樱子150 g,女贞子90 g,陈皮90 g。枣泥1000 g,冰糖750 g,紫河车粉40 g。制成素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哮喘发作时来院换药控制。
经膏方治疗后,一个冬天哮喘未发,咳嗽减少,纳食增加,体质增强。
案6
王某,男,43岁,教师。初诊日期:2010年12月5日。
痰浊之体,脾胃功能早虚,脾阳不振,运输困难,水液内停,聚而成湿,伏于膈下,时而上渍于肺,痰贮气道,肺失宣降,阻碍阳气,迫液外越,又日久化热,灼炼成脂,窜走脉络,郁于肝脏,使肝之疏泄、条达失常,肝阳上亢。症见咳嗽多痰,夜间汗多,血脂升高,脂肪肝,血压升高,纳佳便干,体重超出17 kg,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治以健脾助运,化湿祛浊,滋阴益肾,平肝潜阳。值冬令收藏之季,制以膏滋缓慢调治。
诊断: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
处方:生黄芪200 g,炒苍术100 g,炒白术100 g,猪苓100 g,茯苓100 g,桔梗120 g,桑白皮120 g,浙贝母200 g,生枳壳300 g,决明子300 g,苦丁茶150 g,绞股蓝150 g,金荞麦300 g,双钩藤200 g,夏枯草120 g,桑椹子300 g,皂角刺90 g,制胆星120 g,广郁金120 g,枸杞子300 g,制首乌300 g,芦荟20 g,川黄连60 g,淡竹叶90 g,制黄精300 g,淮山药300 g,粉丹皮150 g,泽泻100 g,生地黄120 g,潼蒺藜120 g,白蒺藜12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淮牛膝120 g,防风90 g,瘪桃干120 g,女贞子120 g,陈皮90 g。水煎浓缩,加人龟板胶4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
药后咳嗽多痰,夜间汗多缓解;血压稳定;胃纳减少,大便次数增多,体重减轻3 kg。
案7
王某,女,30岁,记者。初诊日期:2012年12月3日。
产后气血大亏,阴阳失衡,肝、脾、肾三脏失调,肝失所养,肝阴暗耗,虚阳上扰,横逆犯胃,胃火上炎,肝血不足与肾不能互生精血,脉络空虚,心失所养,心阳不足,冲任、胞宫血虚,经水不能按时而下,肝经郁热,下迫肠道,肠血下溢。症见头痛喜裹,胃胀嗳气,牙痛且浮,胸闷心慌,腰酸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痔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今正值冬令,治以养血柔肝,益气健脾补肾,引火归源,通阳宁心。
诊断:产后气血亏虚。
处方:炒当归200 g,川芎12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炒赤芍120 g,炒白芍120 g,葛根200 g,西党参200 g,炒白术100 g,寸麦冬120 g,五味子90 g,软柴胡100 g,云茯苓100 g,川桂枝90 g,焦山栀90 g,炒地龙120 g,女贞子120 g,桑椹子200 g,炒杜仲120 g,川牛膝120 g,千年健200 g,菟丝子120 g,鹿衔草200 g,淡竹叶90 g,槐米200 g,白蔹120 g,制香附120 g,广木香120 g,青皮90 g,陈皮100 g,佛手片120 g,潼蒺藜120 g,白蒺藜120 g。水煎浓缩,加人龟板胶400 g,阿胶2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
药后头痛,牙痛、胃胀嗳气消失;胸闷心慌、腰酸怕冷缓解;月经正常、量增加。
案8
方某,女,40岁,教师。初诊日期:2009年11月5日。
湿浊郁热,互结于胞宫,致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并已切除,冲任二脉受损,太冲脉虚郁热,迫血妄行,故月经前期1周、量多兼块、时淋沥不尽。
郁热上炎,犯及肝经,疏泄失司,伤及营阴,与肾不能相互制约,相互资生;气血失和,不能上荣于脑,髓海空虚,心神不守,阳气不展,阻于胸中,心血无力鼓动脉律。症见头晕胸闷,颈板肢麻,心悸且烦, ST 波改变,平时易怒,夜寐易醒,腰酸便秘,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小弦。治以疏肝理气,清滞化湿,健脾养血,宁心安神,益肾调经。冬令正值,制成膏滋缓缓调治。
诊断:月经失调。
处方:炒当归200 g,软柴胡90 g,白茯苓100 g,生白术100 g,防风90 g,广郁金120 g,白鼓120 g,炒白芍120 g,制香附120 g,生薏苡仁150 g,炒薏苡仁150 g,山慈菇120 g,皂角刺90 g,橘核120 g,焦山栀90 g,粉丹皮150 g,苏梗120 g,苏木120 g,西党参200 g,寸麦冬120 g,五味子90 g,紫丹参120 g,川芎120 g,煨葛根300 g,明天麻120 g,鸡血藤30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桑椹子300 g,制玉竹120 g,炒枣仁300 g,合欢花300 g,淡竹叶9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淮山药300 g,女贞子120 g,潼蒺藜120 g,白蒺藜120 g,失笑散(包)90 g,益母草120 g。水煎浓缩,加入龟板胶400 g,阿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
月经淋沥不尽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月经量减少;头晕胸闷、颈板肢麻、心悸易怒、夜寐易醒、腰酸便秘改善。
案9
胡某,男,37岁,职工。初诊日期:2011年11月8日。
因车祸致慢性肺疾久治不愈。此乃肺气虚弱,不能固卫,故反复受六淫之邪侵袭。伤及脾气,运化失司,水停液聚,痰浊蕴伏,肺失肃降,胸阳不振。症见咳嗽痰黄,黏稠不畅,胸闷胸痛,容易疲劳。近1年经清肺祛痰、宽胸理气、活血健脾之治,症情明显好转。现正值冬令,按秋冬养阴之原则,治以益气固表,补肺祛痰,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制成膏滋缓缓图治,以巩固治疗。
处方:生黄芪200 g,生白术100 g,防风90 g,金荞麦300 g,云雾草150 g,西党参200 g,寸麦冬120 g,五味子90 g,炒黄芩120 g,白桔梗120 g,桑白皮120 g,浙贝母150 g,生薏苡仁120 g,炒薏苡仁120 g,皂角刺90 g,石见穿100 g,炒当归120 g,炒白芍120 g,川芎10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制黄精200 g,炙白薇120 g,石斛120 g,制玉竹150 g,栀子200 g,白茯苓120 g,淮山药200 g,粉丹皮100 g,绞股蓝150 g,灵芝草100 g,桑椹子200 g,炒杜仲120 g,川续断120 g,潼蒺藜100 g,白蒺藜100 g,陈皮90 g。
水煎,浓缩,加人龟板胶5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储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
服膏滋后咳嗽痰黄、黏稠不畅,胸闷胸痛、容易疲劳情况明显好转。
案10
缪某,男,63岁,退休。初诊日期:2012年12月5日。
肝硬化病史20余年,经8年调治,体质明显增强。现年过花甲,肝、心二脏功能开始衰减,藏血不足,肝肾时有不调,今年体检 B 超示肝硬化明显改善。但因食膏粱厚味,反伤脾气,运化失职,液停成湿,灼炼成脂,窜走脉络,阻碍气血,肝失疏泄,肝脾失调,影响肝之藏血,上不荣脑。症见血压升高,血脂增高,颈背板滞,纳佳便调,舌质红,苔白,脉缓。今冬令正值,治以益气健脾,助运化湿,益肾活血,平肝消脂,用膏滋调治。
诊断:肝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
处方:制黄精200 g,制首乌200 g,土茯苓300 g,炒苍术120 g,生地黄120 g,熟地黄120 g,淮山药300 g,泽泻120 g,粉丹皮120 g,山茱萸100 g,枸杞子300 g,决明子300 g,双钩藤150 g,苦丁茶150 g,绞股蓝150 g,皂角刺90 g,生枳壳120 g,佛手片120 g,煨葛根300 g,夏枯草120 g,女贞子100 g,炙鳖甲120 g,石斛120 g,桑椹子200 g,紫丹参300 g,制香附120 g,西党参200 g,广木香100 g,生薏苡仁200 g,制胆星90 g,玉米须200 g,参三七90 g,潼蒺藜100 g,白蒺藜100 g,炒杜仲120 g,淫羊藿300 g,陈皮90 g。水煎浓缩,加人龟板胶400 g,鹿角胶100 g,冰糖500 g,黄酒250 g。收膏备用,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
服膏滋后血压稳定,血脂未增高;颈背板滞改善,胃纳减少,大便次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