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感受到乡下什么样向往之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孩子,就是这样天真无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就是这样“随心所欲”。也就是这份童真童趣使天下父母“最喜小儿无赖”。
其实三岁之前的小孩,还是表里如一,保持着本性真我。三岁过后就慢慢不同了。这份童真童趣很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
如若人能保存这份童真童趣,日后是有大机大用的。
故而修行之人还渴望返还这份天真童趣。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你若能把灵魂与肉体合二而一融为一体而永不分离吗?你能把精气调和得十分柔和,象初生的婴儿一样纯朴吗?
这婴儿纯朴天真,所表现的不就是人类的最初本性吗!
婴儿的本性是自然纯真的,他没有杂念,没有私利,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纯朴天真。道家要求人们保持婴儿般善良纯朴的天性,不受外物拘束,逍遥无待。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明知其雄壮,却安守于雌弱,其胸怀象容纳天下万物的溪谷一样宽广。有容天下万物的溪谷胸怀者,常把永恒的“德”放在心中,其心就会回复到婴儿纯洁无瑕的境地。
婴儿纯洁无瑕的境地是有容天下万物的胸怀,且“常德不离”,他心胸宽广,无私无欲。困了睡觉,饿了吃饭,无忧无虑,这样的婴儿心最初被污染的是父母,父母是婴儿最初的教师。
因为父母心在贪欲中追逐物质生活,教育婴儿也是以物质相诱惑,如“笑一个了给你买好玩具”,“叫一声爸爸了给你糖吃”。什么玩具是你的,什么玩具是我的,我的玩具你就不能拿。婴儿把这些分得愈清就愈聪明,父母就愈喜欢。
殊不知这份纯真是洞察世间万物的钥匙,他无私无欲,故能够察于天地。
《大学》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身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也就是“喜、怒、哀、乐”,则不能“正心”,心不能正,察视便会有偏差。
诚如曾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儿童的心性容易受大人的影响,教育之难可知也。天下父母喜爱这份天真,却保全不了这份天真。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道微草堂